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化不是简单的减法

时间:2022-08-06 04:07:12

当前,中国经济流动性紧缩只是经济转型之痛的开始,未来中国还必须面对“去产能化”。去产能化是经济转型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推动调整过剩的产能。

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去产能化不应是简单的减法。

沉重的经济包袱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沉重包袱。从行业分布看,钢铁、水泥、机械行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超过9亿吨,其中国内排名前十位钢铁企业只占全国比例的48.6%,以小高炉为主体的钢铁厂数量偏多。

船舶、稀土、光伏行业国际市场萎缩,过剩产能快速增加。受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稀土出口严重萎缩,2012年前十个月,中国稀土矿石、金属及化合物的出口量为11312吨,同比降7.88%,仅占全年配额的36.50%。

汽车、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产能过剩风险加大。2012年,中国汽车平均产能利用率已下滑至70%。合资车企利用率大幅领先于自主品牌,前者达到了103%,而后者不过65%。28家自主品牌车企中,有1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自主品牌车企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

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产能过剩严重,而经济大省江苏尤为突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使用率低于80%,就可以称为产能过剩。数据显示,江苏支柱产业的平均使用率只有60%,部分行业甚至低于40%。4万亿投资刺激中,江苏获得了中央投放贷款总量的8%,三年后这些负面效应开始浮出水面。今年前五个月,江苏新增不良贷款占比全国约40%。这些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光伏、钢贸、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产业中。新增不良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江苏颇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长痛不如短痛

去产能化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去”会引起GDP下降,地方官员的业绩簿不太好看;“不去”,则经济转型成为空谈。

可是,过剩的产能在沙滩上堆积起高耸的GDP大厦,壮观是壮观,但根基不牢。最为令人痛心的事件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产业遭遇欧盟“双反”后,几乎全军覆没。

产能过剩引起的负面连锁反应不可等闲视之。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积压,价格降低,通货紧缩,企业效率下降,银行受拖累,金融风险增加,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资源浪费,社会动荡。

导致产能过剩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与体制改革不充分有着重要关联,是由四种因素叠加而成: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适度过剩的经济,这是保持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当过剩超过一定限度,就酿成市场痈疽,过剩就阻滞市场新生力量崛起;二是外需下降、内需不足,产品数量超越购买力,从而发生产能过剩;三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由此导致产能超越需求,装扮出地方经济一张浮肿的脸;四是在目前体制下,企业不能正常破产倒闭,不能正常被收购兼并,比如前几年金融危机时,政府为稳定要求企业不能裁员,大家吊在一棵树上守穷。

就企业而言,短视是产能过剩的市场规划原因。比如造船业,“产能过剩是将来的事,至少目前订单多的都接不完,当然要加大造船力度”,中船集团管理层人员如是说。他们是把握现在,不管未来。只顾眼前吃肉,哪管将来喝汤。

民营企业的想法更实惠,现在先狠赚一笔,将来船市不好的时候,再转做其它业务。另外一层考虑则是:先占住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就算行情不好时退出,地价也比买时翻了几倍,卖地也赚钱。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绊脚石,必须下大力气搬开。长痛不如短痛,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去产能化操作,促进经济转型。

不是简单做减法

去产能化不是简直地做减法,这是一场观念、机制乃至体制上的变革。

要通过加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在具体操作中有减有加。要强化增量管理,严禁核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

去产能化在减掉一部分过剩产能的同时,也要甩掉盲目追逐市场的跟风习俗和浮躁心态。产能过剩的背后是企业和政府的心脏在浮躁地跳动着。企业要利润,地方政府要政绩,而资本又从中推波助澜,使得中国一些紧俏行业热火朝天。但红火中潜藏着危机。中国的商业景观是,看到市场上哪样东西赚钱,企业便一哄而上。一些企业缺失产业理想,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仅仅渴望“一夜暴富”。个别产业资本,已经有了自己的主业,在别人投机之时,也盲从跟风,政府也极力扶持这些跟风的企业,于是堆积起浓厚的投机泡沫。

当年影碟机一问世,其丰厚的利润便引起众多企业垂涎欲滴。1999年,由于市场过度膨胀,全国一下子冒出上千个VCD生产厂家,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影碟机市场迅速萎缩,好多影碟机厂家还未生产就已准备“后事”,最后连爱多这样的央视广告标王也被逐出影碟机市场。

从商业市场规律来看,对过剩产能进行整合未必是坏事。历史上任何一个新兴产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有一个挫折的过程,其中包括从一哄而起到优胜劣汰的痛苦嬗变,最终是适者生存。只有更多企业倒闭破产,产量供大于求、产品价格直线下跌的局面才能缓和,企业才能购买更多设备并投入新技术,积蓄内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而且产业重组还有企业文化融合的问题,几家人合在一块不等于是一家人,整合不代表融合。若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各想各的心思,企业形不成合力,整合就成了拉郎配,捆绑不成夫妻。

在经济下行的大势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必须要在市场机制的倒逼下,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需要加快结构调整来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巨人转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必须改变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改变政府担保与变相担保、政府贴息所带来的过剩产能。

此次央行在“钱荒”危机中,坚持信贷政策不放松,一方面是为了阻止更多的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防止继续制造泡沫,同时遏制最容易获得贷款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避免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收紧信贷的方式,逼迫产能过剩的行业要么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攀爬,要么兼并重组,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一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生产效率,培育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责编 张圣荣)

上一篇:混合喂养修成法 下一篇:李连杰在好莱坞的“三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