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合同法》第134条

时间:2022-08-06 09:15:39

评《合同法》第134条

「内容提要 有人认为《合同法》第134条确立了具有担保物权性质的所有权保留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合同法》第134条是《合同法》第133条前半句“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的除外条款,是对买卖合同中所有权附条件转移的规定。笔者认为:《合同法》第134条不具有任何实质内容,是立法技术上的一个败笔:因为将其解释为 “所有权自交付时起转移”的除外条款,与《合同法》第133条内容重叠 ;将其解释为是关于担保方式的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规定,缺乏最起码的制度设计,法律依据不足;第134条中的“未履行”含义不明,将其用于指导实践,容易产生混乱。笔者建议对其进行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以统一认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修改,使其能准确地反映立法者的立法意图,实现立法目的。

「关健词买卖合同、所有权保留、附条件所有权转移

一、《合同法》第134条的内容及其学者对它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3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

对此条不同学者的解释(笔者在引用时,对文字作了删减,但绝对没有因删减而影响到作者的原意。之所以大段引用,一是想让大家更清楚了解有关《合同法》第134条的不同观点,二是免去大家查阅之苦。)如下:

1、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以下简称《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第113-114页

本条是对出卖人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规定。 保留所有权,即对所有权的转移附加条件,只有在卖方所附加的条件得到满足时,所有权才转移到买方。

本条对所有权保留的条件作了严格的限制,即只有在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时,出卖人才能保留标的物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在买卖合同中,当事人之间不能随意约定出卖人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条件,而只能约定买受人违约的情况下,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如果当事人的约定违反了本条的规定,如对于一个分期付款买卖,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只有在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时,买受人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这个约定就属于无效约定,因为它违反了本条的规定,约定保留所有权的条件只能是买受人的违约行为的要求。(未履行指违约)

2、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213页

本条是关于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保留条款的规定。

买卖合同中的所有权保留条款,是标的物所有权转移问题中的重要内容。各国法律都允许当事人通过约定这样的条款来明确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张桂龙、刘淑强等编著《合同法详解》(以下简称《详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239页

本条是一个授权性的法律规范。根据本章的有关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本条规定就是一个除外条款。

本条规定的保留标的物所有权条款,是指出卖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对标的物具有所有权。也就是说,即使受让人已经对标的物进行了占有、使用、收益,也并不意味着对该标的物具有了所有权的所有权权能,即没有对该标的物的处分权,如果受让人对该标的物进行了处分,则属于一种违约行为,应受到法律的惩处。

对于该条款,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也可以在合同之外单独进行约定。但是不管如何约定,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均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如果没有书面形式,而又没有证据证明存在约定保留所有权条款的,则应当执行合同法的有关标的物转移所有权时间的规定。

4、申卫星《所有权保留制度一般理论研究》(载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1500-1530页)

《合同法》第134条确立了我国的所有权保留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第134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形成了上述对第134条的解释不是在法律适用层面对法律条文含义的界定。上述解释不仅仅限于对条文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该条所涉及的所有权保留理论的介绍,其中的一些内容是绝对不能从第134条解释出来的,比如“简单的所有权保留”、“扩张的保留所有权条款”等概念。上述解释都认为《合同法》第134条是关于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保留的规定,但第134条对所有权保留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规范则;2、所有权保留条款是有利于出卖人的条款。但根据上述解释中对所有权保留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所有权保留的性质认识不一致:有的认为所有权保留是当事人约定的买卖合同中所有权附条件转移;有的认为所有权保留是一种担保物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当事人之间不能随意约定出卖人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条件,而只能约定买受人违约的情况下,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并举例说如果一个分期付款买卖,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只有在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时,买受人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这个约定就属于无效约定 .

对法律的适用,离不开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按照解释者的身份,对法律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学理解释则没有。但对某一法律条文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也是很有意义的。不管是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还是学理解释,都是由研究法律的人来操作的。虽然学理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对同一个法律条款有不同的学理解释,那么,就不能排除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这种状况。如果没有针对该争议法律条文的统一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不同的法官在判案时就可能因为不同的理解作不同的适用,最终导致司法的不统一。理论上对某一含义有争议的法律条文展开充分的探讨,对正确理解该法律条文的含义、为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制定针对该条的解释提供参考不无意义。上述不同学者对《合同法》第134条的解释,为我们理解该条的含义指出了两个思考的方向。但是,上述解释里笔者这里不想对上述解释予以评论,只是想从法条本身对第134条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并为我国《合同法》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二、本人观点

综观上述不同学 者对《合同法》第134条的不同解释,可以归结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该条确立了具有担保物权性质的我国的所有权保留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认为该条是《合同法》第133条前半句“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的除外条款,是对买卖合同中所有权附条件转移的规定 .笔者认为:《合同法》第134条不具有任何实质内容,是立法技术上的一个败笔。理由如下:

(一)、作为授权性法律规则,《合同法》第134条没有实质性内容

法律规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第50页)。《合同法》第134条属于授权性规则,从其用语“可以”就可以判明,无须赘述。

