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06 01:39:14

教育现代化分析论文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指明了教育技术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创造了教育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1、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他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20年来,这些指示一直指引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同时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征以及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情况。1977年10月19日,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希思时,就对英国开放大学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当即表示:“我们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时隔不到4个月的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同意”筹备电视大学,半年后又批准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与支持。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力主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等手段,并把它作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途径,用政府行为,积极推动它的发展。

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教育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多年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作用,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如: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2、教育技术发展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结果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任政府领导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创造性地推动这项工作。

1986年为落实开办卫星电视教育台,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卫星电视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他说:“现在,教育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一个是如何发展高等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要把这个基础打好,得要两条政策。一条叫因地制宜,就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教育发展的状况,来考虑和确定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划,在全国不搞一刀切。再一条是要培养合格的师资。”为此,“参考国外用广播电视卫星传送教育节目的经验,中央决定在我们租用的卫星上专门开一个教育频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办法,使全国尽可能多的中小学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就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使他们经过一年、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达到合格的水平”。他还说,开通教育频道有利于发展成人教育,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电视教育频道把晚上的时间给电视大学,可以使更多的在职职工和农民能够不脱产学习。中国这样大,需要那么多的专门人才,只靠普通大学一条路是不行的。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化教育的优势。使人才的培养做到收效快、质量高。”

为落实卫星教育电视网络建设,总理亲自布署:“租用国际卫星、编制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上行站的投资和经常费用由中央负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要自己解决卫星地面收转站需要的投资和经常费用”。要求各地“一是要支持这件事情,二是要勤俭办事”,“采取各级都分摊一点,都集点资的办法”,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他指出:“这件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各省、市、县领导要以实际行动来组织和支持这项工作。”

在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下,我国卫星电视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10个省级教育台,107个地(市)级、数百个县级教育电视台和10000多座接收站,66000多个放像点,全

国70%的地市以上有线电视台转播了中国教育电台的节目,形成了全国卫星电视教育传输网络。

1992年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推广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至此,学校教育技术和卫星电视教育纳入了国家法制化的轨道。”

卫星电视教育开办十多年来,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电大课程与各类教育节目共九万多小时。有效地配合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由62.8%提高到89.9%,其中70%是通过卫星电视教育手段实现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年培养毕业生137万多人;农业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也通过卫星电视,使近百万农民达到中专毕业水平或单科结业。卫星电视教育的开通,改变了中国远程教育的面貌,推动了“普九”和扫盲工作,也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和“燎原计划”的实施,缩小了因教育投入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3、改革开放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从本世纪20年代视听教育引入中国,定名为电化教育以来,我国开展教育技术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教育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教育技术的大发展是经济发展、人才需要的直接结果。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尤为突出,而现有的传统高等教育规模一时很满足大批量、多样化培养人才的急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力主用电视、广播等先进媒体手段武装教育,增加新型教育方式,扩大教育范围,解决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20年来,广播电视教育培养的大批毕业生在国家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已经成为了各条战线的重要骨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呼唤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实践证明,一系列行进的物质型技术和智能型理论引入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工艺的面貌,使班级授课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分散、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扩大了教育时空,延伸了学校功能,使更多的学习者有了学习的机会。

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使我国学校教育从视听教育逐步跃入了计算机多媒体阶段。丰富的市场,多功能、多价位的竞争创造了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情况的教育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选择恰当媒体,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进而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广阔天地。通过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交流,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有些方面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誉。

在国际交流中,我国学者积极吸取国外研究成果,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把电化教育推向教育技术新阶段,明确指出要把过去的工作范围从视听教育或视听媒体的研究与应用,拓展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使电化教育由原来的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变成电子信息技术等物质型技术与系统方法、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等智能型技术相互交叉、结合、相互渗透的新型学科——教育技术学。

面对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认真研究国际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根据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任务,在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教育部提出,发展面向21世纪的终身教育(学习)的现代远程教育,要按照“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构造面向21世纪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二、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1、初步奠定了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从1978年,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到1986年,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系统,即由中央、省、地(市)、县电化教育馆(中心)以及学校电教机构组成的学校教育技术系统;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23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和1766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省、地(市)教育电视台和县、乡卫星教育电视收转台及放像网点组成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在三大系统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一直强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要坚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七·五”和“八·五”期间都提出了“中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指导并推动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仍然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形式为主;基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形式已经在一部分学校中开始应用,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促进了中小学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我国高校已经由视听技术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进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或地区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启动或建设现代化教育工程”。据1995年底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贵州省)的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总投资为115亿多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入占80%,预算外投入占20%,平均每年投入23亿元。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视,我国用于现代化教育的设备、设施在20年间有了突飞猛进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不断满足需要

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过去,我国教材建设形式单一,基本是文字教材“一统天下”。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盘、计算机软件等音像电子教材已成为我国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中小学的音像电子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投影、幻灯(80年代初期)到录音、录像(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及到现在以多媒体组合教学形式为主的几个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以投影、幻灯、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媒体优化组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是现在,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体形式。中小学使用的音像电子教材,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建设。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为中小学组织编制了大量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音像电子教材。随着教育软件市场的发育和逐步规范,涌现了一批教育软件公司,生产制作符合学校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自己开发制作了适合教学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作为教学的补充。截止到1995年底的统计,用于教育过程的音像电子教材,幻灯、投影片为8.3亿张,录音教材1716万小时,录像教材1708万小时,计算机教学软件28万个,光盘3.9万张。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引起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有更多教师的应用和参与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软件。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建设也发生很大变化,由借用普通高校的文字教材,配套录制“课堂搬家”式的音像教材,变为自行编制适于远距离教育要求的、相互配套的文字与音像电子教材。全国电大现有录像带167.9万盘,录音带198.7万盒。我国卫星电视教育开通了综合教育、电视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等三个卫星电视频道,在北京地区通过35频道还播出一套综合教育电视节目,每天共播出5.1小时。使一些学校通过接收,选播,扩大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软件供需之间的矛盾,逐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广泛开展,研究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科研已经从早期的媒体对比型研究、学科专题型研究向以整体、综合为主的实验研究过渡。各级电教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队伍,开展了一批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如: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研究、中小学音像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的策略研究、中小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置标准的研究、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状及其资源共享的实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等,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我国高校中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在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方法,远程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前导和推动作用。我国远距离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在远距离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了全国广播电视教育改革和发展。“八五”开始,为推动农科教结合、燎原计划实施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教委组织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县的研究。全国有一批综合实验县,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实验研究经验和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4、建立了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一支队伍

