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设计误区,繁荣我国现代建筑创作

时间:2022-08-06 11:35:34

走出设计误区,繁荣我国现代建筑创作

【摘要】建筑设计创作作为建筑工程最基础性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决定着建筑的整体形象及外在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它制约了我国的建筑业向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因此,怎样才能拿出杰出的建筑创作,是摆在每一位建筑设计师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建筑创作 ;设计;误区;属性

引言

进入2l世纪,特别是建筑业发展到现在,建筑设计创作理念的最终目的和手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是重心的偏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手段都较为单一,满足使用功能似乎是唯一的目的。“在实用的基础上,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美观”是建筑师对“实用、经济、美观”这一设计原则的统一理解,坐北朝南、通风采光良好、方正规矩、横平竖直等是那个时期绝大多数建筑师设计的“方法论”。

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思维方式的陈旧决定了建筑设计的单一。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打破千城一面”、“凸现城市个性,避免似曾相识”、“二十年不落后的标志性建筑”等成为新的追求,在满足了社会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后,现在已到了关注和解决城市形象和特色的时候,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同样也肩负着繁荣建筑创作的重任。

一、影响建筑设计创作方向的几个因素

对建筑设计创作方向有影响的因素不少,但细细想来,在当前主要表现在建筑师、市场需求、现代高科技和与之相适应的材料以及城市决策者、项目业主等方面,下面作者也主要就其中的前三个因素作详细介绍。

1.1 建筑师

建筑理论的研究、发展和创新,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在城市建设大潮中冲浪的广大建筑师们。他们必须纵观全球,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研究成果,拿来为我所用,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创作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合乎生态理念的、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的新建筑。建筑师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才能让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在一个个“凝固的音乐”中闪光。建筑师除了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外,还要学会和城市决策者、项目业主或开发商、消费者打交道,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建筑设计是技术服务性行业,建筑师一个好的创意能否实现,还必须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可才行,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说建筑设计是艺术,那么更大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将合理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构思顺利地应用到建筑的实践之中。

华人国际级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是中国建筑师引以自豪的挂帅人物,美国《纽约时报》认为“香山饭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望眼欲穿的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采用苏州园林风格设计香山饭店的贝聿铭则被喻为“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指路人”。法国卢浮宫的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的方案设计,都出自他之手。

1.2 市场消费需求

建筑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种需求又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是个性张扬、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随着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断提升,不满足于既有现状的人们对建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出流行、现代而又具有强烈个性的建筑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为此,建筑师必须深入市场调查,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如自从我国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以来,高层住宅的兴起,为城市平添了新的景观;“欧陆式”风格、港味十足的“花园”、“别墅”逐渐取代了老式的“小区”、“新村”。这些高层住宅和“花园”、“别墅”的出现,满足了一些以汽车洋房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的富裕阶层人们的需求,成为房地产业一种流行时尚。

1.3 现代高科技和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材料

现代高科技和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材料对建筑设计创作方向的影响,从奥运国家主体育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鸟巢”方案中,已体现得淋漓尽致。“鸟巢”方案是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鸟巢”。毫无疑问,它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设计之一,也是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体育场。又如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长130m、宽90m、高23m的二层展厅内居然没有一根柱子,展厅屋顶由6个大跨度预应力张弦梁钢管绗架支撑着,每个长达126.6m,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横梁架。

二、当前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误区

当前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2.1 抄袭和模仿之风,导致许多建筑千孔一面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远程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国外新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全球的同时传播已成现实。在国内自身创作理论匮乏的情况下,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一些心态浮躁的建筑师在对新的理论和方法,未全面吸收的情况下,而该理论的存在前提和运用范围盲目,又想当然的在设计创作中抄袭或模仿其样式、部件,最终导致对外来理论片面的理解和运用,这是造成抄袭和模仿之风的主要原因。

2.2 盲目片面地追求标新立异

设计创作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标新立异,一味求怪求奇,却不能满足使用或是其他方面的要求,或是毫无道理地不考虑技术保障的设计。特别是当前的一些小项同,此类项同投资不大而业主要求又很高,这就需要建筑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寻找一个平衡点,一味求新求怪只会适得其反,难以博得业主的青睐。一切创造性的发挥必须是以对相关问题要求等各种关系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做出令人满意和难忘的设计作品。

2.3 盲目追求时尚

不少建筑师把建筑作品当成了个人的实验品,当成个人谋取名利的工具,认为建筑创新就是建筑形式的创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筑追求新、奇、特,建筑造型与功能脱节。另外,盲目追求西方的建筑表现手法,而忽视了本国的国情与特点。这样,是很难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的。

三、杰出的建筑创作要把握好三大属性

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是不容易的,建筑创作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着重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与创作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一些误区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三大要素。

3.1 把握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地区的建筑, 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受具体的地形、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的影响。建筑的地域特征是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点。

从广义上讲,建筑首先受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例如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同的,建筑处理根据地域自然条件不同,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的处理都不同,至使建筑形式也不一样。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建筑环境,这些影响和制约着建筑空间和平面、剖面设计,乃至影响建筑的形式。设计人员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与地段环境, 融为一体;建筑师应以区域的观点看待建筑,尊重地段区域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着重表现在建筑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色彩等方面。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去设计创作建筑。

3.2 把握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活动的需要,也需满足人的种种精神活动的需要,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等。不仅如此,建筑还表现人自身,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以其形象反过来表述着人和社会,或者说“无意识”地表述着建造者和使用者的一切,这正是建筑的文化性。

在信息化的社会,人的牛活方式、史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建筑性质和文化的特征。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先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涌。每一大类型的建筑, 都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

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非常完美的将现代建筑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表达中国历史化的精神与气质。

3.3 把握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纵观我国建筑发展史,从秦砖汉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营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变化,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烙印,都是“新的时代建筑” 。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特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能创新并向前发展。

四、繁荣我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几点设想

4.1 提高建筑创作在塑造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从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如设计竞赛,国际间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会,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4.2 引进和创造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这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4.3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思想的有机结合

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4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民族审美情趣是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的心理映射,是现代建筑创作应极力给予探索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在与文化相结合方面,国际主义建筑艺术从中介的立场上,艺术的造型形式语汇更多地是来自技术领域。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通过审美的机制来达成一种艺术的本质特征,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文化机制表现与映射,在这一点上,建筑艺术对使用者的关怀和启迪以及对于民族艺术的发展与贡献,才会是真实和有效的。现代建筑的技术特质决定了采用全盘模仿传统建筑的风格式样难以奏效,技术的限制因素使建筑作品的文化提升应该符合现代建筑概念所规定了的创造的前题,即在现代建筑艺术特点与范畴之内,来提示和反映出民族的传统艺术精华。建筑创作反映民族性和文化性,体现传统艺术的审美艺术表现境界,以及试图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之间寻找结合点,是现代建筑创作应持久不竭的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地域性建筑》.王育林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l1月出版.

2、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J].建筑学报,2004,(1).

3、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华中建筑,2001.2.

上一篇:导致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