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不像话”及其主观性分析

时间:2022-08-06 01:25:54

“X不像话”及其主观性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词汇化、话语主观性、话语标记等理论,认为评价构式“X不像话”具有表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表达言者的立场和

>> 如此体检太不像话 那些帅得不像话的绰号 外婆越来越不像话了 孔燕松 这腿美得不像话! “X(就)X(吧)”格式的主观性用法 “说我是学术超女,太不像话” 想到有你,这世界就美得不像话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研究 “最好”的主观性分析 主观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途径分析 主观性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 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主观性试题 战术的主观性 谈CDA的主观性 主观性耳鸣综合治疗进展 级差系统与翻译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不过”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建构 “V+Num+是+Num”构式的主观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不过今晚的生意实在好到不像话。(约翰・托尔金《魔戒》)

(3)(安公子)说到这里咽住,一想:“不像话!人家才不过二十以内的个女孩儿,自己也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怎生的说他是我父母爹娘,还要叫他重生再养?”(文康《儿女英雄传》)

例(1)~(3)中的“不像话”是否还是词汇语法层面的解释?“不像话”既可充当句子成分,也可单独使用,还可表达言者的正向和负向看法与态度,这点很值得关注。若把词汇语法层面上的主观性成分与语篇特征相结合,探讨评价性语言成分的主观性,将有助于使语言主观性研究更全面、更系统。本文即以“X不像话”构式作为个案,结合具体的语篇特征,考察“不像话”的词汇化过程,在细致描写“X不像话”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评价构式的话语主观性及其话语篇章功能。

二、“不像话”的词汇化

今天的词法即昨天的句法,某个句法单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凝固成词项的过程,就是词汇化(lexicalization)的过程(T.Givón,1971)。“不像话”的短语结构性质及其词汇化的过程,可从“是/不是话头”说起。

(一)“是/不是话(头)”

下面从历时角度考察“是/不是话(头)”的发展脉络。

1.宋代

宋代出现了“是/不是话头”的用法,但还比较罕见。例如:

(4)那个后生见不是话头,便对小娘子道:“既如此说,小娘子只索回去,小人自家去休。”(《南宋话本选集》)

“话头”常受定语“好”修饰。例如:

(5)破斧诗,须看那“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见得周公用心始得。这个却是个好话头。(《朱子语类》)

(6)蔡京奏道:“‘献土’‘纳土’,皆非好话头。”(《大宋宣和遗事》)

宋代“是/不是话”的用法在语料检索中仅出现1例。例如:

(7)如公孙已是不好,晁错是话个甚么!又如自叙许多说话,尽是夸张。(《朱子语类》)

例(7)中“晁错是话个甚么!”是个倒装句,可还原为“晁错是个甚么话!”表示否定。

2.明清时期

明代始,“是/不是话”构式渐渐盛行;至清代,逐渐取代“是/不是话头”。

(8)贾芸听了,一面接了银子,一面笑道:“我便不写罢了,有何着急的。”倪二笑道:“这不是话。”(曹雪芹《红楼梦》)

(9)咱把人家舅太太一个人儿丢下不是话。(文康《儿女英雄传》)

这一时期,“像/不像话”开始出现。例如:

(10)L儿听了前头像话,后头说的又有些不像了。(高鹗《红楼梦》)

(11)(安公子)说到这里咽住,一想:“不像话!人家才不过二十以内的个女孩儿,自己也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怎生的说他是我父母爹娘,还要叫他重生再养?”(文康《儿女英雄传》)

从“是/不是话(头)”到“像/不像话”的发展脉络见图1。

图1:“是/不是话(头)”到“像/不像话”的发展脉络图

(二)“不像话”的词汇化

“不像话”最早出现在清代,意义较实在,为否定式的动宾结构,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作定语时,逐渐获得了某些形容词性语法特征,记为“不像话1”。例如:

(12)和尚说:“你既做小本经营,还穿新袜子?”太守一听,这不像话,也不好答言。(郭小亭《济公全传》)

(13)一是阴极之混,其之乱也颠颠倒倒,糊糊涂涂,无彼此之别,有不像话的那一种乌烟瘴气。人心至此,可称乱极。(无垢道人《八仙得道》)

述补结构中的“不像话”进一步发生词汇化,产生了程度副词的新用法,相当于“很”,记为“不像话2”。例如:

(14)由于住的是清一色的男生,大部分的房间都脏得不像话。(春上村树《挪威的森林》)

(15)他听她说车里怎样挤得不像话,有人脚乘上车身子还在窗外。(严歌苓《穗子物语》)

