当好班主任需把握好“严”和“爱”的尺度

时间:2022-08-06 04:47:15

当好班主任需把握好“严”和“爱”的尺度

陶先生捧着他的爱心给了犯错小男孩四颗糖,感动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惩罚是为了让很多人今后不受法律的惩罚。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只有恰当地掌握好爱与罚的尺度,融天使与魔鬼的特质于一体,让学生爱你敬你服你,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获得最大收获。

1. “罚”的教育

学生毕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但“罚”并非苛刻、专制、固执己见。我是这样来理解“罚”的。

(1)“罚”而有理。

当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此时首先要求班主任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我要讲的是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后期的引导工作。

作为班主任老师,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关心上学会宽容。教育学生应“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同样,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应这样,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或分岐,是经常发生的,是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

这样,学生会自觉认识自己不足与欠缺,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2)“罚”而透情。现代教育理论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深深地爱他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

一次班长满腹委屈的向我告状,辛辛苦苦出好的黑板报被两位男生用水给淋花了。两位男生胆战心惊的走进办公室,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的肩在颤抖,学生犯了错本身也在害怕。如果我这时发怒,学生只有恐惧,反而听不见我的教育,怎么办,变训斥为商量,帮宣传委员重出黑板报。在不安和后悔中,他们爽快的答应,干得不亦乐乎。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3)“罚”而垂范。

首先,班主任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在各方面注意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关心爱护学生,遇顺境不骄傲,遇逆境不消沉,乐观开朗;在学生面前表现对人生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状态。用自己的人格风范去感染学生,以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境迎接晨起的朝霞。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直以来,我习惯性地进到教室,放下东西便擦讲台桌,整理好讲台桌上的粉笔和板擦,这些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刚入的学生初一新生无论是在卫生习惯还是在卫生打扫上,都显得生涩,这时弯弯腰,与学生一起整理打扫摆放卫生工具的角落,又何尝不是榜样,学生知道了原来这里也应该打扫的,要这样打扫才显得整洁。

2. 爱的教育

师爱是最神圣、最崇高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1)爱而不溺。

教师对于对学生的真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这种爱而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自从我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后责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如果犯错误的学生中有班干,因为这样,在处理时就轻描淡写,姑且不说班级同学有意见,今后的工作不好开展,此时班干就会认为犯了错误还可以享受特权,连老师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而不思过错、骄傲自大,可以说这对他们本人今后是相当不利的。这不是爱,是宠是害!当然有时优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2)爱而平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班主任尽管不是圣人或神仙,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情操和追求。

“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班内少部分学生不听话,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声誉,甚至个别学生和你顶过嘴,伤了你的心。但作为教师,你能因为这些事而对学生耿耿于怀,心存芥蒂吗?你不能!不可否认,有些学生成绩不好,不属于所谓的升学“砝码”,但你能因为追求单纯的“质优”而忽视他们吗?你也不能!再换个角度想想,假如你是个家长,你万一有这么样一个孩子,你难道希望老师就像上面所说,不管不问吗?你打破头都不愿意,你甚至会大骂这样的老师!所以,只要我们以一颗真心去对待学生,真正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要求呵护他,在他们心中尤其在后进生的心中,都会觉得教师公正、不偏心。

(3)爱要可感。

我们面对的学生毕竟是年龄还很小的孩子,班主任虽然对他们有深爱的爱心,但你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就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

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的口气或责备的语气说话。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我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自尊心,有时犯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要正确引导,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更不要为此去处罚他们。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手传情、以目传情、以言传情。当你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结束时、在和个别学生谈话完成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学生时,用 “我正在听,你慢慢说….”口气代替以训人的口气“你给我听着….”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聆听学生的心声,可缓冲气氛,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压力,学生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已获得班主任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作为老师,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什么,忧虑什么,做事的动机又如何?

因此,我们教育者,尤其是从事班级教学班级管理的班主任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不要吝啬你每一个爱心的举动。这样师生之间关系才能和谐。

(4)爱要得法。

在班级管理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特定的时段或以特定的方式接触学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事要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和家长“找上门来”,特别要重视将班主任自己的家庭向学生开放。因为如果学生主动走进教师的家门,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莫大信任。如果教师出于怕麻烦,生怕学生的造访干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意无意地将学生拒于家门之外,实际上就堵死了一条最有效的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当然,我们承认:教师也是人,应当有其纯私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能彻底向他人开放,哪怕是十分亲近的朋友。但是,如果向学生公开一个大体的可开放时段,这总还是不难做到的。

晨读时,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晨读,打扫卫生是,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包干区,在这一时段与学生交流,效果往往极佳。

课余接触。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意地、放松地与学生聊天、谈心、娱乐。这时候,师生平等气氛往往显得很自然,学生也愿意选择这样的时机讲真话、表真情。

放学路上接触。师生推着自行车,一起走出校门,同行一段路,边蹬车边闲谈,会使人感到格外亲切。

兴趣接触。即利用师生相同的兴趣爱好寻求接触机会。比如都喜欢集邮,都喜欢某项体育活动。师生双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沟通的欲望强烈。利用这种“优势”接触部分学生,得到的真实信息往往最多。

作为班主任,手中只有爱,那只会让爱泛滥成灾,学生虽然在肯定中得到了赏识,但太多了就会飘飘然,失去前进的动力,班主任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变成一个软弱的老妈妈形象;而只有“惩罚”则会让学生的自信心一点点消失,学生会感到压抑感到愤怒,也会让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魔鬼。总之,对学生的教育,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收稿日期:2013-06-13

上一篇:感知新教材的变化 紧跟新课程的步伐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物理试卷讲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