作为授权性规则的《合同法》第134条,授权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这么一个条款。但这样的授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合同自愿原则是合同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合同当事人依据合同自愿原则可以自由决定合同的内容。只要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合同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没有侵害国家、社会和其他人的利益,法律就不应干涉。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法律没有对此作出禁止性规定,也看不出这样的约定会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即使没有第134条的授权,当事人也可以作这样的约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第134条显得多余。

从另一个角度看,立法者似乎想通过第134条保护出卖人的利益,但仅仅凭此条作这样授权性的规定,也远远不够。根据第134条的规定,合同中“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条款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对此有“约定”时才有效。而合同中是否包含这样的对出卖人有利的条款,取决于出卖人和买受人能否协商一致,其实根本取决于买受人是否同意。

(二)、将其解释为规定“所有权自交付时起转移”的除外条款,与《合同法》第133条内容重叠,也是不必要的

《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从该条中很自然推导出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如果当事人对标的物的转移时间有明确约定,依当事人的约定;当事人对标的物所有权转移时间的约定可以排除“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的适用。所以,如果认为第134条是排除适用《合同法》第133条规定的“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的条款,第134条的存在同样是多余的。从立法效率上讲,也是不经济的。

(三)、将其解释为是关于担保方式的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规定,缺乏制度设计的必要因素,法律依据不足

所有权保留条款,它是指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当事人约定的买受人虽先占有、使用标的物,但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特定条件(通常是价金的全部或一部分清偿)成就之前,出卖人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条款。但所有权保留条款只是赋予了出卖人在买受人履行支付价款或履行约定的其他义务之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的一个权利,但对“所有权保留”的性质没有论及。所有权保留的性质在国外立法和学说中,有两种观点,其一视所有权保留条款为当事人约定的所有权附条件的转移,只发生债的效力;其二把出卖人基于所有权保留条款而享有的对标的物的所有权保留规定为或解释为一种担保物权。

事实上,我国法律对于所有权保留买卖是早就认可的。早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84条就规定“财产已经交付,但当事人约定财产所有权转移附条件的,在所附条件成就时,财产所有权方为转移”。可见那时我国对所有权保留买卖在法律上就是认可的。从我国《合同法》第133条的规定中也可以得出目前我国法律对所有权保留买卖也是承认的结论。从《合同法》第134条的内容看,最多只能认为它是在第133条的基础上对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明确认可,如果想从中得出此条为我国建立了具有担保物权的所有权保留制度的结论,笔者实在不敢认同。

在物权立法上,我国实行的是“物权法定原则”。正在起草的《物权法》也是把“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的。笔者认为,尽管所有权保留对出卖人实现价金债权确有担保作用;尽管立法者有将所有权保留作为物的担保方式加以规定的意向(有的学者认为,在起草《担保法》时,由于当时对作为担保制度的所有权保留还没有研究透彻,所以在《担保法》中没有对其进行规范,使其成为明显的法律漏洞。参见:崔建远:《我国民法的漏洞及其补充》,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尽管许多学者一直在担保物权的层次上研究所有权保留,以便为今后的立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尽管国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立法上将其作为一种比较“完美”的物的担保方式加以规定,但在我国法律把它作为物的担保方式予以明确规定以前,把目前我国立法中认可的所有权保留买卖中的所有权保留解释为物的担保方式,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 而且,作为担保方式的所有权保留本身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就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严密性。如同抵押、质押一样,需要在有关的担保法律规范里对其概念、适用范围、成立生效要件、法律效力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像我国《合同法》第134条不足50字的授权性规定绝对建立不起来一种全新的、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具有物权性质的担保方式。

(四)、第134条立法意图不明,将其用于指导实践,容易产生混乱。

立法者在制定任何一个法律条款的时候,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立法意图,并用适当的语言将其体现出来。通过对第134条在实践中运用结果的考察,不能确定立法者的立法意图。 第134条授权当事人约定在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按字面意思,“未履行”指一种当事人没有履行合同义务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因未到合同约定的履行日期,所以买受人“未履行”;其二,买受人违约而“未履行”。

在《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里,对当事人违约行为的描述只有一处用的是“未……”(即第109条,具体内容是: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其他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其他地方用的都是“不”履行。“未”只表明了一种状态,而“不”则含有违约人主观上的一种倾向。笔者认为,对违约责任的描述,用“不”更确切些。第134条中的“未履行”到底指的是哪一种情形,拟或两者都包括? 模拟合同实践中当事人可能为第134条提示性约定的情形,可能有助于我们对此的分析。

众所周知,买卖合同是典型的双务合同。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和买受人支付价款互为对价。出卖人的主要义务是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买受人的主要义务是支付价款。出卖人交付标的物、转移标的物所有权和买受人支付价款这三者之间关系密切,而且在买卖合同中当事人约定的三者之间的不同顺序直接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当事人对三者之间的顺序约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约定转移所有权、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和买受人支付价款同时履行。

