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不脏,一念之差

时间:2022-08-06 03:09:01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长,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就是让孩子与“脏”绝缘,远离沙堆和小水塘,告别蝌蚪和小蜗牛。

那些伴随着爸爸妈妈长大的童年记忆,到了孩子这里,怎么就成了“脏”的代表?

和细菌生活在一起

“苹果还没洗,不能吃!”

“不许碰楼梯的扶栏,细菌会从看不见的地方钻进肚子!”

在宝宝户外活动中,你是不是也常常这样喝止他?对爸爸妈妈来说,“脏”的可怕主要在于:它可能让宝宝感染疾病。

不可否认,接触不卫生的环境和物件,对身体还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的宝宝来说,确实有一定挑战性。但是你知道吗?人体的活细胞和生活在我们身上的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到了90%:大肠杆菌用它们的3个尾巴在我们肠道里欢快地上下游动,而以能引起食物中毒而闻名的沙门氏菌,一直华丽丽地生活在皮肤上,却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身体中,大概有500~1000种不同的细菌,它们在成人体内可繁殖出约100万亿个体细胞——是一个人全部体细胞的10倍。这个科学冷知识告诉大家,细菌无处不在,避无可避;细菌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本来就是与人类共存的,它们没那么可怕。

太干净的危害

爸爸妈妈把劳伦当作掌上明珠,决心给她最好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于是,劳伦到公共场合时必须戴上手套,就连在幼儿园都不例外;喝的是最纯净的蒸馏水,每次洗手必用消毒液;外出回来身上的衣服必须换新的并且消毒清洗……可是,虽然劳伦看起来就像生活在一个真空的卫生环境中,但自打从3岁上幼儿园开始,她还是经常进出医院,小病不断。

科学家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如果过于洁净,将影响其免疫系统发育,成年后更易罹患心脏病。这个说法被称为“卫生假说”理论,即人人都知道要保持清洁,但过于追求干净对人体健康反而有害。卫生假说理论主要与过敏性疾病相关,如哮喘等;多项研究显示,生活在农村的儿童较少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而接触猫、狗的儿童抵抗力也更强。

人体是有自我保护功能的,俗称免疫力。免疫力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先天性不用多说,是人生下来就自带的保护机制;获得性免疫力是人生下来以后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获得,或者用人工辅助的方法被动得到的(比如疫苗)。所以,免疫力就是孩子能抵抗细菌的“下限”:下限越低,抵抗力越强。怎么降低“下限”呢?其实,孩子的抗病能力是逐渐养成的,出生就打疫苗,是主动形成抗病能力;与土壤、绿色植物、各类微生物打交道,是被动接触细菌和病毒,让身体逐渐认识它们,最终形成抗病能力。

怕脏还是怕麻烦

小和是个调皮的小男生,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带着一身的脏泥,到家后还继续满屋子打滚,在墙上涂涂画画,让妈妈很头疼。

小和的爸爸和妈妈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家务劳作,为了减轻负担,妈妈决定从源头上杜绝小和引起的脏乱和麻烦:跟老师约定监督小和,不让他靠近沙池和泥地;家里不再出现各种颜料,趴在地上玩耍是被禁止的违规行为……慢慢地,小和不再调皮捣蛋,变得安静沉默。

很少爸妈认真考虑过,自己究竟是“怕脏”,还是怕“脏”带来的麻烦。

许多“脏兮兮”的游戏都直接有助于孩子认识事物,比如沙泥的粗糙、蝌蚪的滑腻、蜗牛的黏软……你的一时偷懒,也许就让宝宝的细小动作或感统发育受阻,行为认知也因错过启发而影响深远。

事实上,我们不必太过担心家庭的卫生状况,正如前文提到的,环境不是越干净越好,妈妈在打扫时,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清洁: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比消毒更重要。

2.一尘不染没必要,保持枕头、床单、地毯等的定期清洗、除尘,暴晒的灭菌效果不比清洁剂差。

3.在家中给孩子留一个玩耍区域,定期清洁即可,不必日日大扫除。

脏孩子的创造力

闹闹是个很特别的小朋友,她玩游戏的方式总跟别人不一样:画画时,比起用笔,她更愿意在手上涂颜料,用指头作画;玩泥巴时,比起堆城堡,她更喜欢制造泥蛋打仗……有人问,原本应该乖乖巧巧的小女孩,成天脏兮兮的,像个野孩子,你们怎么不管管?但闹闹的爸妈说,只要她快乐,就必然有收获。

可别小看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游戏,里面包含着宝宝的创造力、组织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约束宝宝的行为,也许就把他未来的天赋扼杀其中了。面对这些游戏的最佳态度,就是家长“不辞劳苦”地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控制宝宝过分的行动,确保他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危险和病菌,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游戏中,爸爸妈妈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在家中划分好区块,铺垫易换洗的物品,告诉宝宝游戏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若是在户外,不妨给宝宝准备一套换洗衣服,及时清理污垢。

上一篇: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疗效评... 下一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