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养猪生产现状及转型思路

时间:2022-08-06 05:55:58

庐江县养猪生产现状及转型思路

摘要 通过对庐江县养猪生产基本情况调查和归纳,分析了制约养猪生产发展的因素,养猪业正在进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期,阐述了养猪业的转型思路,认为适度规模化发展、种养结合、强化治污减排是猪场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养猪;基本情况;制约因素;转型思路;安徽庐江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00-02

往年春节后猪价均下跌,但2016年猪价一直维持涨势,涨幅之大创历史新高。猪价的上涨使市民的菜篮子变得沉甸甸。对于导致猪价上涨的原因,通过对庐江县养猪生产调查和归纳分析,试图观一叶而知秋。调查显示,制约生猪生产发展的因素在增加,养猪业正在进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期,适度规模化发展,种养结合,粪尿资源化循环利用,强化猪场治污减排,将是未来养猪的发展方向。从政府层面需要加强统计,科学预测,加强规划,提供必要的用地指标,以保障肉食品的供给。

1 庐江县养猪基本情况

1.1 全县生产总体情况

庐江县2015年全年生猪年饲养量35.29万头,出栏量23.17万头。年末存栏12.12万头。全县年消费肥猪约45万头,自给1/2,另1/2从外地调入。

1.2 规模养殖情况

全县规模养猪场和专业户共456个,其中年出栏达1万头规模的仅1个,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2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93个,年出栏50~499头的专业户360个。年末规模养殖存栏8.05万头,占全县存栏总量的66.4%。规模养猪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总体上北边圩区少,南边山区、岗畈区多。

1.3 散养情况

县畜牧兽医局组织的定点调查统计,17个镇527户农户仅有47户养猪,占8.91%,按此推算全县30万农户养猪户为2.67万户,这其中北边的圩区乡镇农户基本不养,散养的也是集中在南边山区、岗畈区乡镇,当地农民偏爱黑猪,养猪过年过节自食,基本上不对市场出售。

1.4 品种

规模养猪场和专业户90%以上生产杜长大三元商品肥,追求生长速度快;少数专业户养黑母猪,用杜洛克或苏太猪公猪进行杂交,出售黑毛仔猪给周边农户散养,散养户以追求抗病力强和肉质好为目标,散养户养殖的以土杂猪种为主。

1.5 饲料

规模场和专业户养猪30 kg以前的仔猪用教槽料和保育料饲喂。30 kg以上1/2场户自配粉料,以节省成本;另外1/2场户仍用全价颗粒料,也就是全程颗粒料饲喂。散养户一般用粉状配合饲料加上自家剩菜饭和米糠、山芋等农副产品饲喂。

1.6 商品育肥猪出售体重

规模养猪正常情况下出售的商品猪体重比较大,一般为140~175 kg,甚至更大。因为外三元猪生长快,生长潜力大,料肉比好,养大更合算;而散养猪以赶节屠宰为主,到时节只要达到一定体重就可以宰杀了。

1.7 当地消费习惯对肉质的要求和肉价区别

散养的猪由于生长慢饲养期偏长,肉质紧凑结实,肉色红润,其肉不论是烧还是炖,香味浓郁,深受欢迎,肉价相应高,农户散养的猪多数自食,少量多余的肉在当地供不应求,以市场零售最高价出售,包括一些小的专业户由于猪养殖时间长,在当地也是非常抢手,2015年春节前台创园一农户9头肥猪在当地售逾3万元,还有农户还为城里的兄弟或亲戚代养肥猪,散养的商品猪倍受推崇,有价无市。而全程颗粒料喂的猪宰后常出现瘦肉中的水分外渗现象,肉色偏淡,不受欢迎,在肥猪偏多的2014年胴体调给屠商低2元/kg。

