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大学难获捐赠

时间:2022-08-06 08:31:34

为何中国大学难获捐赠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元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就此提出疑问,在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高校而不是选择中国高校,而潘石屹回应时称,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大约在四年前,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这事也曾在国内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不少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中国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却要把钱捐给耶鲁大学,网友们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四年之后,网友们对潘石屹的质疑,与当年对张磊的质疑几乎完全一样。

说实在的,这就是中国的慈善捐赠环境――捐赠者不会在网友的道德绑架下改变自己的捐赠意向。成熟理性的慈善环境,应该尊重捐赠者的意愿。至于国内的学校、慈善机构如何不能获得捐赠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去指责捐赠者不爱国,而要反思自身的公益事业是否做得规范、专业。

相比国外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大学在社会募捐方面做得很不好。大多数全国重点大学,只想着争取国家经费,并不重视社会募捐。就是获得社会募捐,在回报捐赠者以及用好募捐方面也时常引发争议。比如,学校回报给捐赠者冠名,学校和企业间进行利益交换、使用捐赠经费不透明等。而在国外大学,有专业机构负责募捐,社会募捐的经费是保证学校独立办学的重要力量。学校在给捐赠者冠名、使用捐赠资金方面也有规范的制度,包括通过学校理事会决策、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捐赠者不能干涉学校的办学等。

这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办学经费都必须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因此,捐赠者并不担心捐赠的资金会被滥用,不会不被用到“刀刃上”而被挥霍掉。

我国内地高校则不然。由于缺乏现代大学制度,近年来就连国家拨付的经费都存在被挥霍、铺张浪费,甚至贪污的情况。因此,很多捐赠者对捐赠给内地的大学一直心存担忧。试想,时常听闻中国科研经费只有40%用于科研这样的消息,有多少人认为中国大学缺钱?

在国内,就连高校培养的学生,其中积极捐赠者也很少。大多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就与母校失去联系,只有在功成名就后,才会被母校“重视”。有一些高校担心学生一毕业就“人间蒸发”,还扣押毕业证书要求学生必须在离校前归还贷款。如此功利地对待校友,怎么可能让校友去真正关注母校的发展?但在美国大学,不但在学生求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学生毕业之后,也会通过校友会组织持续关注校友的事业发展。像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高达近50%。我国很少有学校能做到这一点。

尊重捐赠者的权利,和尊重学生的权利是同一个道理。我国社会只有学会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而不是动辄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权利,才能不断进步。就学校办学而言,只有每个办学者尊重学生的权利,真正对教育负责,才能办出高质量、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

不客气地说,我国当前的办学者并没有一心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他们只是对政绩负责。我国大学在给学生奖助学金时,还采取“评议助学金”、“竞选助学金”等侵犯贫困学生人格尊严的做法。而种种这些,都在损害大学形象,但大学却没有采取措施扭转。这样的大学,能获得社会的捐赠吗?

博主简介:教育学者

上一篇:“删除”生意经 下一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保障机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