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队伍。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已经在我国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建立起来。非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有部分设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学科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层次齐全人才培养能力。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想、懂专业的专门人才队伍。这部分人才除了从从事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工作的同志和教师中选,进行培养和任用者外,大部分是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据1995年的调查,我国已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还有数十万兼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教师,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这支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队伍必将在实践

、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5、探索了全面提高学生以及劳动者的素质的途径

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先进媒体手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录像、电影等媒体,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给学生们播放,使孩子们在形象生动的画面里和感人的情节中接受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一些中小学还建立了卫星电视接收站和校园有线电视网,收集了许多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教育影片、VCD光盘、录像片定期为学生播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等学校为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编制了大量生动形象的音像教材,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中国的国情教育。由于改变了传统单一说教的方式,多种媒体教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一些高校充分利用校园“有线电视台”,每周编制校内新闻和反映本校教师学生生活的专题节目,使大家了解学校工作,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深受师生欢迎。

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各省级教育电视台在播放教学节目的同时,积极开办教育新闻、教育信息和综合性教育节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教育战线工作情况,宣传优秀教师、著名专家的业绩,使社会对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受到社会好评。

电化教育的开展为广大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组成部分。许多县电教部门以支农为己任,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业技术知识、商品经济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的录像节目送下乡,宣传了致富门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受农民欢迎,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地方把如《稻田养鱼》、《毛竹种植》、《烤烟技术》等录像片反复为乡村农民播放,使农民迅速掌握了致富技术。还有的县电教部门将扫盲识字与推广一、二项致富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电教手段培训农民,也收到很好效果。1991年原国家教委表彰了天津市静海县等31个综合开展电化教育,在学校电教、教育电视收转站建设、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县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

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电教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职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大型厂矿培训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电力系统、人民银行系统利用专业培训录像带直接为基层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了形象教材,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三、认真总结20年的基本经验,积极规划面向21世纪的发展蓝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重新起步的教育技术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为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教育技术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后国情的实际需要,来自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技术的发展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与满足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积极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涉及面宽,覆盖面广,必须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靠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既要依靠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必要的投入;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取得社会支持;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

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科学,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为教育服务,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恰当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教育技术要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要调动广大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始终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工作,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术学科和事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通过他们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上的努力,促进并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体教材建设始终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统筹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持久地抓好这项工作。软硬件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政策和资金要向软件倾斜,使软件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缓解目前仍很突出的供需矛盾,逐步满足目前我国的迫切需求。

2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上还显落后。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准确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从战略高度规划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与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也对教育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入21世纪,我们必须在深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战略。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即将来临的21世纪,许多新的技

术将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都已应用到了教育与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趋势可归纳为:音像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卫星广播技术应用于远距离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个别化交互学习;交互网络技术应用于通讯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仿真教学。与此同时,当前的教学媒体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以及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从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看,国外教育技术正在学校教育、培训和作业技术三个方面向纵深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和特点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策略应是:巩固发展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逐步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

首先,要发展学校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教学现代化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观念上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教学环境的改变。教育技术工作应高度重视对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重视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研究。

在基础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根据不同地区,加强分类指导,使大部分学校在不同层面上的教育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推动“普九”工作的巩固、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全国电化教育“九五”计划》的实施,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中小学和县城中小学达到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类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的学校总数增长8%,有条件的乡镇中学、中心校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达到二类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常规技术媒体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现有卫星资源被充分用于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实验,少数学校和发达地区建立起校园网并与社会联网。通过全国中小学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带动和加强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总结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开展教育技术的典型经验,指导并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全面开展。统筹规划,加强审定,引导教材制作企业的发展,使一体化设计的教材初步满足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学需要。

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高校的不同情况,建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把教育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到2010年,使我国若干所高校的教育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各校都有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室,使其在数量上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建设校园网络,实现教学信息、图文资料和管理信息收集、存储、检索、调用的现代化,并与“教育科研网”联网,及时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实施的基础上,一体化设计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初步完成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有机合并,使学校教育技术力量得到综合利用,运用教育技术的学科和教师范围有明显扩大。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远程教育设施,以自己的优势学科参与远程教育,使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面对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态势,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向21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必将进一步使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变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它也将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扩展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同时,它将会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优秀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推动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的公众和专业信息传输网络,形成以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多元化现代远程教育专业传输网。充分发挥实力雄厚的研究性大学的优势,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通过各类高校的远程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发展多种行业和专业的继续教育,为在职专业人员提供各种进修机会,满足各方面学习者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和中小学开展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扩展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学习资源中心,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推进素质教育。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以省(直辖市)为主,统筹管理的现代远程教育区域网络。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教育问题,推动“普九”和“扫盲”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到2010年前后,将使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扩展地区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在更多的地区、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代远程教育。

在党和国家关怀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正以开创生机勃勃的工作新局面,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将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世纪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

上一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下一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