“不像话”在词汇化过程中还产生了话语标记的用法,记为“不像话3”:一方面,有助于语篇的连贯性与条理性;另一方面,体现言者的主观态度与立场。例如:

(16)杨妈舒出一口气,想了想,她又沉下脸,说,“@个全义,也欠你给他点脸色?你放心秀儿,赶明儿不用你开口,我就教训他啦。不像话!你跟老爷子就算亲同骨肉,可还有一层,你又是个倒插门儿的女婿,还兴这么自作主张!”(陈建功《皇城根》)

三、“X不像话”的结构形式分析

“X不像话”的结构形式S取决于“X”,主要包括主谓式、偏正式、紧缩式、述补式4种。

(一)主谓式S1,X为Φ

1.S1a主谓结构:主语+不像话1

(17)老孙看着老何:“你个老张不像话。”(刘震云《单位》)

2.S1b话题结构:(话题),不像话1

关于话题结构(topic structures),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其由话题(topic)和述题(comment)两部分组成;话题位于句首,述题作为一分句居话题之后来描述话题,二者是相关关系。S1b中“不像话1”作述题,是对话题的评价语。例如:

(18)这人,真是无孔不入,太不像话!(孙方友《认亲》)

因“不像话1”还未完全词汇化,仍处于词汇化的初级阶段习语化,因此,存在变体形式――“像什么话”。如:

(19)“村里大多数人还没住上小楼,咱们当干部的先造起来住进去像什么话!”(张荣大《好支书王廷江》)

(二)偏正式S2:副词(程度/语气)+不像话1

1.S2a:程度副词+不像话1

程度副词主要包括“太125”“真41”“越V越22”“很19”“更11”“可5”(下标数字为用例频次,下文同)等,可见,S2a的语气总体比较强烈。当S2a出现肯定用法时,语气稍缓和。如:

(20)“你这话才真像话了。我也不怕失礼,告诉张太太实情,我们是小户人家,哪来这番资格。”(梁凤仪《风云变》)

2.S2b:语气副词+不像话1

语气副词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表达言者对命题的态度和立场,主要有“实在19”“简直7”“完全3”“纯粹1”等。

(三)紧缩式S3:越V越+不像话1

紧缩式S3是半填充、半实体图式构式,是一种典型的框式结构(frame structure),由固定成分搭配而成的一种具有框架性质的固定的语法结构(李振中,2008),是构式语法化演变的结果。

(21)“唉……”蒋纬国叹了一口气,“我找您也是为这事。现在那几个刺头儿越闹越不像话了,一言难尽啊!”(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四)述补式S4:V/A+得+不像话2

1.S4a:V+得+不像话2

(22)某天几个教员误课,因为他们抢购回来的大米掺沙子掺得不像话,他们找米店老板换米或者退钱,结果被米店雇的地痞打伤了。(严歌苓《寄居者》)

2.S4b:A+得/到+不像话2

S4b以“A+得+不像话”构式为主,“A+到+不像话”仅有1例。如:

(23)最可悲的是这些大量的摹本内容一塌糊涂,有些着意写,乱得令人瞠目结舌!有些“黄”得不像话。(花青《卧龙生的无奈和悲哀》)

(24)啊,不过今晚的生意实在好到不像话。(约翰・托尔金《魔戒》)

此外,这四种结构形式可相互交叉,如S4可涵盖S2,如“错得太不像话”“搞得简直不像话”,或涵盖S1变式,如“红得像什么话”“挤得像什么话”等。

四、“X不像话”的结构语义分析

(一)“话”的语义分析

1.“话”“是/不是话(头)”

“话”的名词用法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先秦两汉始,带有褒义,多指“善言”;至宋代,其意义更加抽象化。江蓝生(2004)认为,“话”是个特殊名词,表“话语”之义,跟“话题”直接联系[5]。“话头”仍然有“话语;话题”之义。如:

(25)雨墨见不是话头,便道:“贾大叔,可怜我家相公负屈含冤,望大叔将就将就。”(俞樾《七侠五义》)

明代起,“是/不是话”日益盛行,“话”通过隐喻,从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喻指合乎标准的常规、逻辑和道理。

(26)称他“大人”,你们自己称是“小的”,那才是话呢。(文康《儿女英雄传》)

(二)“不像话”的语义

1.“像话”

“像话”具有隐喻义,为动宾短语,即合乎常规、逻辑和道理。对其进行否定可通过两种方式:“像什么话”和“不像话”。

2.“不像话”的语义

a.“不像话1”