1.8 2015年2月以来猪价变化情况

自2015年2月以来,猪价最低时为12.2元/kg,5月达14元/kg,12月达16.4元/kg,现在为21.4元/kg,上涨了75%;屠宰场猪肉批发价从20元/kg涨到29元/kg,上涨了45%;市场猪肉零售价从24元/kg涨到32元/kg,上涨了33%;仔猪(25 kg/头)从最低时每头300元,到9月达到680元,现仔猪(15 kg/头)每头1 000元,上涨了233%。

1.9 饲养量下降的相关影响

集中表现在种母猪锐减,肥猪小,仔猪少。2015年10月庐江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对全县能繁母猪进行调查,全县为6 752头,2015年11月母猪保险投保(含8个月龄以上的后备母猪)6 894头,而前几年庐江母猪保险数一直维持在1.1万~1.3万头,2016年一季度全县规模养殖场户种母猪统计也只有6 906头。全县能繁母猪约下降了1/3。由于种母猪快速减少,仔猪供给明显紧张,原来的仔猪一般养到25~30 kg出售,现在15 kg就一抢而空。2015年底前肥猪出栏体重大多在140~175 kg,现在120 kg就上市,虽然体重和屠宰率下降,但仍十分抢手。

1.10 猪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使用效果

庐江县实施大中型沼气项目和获国家环保项目的猪场有6个,2013年前有9个猪场建立了50~100 m3的沼气池,2014年10个猪场建设了100~200 m3沼气池,这些猪场都进行了雨污分离等配套建设。但余下的多数猪场(户)建的是8~30 m3的户用沼气。建有大中型沼气的猪场利用沼气有的发电、有的炒茶、有的建联户沼气,多余的气供周边农户用。建100 m3以上沼气池的养猪户很多利用沼气灯给乳猪、仔猪加温,1个场冬春季仅加温一项可节约几千元电费。通过治理的猪场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地改善猪场的环境,提高了动物和工作人员的福利。

2 制约养猪生产的因素和饲养量下降原因分析

2.1 散养户逐年退出

庐江县是农业大县,农副产品丰富,原来家家户户养猪,自2007年猪高热病后,农散户养猪逐年快速减少。

2.2 2013―2014年养猪连续亏损

导致很多养猪专业户停产,全县停产102户,据测算如果专业户建一个年出栏200头肥猪的场,加上周转金需投入资金25万元,年折旧和利息等按2万元计,如果1个从事养猪劳动力外出务工按每年挣4万元计算,而2013―2014年养猪年亏损4万元,1个年出栏200头猪的专业户在这2年每年减少收入达10万元,许多人养猪致贫只好停产。规模大的猪场日子更难过,为了减少资金等压力,也都在2015年减少了种猪和育肥猪的养殖量,正常缩减量都在1/3以上。

2.3 因环保压力和各种原因拆除猪场

国务院在2013年11月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环保对畜禽养殖业提出了严格的治理要求。县政府也下发了“关于印发庐江县畜禽规模养殖区划定方案的通知”,经核查全县划入禁养区116个场(户),其中猪场89个;限养区109个场(户),其中猪场71个,位于禁养区的养殖场原则上是要拆除的,部分乡镇已开展了对沿河、沿巢湖养殖场的拆除。还有城市扩大、水源地保护、新农村建设、公路铁路建设等全县近2年拆了43个养猪场(户)。

2.4 融资难,成本高

养殖用地为农业用地,养殖场的土地、房屋、活猪均不能作贷款的抵押物,加之养殖风险大,因此在银行难以贷到款。

2.5 产业发展后继无力,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养猪脏,猪场气味重,现在在家养猪的多数是50岁左右的农户,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在家养猪兼顾照应家庭老小,年青人耐不下寂寞,不愿从事养猪,养殖场招工人难,招到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更难,招人工资贵,且老弱病残的人员多。

2.6 疫病控制难

母猪和仔猪抵抗力差,一发病就是母猪流产,仔猪死亡,仔猪一少,肥猪无源,所以损失较大,近年的仔猪流行性腹泻影响尤其大。

2.7 政府层面政策上下矛盾

一方面国家推出能繁母猪保险、猪活体储备等政策支持发展;另一方面养殖业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任何税收和GDP贡献,反而占用了土地,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方面还要耗费地方的财力人力,养殖少对地方贡献大,养殖多少与地方政府考评不挂钩等原因,导致政府在政策执行上下不连贯。

