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城市“活力养老社区”构建

时间:2022-08-06 03:49:01

我国中小城市“活力养老社区”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421”现代家庭结构的逐步形成,以及子女迁移到国外或大城市发展的趋势,导致中小城市涌现出大量空巢老人,中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养老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对中小城市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及中小城市养老社区构建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小城市发展特点与区域特色,提出适合中小城市养老社区构建的老幼合居型、资源整合型、开放体验型养老社区模式,使大多数老人能享受别致的老年生活。

【关键词】中小城市;活力养老社区;养老社区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峰值23.07%,将比世界的15.9%高出7.17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的14.3%高出8.7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的25.9%低2.83个百分点。如今“421”的现代家庭结构,将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压力全部都压在年轻夫妻身上,尤其是计划生育的一代,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很难实现。2015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家庭规模正在变小,许多老年夫妇独自居住,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目前我国大约八成老人面临养老困难。由于中小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欠缺,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导致年轻人口流出。面对中小城市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组织分散的现实,建立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世界各国已形成了多种养老模式。在养老社区类型方面,分为配建于普通居住区中的养老社区、综合型养老社区和结合旅游的度假型养老社区三类(周燕珉,2012)。从发展的角度看,养老社区在我国中小城市有广阔的前景和提升的空间,但受经济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养老社区尚未在我国中小城市形成规模化发展。为此文章将从中小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未来中小城市养老社区的构建,为我国中小城市养老社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中小城市以及养老社区的内涵

(一)关于“中小城市”

《2014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截至2013年底,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7.3%;总人口达11.6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4%;2013年,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48.0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6%;地方财政收入达47665.9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36.91%。

截至2013年底,中小城市的人口已经接近我国人口总数的17/20,巨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中小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偏大。同时,中小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慢于大城市,养老体系的建设进程明显滞后,这就造成了养老市场供求不协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小城市的特点及中小城市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对促进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养老社区”

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家庭是老人倍感亲切的生活环境,但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使老人需要家庭以外的其他养老方式辅助。社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多・滕尼斯在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提出。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由费孝通等社会学家在1930年根据英文community一词翻译得出。

社区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提出的。它的涵义是:指根据发展规划建设的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大型、专业化社区。我国各地养老社区不约而同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发展,集中建设的专业化老年社区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养老职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中小城市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分析

(一)缺乏生活照料

随着中青年大量涌入大城市务工或出国工作、定居,以及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变化,中小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正在快速增加。许多八九十岁高龄的空巢、失独老人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都要靠自己,这部分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尤其在生病时获得的照顾不够。目前,中国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随着失独老年人的增多、丁克家庭以及单身贵族进入老年期,无子女老人将越来越多,预计到2050年,临终无子女老年人将增加到7900万;未来中国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3年底的3750万,增长到2050年的9700万,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年即2053年,失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1亿。对于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对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突出,一旦发生意外或生病,没人及时发现并将其送入医院治疗是最现实的困难。

(二)缺乏精神慰藉

老人常出现孤独、寂寞、失落、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慰藉需求突出。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很多年轻人不和父母同住,由于路途较远或工作繁忙等原因,不经常探望老人,老人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现代医学证明,负面情绪可对多种老年性疾病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国外学者对35名“已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情绪愉快者平均生存期为22.8个月,而呈负面情绪状态者的平均生存期仅8.6个月,前者的生存期为后者的2.3倍;对227例心肌梗死者研究发现,65%的人在发病前有过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波动大的老人比情绪愉快的老人心脏病的发病率高出6倍多。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人健康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造成老人频频自杀的原因。

(三)养老供需不协调

我国目前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养老机构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且收费相对高昂,如上海亲和源、北京太阳城等,而中小城市老人的收入相对大城市老人低,就算中小城市老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面对高昂的异地养老支出,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对于中小城市老人能负担得起的当地养老机构,其单一的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部分低端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事件也让老人对此心存芥蒂。另外,也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共有养老床位50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5张,但这些养老床位的70%都在各方面条件比较欠缺的农村,从而造成城区养老床位紧缺,而农村养老床位大多闲置的状况。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养老供需不协调是阻碍养老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养老”与“养小”并存

