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出口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分析

时间:2022-08-06 05:13:12

珠三角出口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分析

摘要:产业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占据了产业链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将会取得显著竞争优势。对于服装产业价值链来说,设计、销售、高档面料是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目前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已纳入全球服装产业价值链中,但主要集中于中低档成衣制造,较依赖外资,OEM企业数量庞大,而在设计和品牌销售环节暂不具备优势。这使得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的附加值较低,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此,珠三角服装出口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价值链战略,以在产业链上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价值增值环节;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服装企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03-02

1 产业价值链理论及服装产业价值链分析

产业链是针对一系列相关联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从原材料到市场,前后顺序关联、横向延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的价值表现形式,这些价值增值环节彼此间有很大差异,关键性战略环节常常只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一两个环节上,占据良好的战略环节可以使企业具有显著优势。一般可以通过考察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弹性、利润率来确定关键性战略环节。

服装产业价值链有五个核心环节(如图1所示),分别为纺织技术研发、面料辅料生产、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商贸,其构成了一条上下连接的主链。作为主链的支撑,还包括了一系列辅链环节如纺织服装机械、信息化、物流、展会、媒体、教育、咨询、表演和配饰等。主链上的五个环节的价值增值是不一样的。

1.1 主链上价值增值较高的环节

服装产业OBM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级时装品牌,另一类为工业化生产的成衣品牌。高级时装品牌附加值最高的为设计环节;成衣品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销售流通环节。

(1)设计。设计是服装产业价值链中一个附加值极高的环节,尤其是高级时装品牌的附加值绝大部分来自于独特的设计和品牌魅力。目前世界上顶级奢侈服装品牌主要集中于巴黎、伦敦、米兰、纽约、东京等几大城市,价格档次远高于普通成衣品牌,如Burberry一件风衣的价格可达10000人民币以上,香奈尔一件高级成衣五、六万,高端定制一件礼服可达十几到几十万不等。而成衣品牌在设计环节的附加值则远低于高级时装品牌。

(2)销售。成衣品牌服装的高附加值产生于销售环节,其品牌附加值越高,在销售环节的回报则越高。据日本统计资料显示,日本服装业的平均附加值构成为加工19%,批发15%,零售36%。

图1 服装产业价值链构架图

资料来源:宁俊.服装产业链理论与实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9.笔者有改动。

1.2 主链上价值增值不确定的环节

(1)纺织技术。最上游的纺织技术包括了对纤维材料、织造技术、印染工艺、后整理方法等的改良和研发,决定了下游辅料的质量。目前国际上纺织技术主要由发达国家来进行研发,已趋于成熟,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引进或采用成熟技术,因此该环节的价值增值在短期内不很明显。

(2)面料和辅料。按照服装行业的惯例,低档服装必然采用低档面料及辅料,高档服装通常采用高档面料及辅料。高级时装对服装面辅料价格敏感度最低、质量要求高,其附加值也较高;而低档面料价格敏感度高、质量要求低,附加值较低。

1.3 主链上价值增值较低的环节

(1)纺织原料。纺织原料如棉花、粘胶、氨纶等产量和价格主要受宏观经济如石油价格、期货炒家或气候的影响,虽然价格敏感度较低,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

(2)服装加工。加工环节相对于设计、销售环节来说是产业价值链上利润率最低的环节。尤其是中低档成衣的加工费比较低廉,OEM企业多以低成本取胜,进入壁垒也较低。高级时装虽对加工工艺要求较高,但加工费用远低于设计费。

1.4 辅链与主链的关系

辅链虽然未直接参与服装产业的增值过程,但为主链提供了必要的相关支持。发展完善的辅链能更好地提升主链各环节的附加值。

2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价值链特征

珠三角纺织业的服装制造业有明显的地区专业分工,如东莞虎门以生产女装为主,中山沙溪镇以休闲装为主,南海的盐步镇偏重内衣,普宁的衬衫、佛山的童装、开平三埠镇的牛仔服、惠州的男装等。目前,珠三角的服装产业已纳入全球服装价值链中,服装成衣制作是珠三角服装业的强项。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生产总值中,广东省占了1/4,出口能力较强。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价值链特征如下:

2.1 集中于中低档成衣制造环节,较依赖外资及进口原料

据发改委统计,我国总体服装产业的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为整个产业供应链利润的10%,是各环节中增值最低的部分。珠三角出口服装则大部分集中于中低档成衣制造环节。2009年珠三角服装出口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例大约为6:4,在加工贸易中,70%以上的服装为来料加工。从贸易主体上看,2009年珠三角服装业对外资的依赖较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42%,私营企业出口占38%,国有企业出口占17%,虽私营企业占据的份额增加,但其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再从服装各细分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上看,珠三角大多数纺织原料的TC值小于1,说明净进口较多,但对外依赖性还不是很高。而服装制成品的TC值很高,接近于1,净出口值大,这说明珠三角服装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制成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值较多。

