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合作探究”(三五七)高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2-08-06 04:25:39

谈“自主合作探究”(三五七)高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

一、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

(一)“357”的含义为:三个步骤、五个环节、七种基本原则。

(二)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三)五环节:

是指课堂上“目标认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升华---有效训练”。

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四)“自主合作探究”(三五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七原则:

1、先学后教原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它将教师教的起点和着力点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思想。具体讲,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当然,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落实先学后教的措施有共性也有区别。如初中七年级,强调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所以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成分更多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可以在课前或上课开始安排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习重点或学生学习困惑进行点拨指导,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体验性原则:这是对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的要求。事实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亲历学习过程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著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脑电图观察表明,看和听时大脑只有一个兴奋点,而说和做时都有多个兴奋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等探究体验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两人一组互相说一遍,动手写一写,会比只听教师或其他人讲一遍收获大得多。因此,课堂上要减少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地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3、合作性原则: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可见,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4、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5、三布置三不布置:这是对作业布置的要求。布置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合理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认识,并产生新的思考,不合理的作业是学生学习的累赘和负担。“三布置三不布置”是指: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

6、及时归纳总结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往往使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停留在感性阶段和非系统化状态,及时归纳与总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使知识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系统化,使方法规律性。

归纳总结的过程,实际是对所学知识回顾、思考、提升的过程,它有助于深化学生认识,梳理并掌握当堂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进而形成知识点或获得一般的学习方法。归纳与总结,可以是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而悟到学习方法或规律;也可以是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的点拨总结。具体应针对年段和学科特点实施。

7、有效性原则: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而实在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多少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脱离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多余教学环节,这些无效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要求教师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其必要性,真正让每一个环节都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服务。教学过程应趋向于简单、精练,教学方法应追求朴实、扎实,从而删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中、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延伸。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

2.课堂“五环节”流程要求

(1)目标认定。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示标环节,关键是目标准确,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3)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4)点拨升华。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5)有效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三、“357”优质高效课堂评价基本要求

(一)“357”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目标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的结合。通过 目标取向评价追求对被评价者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努力引导被评价者按照“评价标准”去设计和实施课堂学习活动。通过量化评估,促使教师努力按照评价标准的要求去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设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坚持目标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相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出外因和内因的作用,能够使外部督促评价与自我总结反思形成合力,推动教师不懈地践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设计、实施和反思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师生互动评价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师生互动评价有三个层面的内含:一是教师对学生或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效果、合作与创新精神等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应重视对各个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情况的整体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引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讲实效地安排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开展互动评价,让同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学习,互为评价,在互动之中深化学习过程,得到共同提高。三是学生对老师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这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品质。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全过程,关注同伴的学习行为,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逐步学会评价,使主体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性教育、愉快教育等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之中。

3、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与不断生成相结合。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工具的评价标准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虽然“评价标准”并非“绝对标准”,但是依靠集体智慧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在某一时期内便成为评价的尺子。也就是说,评价标准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操作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必须具有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能够较好地掌握评价标准各要点的精神实质,付诸实践。在评价实践中,要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到使用前学习,评价中对照,评价后反思,分析自己掌握和使用评价标准的水平;分析评价标准及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策略。

4、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它以实践为前提,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是积极心态下的教育反省。因此,我们在研制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设置“教者反思”这一评估要点。其操作方法可以是:课堂教学之后,听课者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与学生和教者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情感体验,听取教者对所提问题的解答,以及对自己刚才所上一节课的自我评价;然后根据评价标准中的要点,综合听课和对话所获得的信息,对这一课作出量化和质性的评价。

(二)“357”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1、教学目标评价

教师能针对所教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科学、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

(1)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或过低。

(2)“三维目标”全面、具体、适度,有可操作性,并能使知识标,技能标、情感标有机相融,和谐统一。

2、教学内容评价

(1)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

(2)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3)教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转变教材观念,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唯教材,创新适用教材。

3、教师行为评价

(1)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得有法、到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创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是否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交流。

(2)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3)课堂上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恰当、具体、有激励性。

(4)能够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并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6)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语言准确简练,示范操作规范,板书合理适用,教学有一定的风格和艺术性。

4、学生行为评价

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3)学生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4)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5)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5、教学效果评价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看课前预习学案设计、课堂上训练检测设计、课后训练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6、教学特色评价

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教学机智与智慧上的闪光点,有不同寻常之处,体现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个性。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考虑到初中学生在校时间短、认知能力弱、以自主预习为主的特点,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

(1)明确预习目标。首先要明确提出预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2)完成预习问题。预习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应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要杜绝教材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再现,突出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系统掌握。

(3)巩固预习效果。通过设计一定量的训练、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巩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预习成果,同时,通过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发现预习疑惑。在预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等。

2、课内探究

(1)情境导入,确认目标。通过演示实验、讲物理故事、复习旧知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题导入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精到而不繁琐。引导学生分析课时教学目标要求,挖掘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2)预结,自主探究。课的开始,教师在简要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批交流预习的问题。课内探究学案所设计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知识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漏、易混点的知识等,它是通过学生预习和教师预测而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找出解决不了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教师应及时了解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精选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教师要适时点拨,保证课堂讨论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

(4)点拨升华、跟踪训练。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班汇报交流。这是一个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对有疑义、争议的困难问题,教师不要去直接出示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恰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遵循“三讲三不讲”教学原则,对该讲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讲透,要拓展,要归类整合。每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和科学的预见设计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应用学习方法。

(5)归纳总结,有效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应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提出还存在困惑的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课有效训练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并当堂反馈矫正。