“不像话1”:由否定式动词短语发展到形容词,表示某种言行不合常规、逻辑,描述或修饰的对象从言语行为扩充到人、事物或者现象。

b.“不像话2”

凡含有超过一定常规量,达到某种较高状态的词或短语都有演变成程度副词的语义基础(雷冬平,2008),“不像话2”由动词短语演变为极性程度副词,是概念隐喻的结果。如:

(27)我整个人虚弱得不像话,连一句半句话都梗在喉咙,无力说出来。(梁凤仪《豪门惊梦》)

c.“不像话3”

“不像话3”是词汇化过程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以指明前后话语单位之间的关系,表明言者的立场、观点等,具有主观性。如:

(28)我说你们这饭馆真该好好整顿整顿了,不像话,看人下菜碟,不就是没要你们的大虾么?你要不扣她的奖金,我这服务费反正是不给了。(王朔《给我顶住》)

由此,可得出“不像话”的语义演变路径如图2。

图2:“不像话”的语义演变路径

严格地说,“不像话”只是语义有发展,并未语法化,发展成为表示纯语法意义的功能词。

(三)S的语义特征分析

1.主谓式S1:主Z/话题+不像话1

这一格式较为简单,但需注意其变式:“像什么话”,肯定式表否定义。如:

(29)战士要挨冻,这像什么话?

疑问代词“什么”除表疑问之外,还兼有很强的否定效果,用在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后、名词或者引语之前表示否定(姜炜、石毓智,2008)。因此,“像什么话”肯定式表否定,具有强烈的贬斥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这还像句话”具有构式义,而“这不像句话”无构式义。

2.偏正式S2:副词(程度/语气)+不像话1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可分为相对和绝对程度副词两类(王力,1993),在两大类内部依程度量级的差别,由低至高依次细分(周小兵,1995)。“不像话1”具有[+程度]的语义特征,能与程度副词共现,S2的程度评价层级趋向高量和极量,如表1所示。

表1:不像话1的程度评价层级

程度副词

程度量级 1.低量 2.中量 3.高量 4.极量

相对程度副词 更11、越发1、越来越12 最1

绝对程度副词 有点2、有些1 很19、多2、多么1、那么2、可4、真40 太184、忒1

3.紧缩式S3:越V越+不像话1

紧缩式S3隐含有[+时间][+动作变化][+性质变化]的特征,表示言者对“V”动态的主观性程度评价。

(30)(吴兰珍)竭力忍住,耐心听朱瑞芳说下去,朱瑞芳越说越不像话,竟然梦想挽回失去的“天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4.述补式S4:V/A+得/到+不像话2

a.S4a:V+得+不像话2

“V+得+?”结构的基本语法意义为凸显高程度(蔡丽,2012),“V”是[+程度性]的动作动词,构式S4a凸显“V”的结果或性状所达到的高程度。如:

(31)(三仙姑)实在觉着不好意思,回去对着镜子研究了一下,真有点打扮得不像话。(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b.S4b:A+得/到+不像话2

丁加勇和谢樱(2010)认为,“A+得+C”的构式义为主观上对“A”程度的加深。S4b的构式义表“A”程度极深。

(32)他的旅行包靠墙放着,规格大得不像话,长发估摸着那两包怕有一百多斤。(残雪《残雪自选集》)

(四)语义的评价构式特征

Goldberg(1995)认为,构式义不能从已知的构式成分、内部结构关系或其他构式中得到推断,是其与动词意义以重要的方式进行互动(interaction)产生的结果。“X不像话”紧缩式S3、述补式S4的构式义非常突出,不能从其构成成员中的任何一项或其他构式中得到。“越V越不像话1”构式义表示程度随动作的推进而加深;“A得/到不像话2”构式义是对“A”性状的加深。如:

(33)在舱里的船老板,听到他们嚷嚷好些时候了,最后,他听到他们越嚷嚷越不像话了,且有牵涉到这船要出乱子的话。(萧红《马伯乐》)

五、话语主观性特征

Lyons(1977)指出,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是言者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表现成分,包括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等。

(一)“不像话”的主观性

“不像话1”的评价客体广泛,大多体现言者的消极态度、立场、观点或感情,属于语言评价(沈家煊,2001),沈家煊(2009)认为,这是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一种典型表现,合乎主观评价性语义的移情作用。

(34)此人填了一份很不像话的报告,这份报告又回到了我手里。(王晓波《万寿寺》)

话语标记同样具有主观性,表明言者的立场和态度,唤起对方的认同感,不用推测其语义真值(Traugott,1995)。“不像话3”表评议、感叹等。如:

(35)“不像话!这个夏顺开是个什么人?”王亚茹问慧芳。(王朔《刘慧芳》)

(36)他的父亲把他偷偷训了一顿:“不像话!小孩子装什么夫妻?”(戴厚英《人啊人》)

(二)前加成分的主观性

1.S1:直接对主语/话题的主观性评价。如:

(37)平凹给丹萌和小平说:“《侨声时报》不像话,都是朋友弄这个干啥?”(孙见喜《贾平凹的情感历程》)

2.S2:语气副词较独特,具有表述、评价和强调,是话语主观性的有力体现;程度副词主观性的强弱取决于副词的程度评价层级。如:

(38)“上海解放三四年了,我们上海民建会还是临工会,实在不像话。”(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39)“这太不像话了!前年,他才将妹妹滹奈嫁给俺作妻子,俺如今怎能将女儿嫁给他作妃子,这岂不是骂大会么?”(李文澄《努尔哈赤》)

3.S3:主观性程度随时间、动作或性质的变化越来越高。如:

(40)采和听她越说越不像话,不期哈哈大笑起来。(无垢道人《八仙得道》)

4.S4:主观性评价主要倾向于负向评价。如:

(41)他再也想不到说话那么温柔,笑声那么好听的一个女子竟肥得如此可怕,简直肥得不像话了。(古龙《小李飞刀》)

但某些句子中的评价倾向就需结合语境来判别,说明该构式具有强语境性。如:

(42)当下,归浚华很自然地模仿夏惜真那个拉长了脸的肃穆表情,古怪得不像话,连夏惜真忍都忍不住,笑出声来。(梁凤仪《弄雪》)

(43)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花了一百元买了二十四只螃蟹,便宜得不像话。回到家后它们还是活生生地在水池里乱走。(《林清玄散文》)

(三)与同义结构相比较

“X不像话”的言者主观性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同义结构的对比凸显出来。

1.“这不对”

“这不对”表示与客观事实相悖,是现象与客观事实的一种对应参照关系,具有客观评价的功能;“X不像话”更加强调言者主观上对事物或现象的负面评价,传达一种消极立场。如:

(44)老袁说:“这不对嘛,我以前就说过,老王这么做是不对的,同志之间有意见,不能牵扯到孩子身上。”(刘震云《官人》)

(45)“太不像话了!”靖南勃然大怒。(琼瑶《烟锁重楼》)

2.“非常X”“X得很”

“很”和“非常”是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程度副词,主要修饰有量或程度差别的相对性质形容词,一般作状语,如“很好”“很冷”“非常冷”;在量幅上,“非常、很、十分”都比较接近(张桂宾,1997);不同的是,“很”还可充补语,如“好得很”“冷得很”等,而且程度较作状语的程度更深,主要来源于构式对“X”程度的加深(关敏,2006)。“很”和“不像话”相比,“很”只是根据心理标准而作出的陈述或评论,主观性相对更弱,客观性稍强。因此,S4的强主观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像话2”作程度补语的用法意义,二是构式义。

(46)“乱一点?”江淮几乎是吼叫了出来:“你岂只是乱‘一点’?你简直是乱七八糟,乱得不像话,乱得离了谱了!你还敢说你快活,充实。你快把我气死了!”(琼瑶《雁儿在林梢》)

(47)“这些天,你忙得不像话?”(梁凤仪《九重恩怨》)

六、结语

本文结合语篇历时考察了自然口语中“不像话”的词汇化过程,以及话语标记功能的浮现,详尽地分析了“X不像话”的结构形式、语义及构式特征,注意到该构式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性,传达了言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未来的研究更应关注实际交流中的“话语”主观性,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主观性方面。

参考文献:

[1]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1).

[3]Givón T.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J].Linguistic Society,1971,(7).

[4]李振中.试论现代汉语框式结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8,

(5).

[5]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

2004,(5).

[6]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姜炜,石毓智.“什么”的否定功用[J].语言科学,2008,

(5).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J].中国语文,1995,(2).

[10]蔡丽.“V+得+?”结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

(3).

[11]丁加勇,谢樱.表程度的“A得C”构式分析[J].汉语学习,

2010,(2).

[12]Goldberg,E.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13]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1,(4).

[15]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J].汉语学习,

2009,(1).

[16]Traugott,E.Subject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7]张桂宾.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8]关敏.试谈程度副词“很”与“非常”功能的异同[J].语言文

字应用,2006,(2).

(李金凤 湖北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430074)

上一篇:“土”作定语的意义及语义制约因素 下一篇:印尼留学生动宾离合词习得偏误类型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