表1 珠三角服装业各细分产业TC指数

年份产业类别 20042005200620072008

棉纱线-0.58-0.58-0.54-0.49-0.42

丝绸0.110.130.250.190.13

棉布-0.010.050.070.070.21

化学纤维长丝-0.68-0.62-0.56-0.49-0.48

羊毛、动物毛、毛纱线及制品-0.30-0.23-0.21-0.18-0.17

针织或钩编服装及衣着附件0.850.880.940.960.94

非针织或非钩编服装及衣着附件0.860.900.930.920.92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09《广东统计年鉴》计算。

2.2 在设计、销售环节不具备优势

珠三角的OEM服装企业大量集中于制造环节,而设计、销售环节为国外品牌所控制。以日本某服装品牌让珠三角某制衣厂在当地采购原料、按其设计板型生产一件含棉60%、涤纶35%的低档女上衣为例,采购和生产成本总共为19元,卖给日本批发商28元,批发商给一级的价格为55元,超市零售价格为1890日元(据交易时期的汇率100日元=6.42元),约121元。由此可计算各环节的附加值,生产环节9元(28-19),批发商27元(55-28),零售商为66元(121-55),OEM企业仅能赚取该上衣8.8%的附加值。甚至不少加工贸易企业赚的是出口退税费,加工环节被压缩得无利润,基本没附加值可言。从名牌产品上看,珠三角服装企业真正以自身品牌进入欧美市场的品牌很少,通常冠以采购商或零售商品牌销售,或顶多以自身品牌在低端低价市场销售。珠三角服装出口名牌有限,有限的如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广东浪登服装有限公司等,以自身品牌出口的企业多处于品牌建设初期。

2.3 服装面料和辅料不能满足高档服装生产要求

虽然珠三角形成了不少面辅料采购基地如广州国际轻纺城等,但绝大多数服装面辅料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质量较差。《中国制衣》调查数据显示,价格优势和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是服装企业选择国内面辅料的主要原因。相反,珠三角针对高档成衣和时装的面料很少,与国际服装辅料企业在规模、高档品研发、设计、营销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以世界拉链龙头YKK公司为例,其拉链产品年产值约16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0多个工厂及销售机构,在上海、大连和深圳设有生产企业,产品占据世界拉链行业高档市场约80%份额。

2.4 纺织技术和装备水平较落后

世界服装工业的发展趋势是高度自动化、信息化、集约化,而广东科技含量高的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低,有些快速反应设备如吊挂传输系统几乎空白,物流、设计和营销一体化系统以及现代仓储设备等不足。缝制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更谈不上集成化,功能性附件也不多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珠三角乃至全国纺织机械在自动化程度、可靠性、设备的系列化和品种适应性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海关统计,目前应用广泛的200吨及以上短纤维成套设备必须全部依赖进口,而代表国产最高水平150吨短纤维成套设备的产量也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5%。再以转杯纺纱机为例,国产转杯纺纱机转速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41.2-58.8%。

2.5 辅链竞争力较弱

珠三角服装出口产业虽然具备了相应的辅链配套,但其竞争力较弱。比如参与国内外展会的数量较少,在服装设计、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够,服装配件档次较低等。都制约了服装产业主链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纺织服装业是珠三角非常重要的出口制造业。但长期以来该行业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低价高量出口取胜,质量低劣、品牌缺失、缺乏技术含量及创新都使得其始终徘徊于世界服装产业价值链的中间制造环节。若想在服装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珠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必须从重产能转变为重产品和市场开发,向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移动,或是在原链条上发掘附加值高的产品。

3 政策建议

(1)少数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增强竞争力,包括提高本土设计师水平、增强营销质量、开发新的服装商业模式、寻求海外并购等。

(2)尚不具备往高附加值环节移动的服装企业若本身生产能力良好,则应提高产品质量,摆脱单一的价格竞争,往优质代工商身份转变;部分企业可专注于服装产业某细分行业(如开发特殊面料),在原环节上发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3)对部分代工企业则可以实行淘汰、兼并重组策略,提高市场集中度。同时提高服装专业市场的运作效率,提高准入门槛,规范企业生产和价格竞争。

(4)促进服装产业价值辅链的健康发展。包括政府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展会机会,进行国家层面营销,促进服装产业产学研研究,增加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的研发投入等。

参考文献

[1]宁俊,陈桂玲等.服装产业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杨勇华.广东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8).

[3]劭磊.基于产业价值链有效划分的企业竞争部位选择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D],2006.

[4]胡军,陶锋,陈建林.珠三角OEM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湖北钢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行业发展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