2.8 新猪场难以建立

受土地控制、环保压力,基本上猪场只有减少。现在是基本农田是红线不能动,还有安徽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计划,把山地多划成了林业用地,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建猪场。即使有想建场的办各种手续也是难上加难,新建的养猪场是凤毛麟角。庐江县2013年以来没有建成1个规模大养猪场,只有拆的。前2年温氏、正大等公司来考察想建猪场、饲料厂,但都因土地问题无功而返。综上所述养猪数量减少,猪价上涨是在所难免。

3 养猪业的转型思路

3.1 适度规模养猪将是发展主方向

由于散养户的退出,专业户流失,各种原因拆除,加上环保治理等影响,近年养猪场数和养猪量都正在快速减少,需要新建规模养猪场加以补充。而现在新建养猪场为减少用工,提高效率,均是机械化、智能化大幅度提高,硬件投入加大,均以适度规模求效益最大化[1]。

3.2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粪尿资源化利用将是养猪生产发展基础

一方面是环保治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土壤极度缺少有机肥,需要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蔬菜瓜果粮米的品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庐江县同大、白山等镇由于葡萄、蔬菜种植面积大,当地的养殖场猪粪多被种植场主拉去下果园菜地。畜禽粪便作为一种资源进入大自然生态链循环利用,可促进种植业、林果茶业等以及畜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种养结合是先人们“养猪种田”理念的回归,只是现在规模场(户)在养殖数量上增大,是“扩大版”,是“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2]。

3.3 治污减排是猪场需要补上的一课

按照有关要求,位于限养区和适养区的现有养猪场需要进行治理,最基本的要实行雨污分离,建立配套的沼气池、防雨防渗的干粪堆场和污水存贮池等;新建猪场要规范手续,进行环评,贯彻“三同时”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各猪场要投入资金自行进行改造。从现有的已治理的场来看,治污设施条件完备的猪场,治理效果明显,这不仅是环保的事,也是猪场提升档次的必要的措施。各级相关部门要研究适用的治污技术加以推广,重在治理,而不是将养猪场一律视为污染源头而进行拆除[3]。

3.4 政府加强统计和调控能力

3.4.1 加强统计和预测能力。各级各部门要把统计当成一门科学,确定专人,加强培训,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以便更好科学预测生产波动等情况,提前做好应对预案,而不是事后补救,或者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3.4.2 加强宏观规划和调控,增加养殖用地指标。猪场建设应有进有退,而不是光拆不建,要科学论证,适度科学发展,不能一拆了之,一哄而落。城郊的养猪场和一些对环境影响大的场户该退出来的应坚决退出,而农区和种植量大的地区根据对粪便资源的可消化利用量,确定最大养殖量,科学规划科学发展。按环保理论,按1 hm2可消化75头猪的粪污量测算,庐江县有6.67万hm2农田,还有茶园、果园、菜地、林木等需大量有机肥,庐江的畜禽养殖量不是大了,而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

3.4.3 确保猪肉质量安全。猪肉在中国人的肉品中占了大部分份额,猪肉生产事关国家食品供给和安定,各级政府对养猪生产要给予必要扶持,是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而不是围追堵截养猪场,应重治理,少拆迁,以减少社会矛盾,保障肉品的供给。要正面宣传治理减排的必要性、技术措施和成效。

4 参考文献

[1] 呼格吉勒图,李忠书,石满恒.内蒙古养猪业发展对策建议[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10):3-4.

[2] 齐明.张掖市养猪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2015,34(1):37-38.

[3] 邓广金.大埔县养猪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兽医导刊,2016(2):7-8.

[4] 曾守平.浅谈农村养猪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82.

上一篇:肥城市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 下一篇:烤烟收购管理模式实施成效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