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示弱”,实现双赢

时间:2022-08-06 02:36:26

三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出示了一道挑战题:一艘轮船往返甲、乙两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航行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航行20千米,来回共用了40小时。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师:这题比较难,老师还没有想到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生:不会。

良久,一个学生举手。

生1:课外兴趣班的老师讲过难题可以利用方程解决问题。不过我不太会算。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方程?

师:我们还没有认识方程呢。这题能不能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决呢?

很多学生表现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师:我们先讨论再试试看,好不好?要求甲、乙两港间的路程,知道来回共用了40小时,路程等于――时间乘速度,要是知道速度就好了(师做自言自语状)。

生2:但是,来回的速度要一样。

师:是吗?如果知道了来回的速度一样,怎么算?

生3:用速度×40÷2。

师:噢,速度×40可以算出――来回的总路程(一些学生附和),再除以2就是――甲、乙两港间的路程(众生附和)。

师:可是来回的速度不一样呀,去时是30千米/时,返回是20千米/时,怎么办呢?

生4:想办法把速度变成一样。

师:想办法把速度变成一样?对,好思路!那怎么把来回的速度变成一样呢?

生5:算平均速度!

师:算平均速度?用去时的速度加返回的速度,再除以2吗?

生6:不是,不是!用假设法,假设两地的路程,算出总时间,然后用总路程÷总时间。

师:好点子!我们用他说的假设法试试看!

学生用假设法算出平均速度后,教师指名汇报。

生7:我假设两港相距120千米,120×2÷(120÷30+120÷20)=24(千米)。

师:有假设的数据不是120的吗?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生8:我假设两港相距60千米,60×2÷(60÷30+60

÷20)=24(千米)。

师:比较一下,选用哪个数据比较好?为什么?

生9:60,因为既是30的倍数又是20的倍数中,60最小,这样容易算。

师:有道理!那现在能算出甲、乙两港的实际路程吗?

生:24×40÷2=480(千米)。

师:大家真厉害,帮老师解决了难题,让老师品尝了一次数学大餐!回去把这个方法与父母交流一下,让他们也饱尝一次数学大餐,如何?

学生开心地说:“好!”有的还说:“我要让爸爸瞧瞧我的厉害!”

教师们往往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但如果教师字字珠玑,表现得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而又一路“指挥”到底,学生又如何敢彰显生命的活力呢?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妨像这位老师一样:“老师还没有想到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适时向学生“示弱”。

教师“示弱”,并不是教师真的弱,只是教师在学生面前装“弱”。教师的“示弱”,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好时机;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变强”。学生从倾听者的角色升格为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难题的“大能人”,角色的转变有效地激活了他们的参与欲望。他们主动参与、亲历实践,让课堂有了化无形为有形,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光芒,从而将原本需要用高年级的知识来解决的高难度问题顺利转化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轻松化解的小问题。“示弱”的结果是一箭双雕,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强大。

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教学就是教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示弱”,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教学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

上一篇:在解题中培养观察能力 下一篇:让研训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