3、课后练习

(1)延伸训练。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后作业。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针对性、落实性。或布置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2)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考点制定习题训练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完成这些题目可以考察哪些知识点,以及针对这些知识点需要达到的要求等。

(2)知识梳理。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即巩固新知识的习题训练课)应首先呈现本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能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具有参与讨论、解答习题的基础。单元复习课中的习题课(或综合知识的习题训练课)参照知识梳理课教学模式。

(3)自我检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训练题。题目一定要注重基础,要提供答案,通过学生的自考自批,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设计几个选做题,可注明“能力提升”或“能力拓展”等,实施分层次答题。

(4)自我反思。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写出预习反思,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感到困难的疑点和难点、未能解决的问题等。p

2、课内探究

(1)预结,搜集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简要点拨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挥“支架”作用。

(2)典型引导、自主练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编制一份练习题,它应以题组形式出现,题型要体现多样性,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可分为基本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等),结构要体现完整性,能体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读题、审题、解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练习题,同时能针对不同题型归纳总结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环节中应提醒学生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这是后面小组内交流的重点)。

应根据学情和题目的难易程度确定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可采用分段完成或全部完成。

新课教学中的习题课的例题难度应贴近课本,重点掌握此类习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重方法的总结,在例题分析过程中要紧扣所呈现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点考查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复习课中的习题课参照知识梳理课模式。

(3)合作交流,反思内化。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在小组内应重点交流做标记的题目,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思路。组内都不会或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应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

(4)点拨升华,方法指导。将组内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展示,将“问题”、“错因”以及“当时的解题思路”充分暴露出来,或学生讲解,或师生共议,或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这是习题训练课的升华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及时进行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支架作用。例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

(5)反思总结、有效训练。针对有代表性的共性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生成情况,及时对所做题目进行调整。

3、课后练习

(1)二次过关。针对出错多的练习题目,再设计类似的变式训练题,进行二次过关,以检查学生改错程度和掌握程度。

(2)反馈评价。教师应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训练题,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二、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1)分析体验。要让学生明确本次测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重要程度。教师可将《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以及各种考试中的典题链接在学案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体验知识的重要程度。(2)纠错寻因。学生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找出每道错题的出错原因,把做错的题进行错因归类。(3)查漏解惑。教师根据出错情况总结出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点和迷惑点,并进行归类,设计相关问题加以强化。可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回顾再现,解决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同时记录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4)总结反思。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内容包括:本次测试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哪些知识点需强化等,并写在试卷的空白处。

2、课内探究(1)考情分析,确立目标。教师对试卷、试题及答题情况做概要分析。(试卷讲评课最重要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求教师逐题进行错题率统计,按难度系数将卷面试题粗略划分为“难题”、“中档题”和“送分题”三个层次,使教师在上课时更有针对性,将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在“难题”和“中档题”中仔细核查学生的错误答案,分清楚哪些是由于粗心或审题不透所致,哪些是由于知识没有掌握到位所致。这两种层次也是不同的,应将它们区别对待。同理,在“送分题”中,也可能潜藏着一些问题:答案上没有反映出来,但学生的思路中却有碰运气、“旁门左道”的成分。教师不能被虚假繁荣所迷惑,只有分析过程细致到位,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明确指出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让学生对号入座,使学生明确讲评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应达到什么目标等。(2)自主合作,互补完善。在教师进行考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分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对错了的题目,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对于一般基础类、计算失误、审题不对、答题不规范等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查纠来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从而完善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题目及疑问,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互查、互帮、互补,达到互惠共赢。尤其是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力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3)展示思路,暴露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展示形式可灵活多样。小组展示后可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将“问题”以及“错因”充分暴露出来,展现学生当时的解题思路。教师也可以有准备地让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4)释难答疑,方法指导。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指导。这是试卷讲评课的发展部分,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学生已经掌握大部分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只是做到了就题论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展示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学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等。还要指导如何快速切题,如何才算完整的叙述和规范的表达等。(5)有效训练,升华提高。针对有代表的共性题应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思路、规律。通过当堂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这些错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答题时做到审题仔细、计算准确、答案规范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6)反思总结,自我整理。根据错误原因、题型、知识点等方面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反思,写出感悟,完成满分答卷。

3、课后训练(1)二次达标。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题目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题量不要太大,要求学生限时完成。(2)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环节解读1、课前预习(1)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前应充分了解设计本实验的背景和原因,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明确实验目的,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2)了解实验原理。通过预习,了解实验依据的原理,并能够尝试找出理论依据。(3)知识链接。依据实验原理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对实验所涉及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回顾,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认识。(4)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能利用日常经验或已知事实进行猜想与假设,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猜想(对于验证性、现象类实验,学生重点要做的是放在设计实验上,可以没有猜想环节)。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材料和器材,初步弄清设计该实验过程的目的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4、课内探究(1)明确目标,强化要求。学生要明确本节课应完成的实验任务,知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2)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会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具有科学方法的初步意识。(3)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存在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明确:设计该实验的目的、该实验具体体现了教材中哪一部分知识、交流评估实验方案,并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解决上述问题后,组内成员可进一步规划好实验程序并做好分工。最后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实验步骤,结合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探究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记录每步实验的数据及现象等。实验完成后,应归纳形成完整的实验记录。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4)交流体会,升华提高。通过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思考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实验误差出现的原因,总结实验结论。

5、课后练习(1)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结果、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方法和经验总结可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写好)。(2)拓展思考训练。教师设计少量与本实验相关的拓展思考题和实验练习题,引导学生将教材中部分实验进行变式重现,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及时批阅。

上一篇:盖茨一杯水选高管 下一篇:什么样的企业短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