第二,约定买受人先支付价款,出卖人后交付标的物和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

第三、约定出卖人先交付标的物由买受人占有,但只有买受人支付了价金或履行了 约定的其他义务后,所有权才转移给买受人。

第四、约定出卖人先交付标的物并同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买受人后支付价款。

第五,约定出卖人先交付标的物,买受人后支付价款,但没有约定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

在第一或第二种模式里,出卖人没有必要提出在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因为出卖人在这两种模式里没有实现价金的风险。

在第三种模式里,当事人约定里含有“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的意思。分析第三种模式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买受人没有履行支付价金或约定的其他义务,标的物的所有权就属于出卖人,而不管买受人未履行义务是因为未到履行期限还是违约。此时,“未履行”有复数含义。通常意义上的所有权保留买卖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在第四种模式里,买受人在未支付价款的情况下,先占有标的物并享有对标的物的所有权,这显然对出卖人不利。出卖人除非对买受人非常信任,否则,需采取一定的担保方式以确保价金的实现。出卖人可以选择要求买受人提供保证、抵押、或质押这三种传统的担保方式。如果出卖人不采用上述传统的担保方式,而是在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这种约定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这样的约定应当有效。但此时“未履行”只能作“违约”讲。然而依这种解释,在实践中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在买受人违约之前,标的物的所有权自出卖人交付时起就归买受人所有,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合同约定的买受人履行债务的日期到来。如果买受人按约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标的物所有权权属不发生变化,属于买受人所有;但在买受人违约时即买受人到期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时,买受人丧失对标的物的所有权,这时标的物的所有权由买受人转移给出卖人,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即标的物所有权经历了由出卖人买受人出卖人的变更。

此种模式与上述第三种模式产生的法律结果是不同的。在第三种模式里,在买受人履行支付价款或约定的其他义务之前,标的物的所有权就一直属于出卖人,买受人虽占有标的物,但不享有标的物的所有权, 只有买受人支付了价款或履行了约定的其他义务后,所有权才转移给买受人。如果出现买受人到期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状况,标的物所有权不会发生由买受人出卖人的转移。

在第五种模式里,由于当事人没有约定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时间应该按《合同法》第133条规定,自“交付”时转移,这显然对出卖人不利。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能不能排除标的物所有权自“交付”起转移?答案应该是:可以。这里“未履行”应该包括因未到履行期“未履行”,也包括因违约“未履行”。此时该条款产生的法律效果是标的物所有权自买受人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时转移时由出卖人转移给买受人,在此之前,一直属于出卖人。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当事人按第134条的提示条款“比葫芦画瓢”地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所有权属于出卖人”, “未履行”含义应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解释。在对“未履行”作复数解释时,产生的法律效果是标的物所有权自买受人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时由出卖人转移给买受人,在此之前一直由出卖人享有。但在作单一的“违约”解释时,当买受人“未履行”时,标的物所有权经历了由出卖人买受人出卖人的变更,其结果出人意料。

三、结语

梁慧星教授为了便于学者、法官、律师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精神,正确解释适用合同法各项规则,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立法方案》于2003年12月12 日在 中国民商法律网 上公布了出来。其中提到在第十章“买卖合同”第二节“特种买卖”拟规定“保留所有权的分期付款买卖”。在正式通过的《合同法》里,第167条是关于分期买卖合同的规定,但没有涉及保留所有权的内容。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卖人保留所有权是随着分期付款买卖而逐渐盛行起来的。但根据国外立法和学者的研究,出卖人保留所有权又不限于分期付款买卖。立法者没有把保留所有权放在对分期付款买卖的规定里而是在买卖合同的一般规则里对其加以规定是不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不敢妄猜。从第134条的行文里,立法者似乎是想对在 所有权保留制度有所作为。如果立法者在立法时真有这种意图,显然第134条没有达到立法者的预期。

综上所述,《合同法》第134条从立法技术上讲,是有缺陷的。将其解释为 “所有权自交付时起转移”的除外条款,与《合同法》第133条内容重叠,纯属画蛇添足;将其解释为是关于担保方式的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规定,缺乏制度设计的基本要素,法律依据不足;用于指导实践,容易引起混乱。

鉴于实践中对第134条有不同理解,为避免司法裁判时对该条的理解不一致,影响法律的正确实施,应尽早对第134条作出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性质;2、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效力,包括对出卖人、买受人基于所有权保留的约定各自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3、如果将所有权保留定性为担保物权,还需对所有权保留的成立、生效要件作出规定。

在对所有权保留的性质作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之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对基于所有权保留条款产生的纠纷,笔者认为应当所有权保留的性质解释为所有权附条件转移。其法律依据是合同法中的合同自愿原则和《合同法》第133条。

建议将来对《合同法》修改时,对第134条作出修正,或取消,或根据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予以更确切的文字表达。

上一篇: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与建议 下一篇:论银行贷款的《合同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