在东部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滞后,城市群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人口大规模东迁务工,导致中小城市中有大量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留守儿童大约270万,占全部留守儿童的13.5%。目前,我国城市留守儿童已接近1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递增,这些留守儿童往往交给老人照顾。老人除了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对于老人来说精力有限,照顾孩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中小城市养老社区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投入有限

一方面,养老社区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组织和财政支持。目前,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养老社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普遍滞后,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养老社区建设,部分地方财政缺口率大于70%。另一方面,养老社区的构建也离不开企业投资和民间融资。企业投资和民间融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几乎集中在大城市,且以高档养老社区为主,中小城市的养老社区很难达到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养老社区建设。总之,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小城市养老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接受度有限

通过对六个中小城市的调研可以看出,老人和其子女的养老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导致养老社区的接受度普遍较低(见下表)。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老人认为子女将自己送进养老机构就意味着被抛弃,子女将对自己不闻不问,自己的生活将会无依无靠。同样,子女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也会被认为这是不孝的表现,遭到周围人的唾弃,乃至社会舆论的谴责。长期以来养老机构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老人和子女很难信任养老社区,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三)资源有限

在中小城市中,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有少部分老人选择异地养老。新型的养老方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和自立养老等方式,在中小城市尚未得到普及和发展。各种资源匮乏是制约中小城市新型的养老方式普及和发展的限制因素。医疗条件是老人最关注的,大城市有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权威专家,老人是高发病率人群,在患病时,能接受更好的护理和治疗,这对于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条件影响老人出行,大城市交通便利,利于老人的外出活动。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拥有更多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可供老人参加各种活动的场馆,使得老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四、中小城市养老社区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老幼合居型养老社区

老幼合居型养老社区能有效解决中小城市中老人面临的“养老”与“养小”并存的问题。养老社区工作人员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老人照顾孩子。孩子与老人同住,一方面,老人可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减轻在外务工或定居的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孩子可以帮助老人摆脱孤独、寂寞、失落、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满足他们一部分精神需要,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能帮助老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对于独居的老人来说,居住在老幼合居型养老社区,能接触到其他老人和孩子,与社区中孩子们的相处,能缓解他们对孙子或孙女的思念,体会到孩子围绕身旁的快乐。纯粹的养老社区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但其融入孩子的朝气会显得生机勃勃。美国西雅图一家养老院引入幼儿园后,仿佛世界都变回了最纯真的样子。

对于老幼合居型养老社区,应以老人和孩子的需求为社区服务核心,注意老人和孩子的共性与区别。老人和孩子都是容易受伤的群体,在社区的设施布置、建筑设计以及道路规划上需要特殊处理。在饮食方面,老人的口味以清淡为主,通常选择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而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营养丰富的食物。社区可以根据老人和孩子饮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餐饮,这样,老人和孩子可以各取所需。社区可以根据老人的需要建立社区大巴,接送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上学放学,老人不用每天来回奔波,减轻他们接送孩子的负担。社区大巴在周末或节假日也可以为老人和孩子的出游提供便利。

(二)建设资源整合型养老社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形成,国内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去一些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旅游,体验当地不同的生活和风景,这也掀起了中小城市旅游的热潮。中小城市旅游是指以中小型城市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小众经济旅游方式。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中小城市旅游业的特色主要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热温泉等。将养老社区建设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既能解决当地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能利用旅游资源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融资,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建立养老社区,从老人养老的角度看,一方面,为当地老人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养老社区受中小城市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热温泉等人文因素或自然因素影响,其相对于大城市的养老社区存在自身的独特性,能吸引一部分的异地老人来此养老体会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从资金筹集的角度看,政府虽然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但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大多并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当地养老社区的建设,这时需要民间资本对养老社区进行投资融资。养老社区可将未入住老人的房间提供给游客住宿,也可与老年旅游团合作,向这部分旅游老人提供住宿等服务,以实现盈利,吸引资金流入,解决养老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从入住养老社区老人的角度看,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向住宿在社区内的游客提供有偿帮助,减轻家庭养老支出,从而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同时,老人也能在帮助游客的过程中增加与人沟通交流的频率,有利于帮助其消除负面情绪,实现自我价值。从住宿游客的角度看,入住社区的老人多为当地长期居民,对当地特色有深入了解,他们提供的旅游攻略与资讯不仅使旅途经济实惠,而且会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

上一篇:“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新闻... 下一篇:高中历史改革史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