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与书画异同性

时间:2022-08-06 02:11:28

书画同源与书画异同性

引言: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二者的用笔、所追求的艺术方法与风格标准以及形式的结合等方面加以比较论述,阐明二者的异同,以求在中国文化上能将书画更好地结合,从而发扬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绘画与书法的结合,是中国绘画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大显著特点。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除了艺术工具(纸、笔、墨、砚)相同之外,在线条的节奏、笔墨的运行、意境的创造和生命意识的方面有着相通相近之处。

就其相同性而言,首先要谈的是书画同体。书画同起源最初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所论述:“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再有:“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书;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像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书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二同体也。”这里所说字学六体中的鸟书也就是画。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中的象形,即是画的意思,由此可知书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事物。其次是工具相同,不管书法还是绘画,所用的工具都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只是在用纸上会有生熟等的区分。再者,是用笔方法相同,王伯敏在《黄宾虹画语录》中说:“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在用笔方面,书画有着同“形”之源。根据《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例如文同的《墨竹图》,撇叶锋长而毫芒不露,叶尾拖笔布白,熟练地运用了行、草书法的用笔,使原本就清冷脱俗的竹显得更加的超凡。中国绘画从书法中吸收了独特的形式美,通过笔墨的洒脱灵动赋予画作自由简劲的生命气息。人们常说的:“以书入画”就是如此。通过书法技巧表现的画作不是为了临摹其像,而是为了展其意蕴追求其画外意境。在赵孟\的《秀石疏林图》纸后的一首题画诗中,首倡融书法于画理之中的理论思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虽然这幅画也强调以中锋为贵,但也经常使用侧锋。相对中锋线条的圆厚严谨,侧锋的线条就显得薄而疏松,但也因此显得空灵随意。如此图的拳石,就是以侧锋“飞白”画就,显得极其洒脱灵秀。不过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含蓄内敛。

书法用笔在后代绘画中都起了很大的主导作用,除了赵孟\首次提出,还有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书中强调了以书入画的重要性。他在用笔的技巧上分析了书画同源:例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都是由草书中得来的。现代画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古画微》)。”这种类型的画作在笔墨运用上具有相同的特性,尤其是在宋元之后,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笔墨运用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在书画创作中运用的更加出神,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书画的相同性还体现在书法与画法所追求的艺术方法与风格标准方面,书法有粗细变化、章法、布局、非白的讲究,而绘画也同样有构图、经营位置、留白等的技法特征。两者都强调书写性,在画作中融入书法,借助于书法的线条美,字体构造的浓淡美,赋予画作一种超凡的神奇之美。书画中的字重于写而不在于描,字要完整一气呵成,画要恰当不多不少,使画作和字画的结合更加的丰富灵活。书画在风格标准方面也有一定的相同性,我们也可以说是书画同“神”源。自古有画家观赏嘉陵江,看江水波涛翻滚根据眼前奇景画出江水奔腾之境;书法家怀素听闻江水滔滔不绝之声,将江水流淌之势汇与笔锋之下,用书法表现实景气势;虽然艺术形式不一样,但是根据眼前实景得到的艺术灵感,用书画描绘出来的是一种青出于蓝的艺术美。书画之美和实景之美都带给我们同样的心灵冲击,让我们体会到书画的意境美和实景的真实之美。书画同样追求随性自然的表达,对细枝末节并没有刻意的修饰遮掩,这种真实性让书画的意境更加的明显,造就了源于生活而已超于生活的艺术美。

在形式上,书画也有所结合:画上须题诗、题字、题款。俗话说:三分画七分题,题字对一幅画有很大的影响,题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题得不好,就不免有佛头着粪的缺点了。在元以前,有许多名人在自己的作品上多不署款,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不太明显的地方,这主要是怕不很高明的字破坏了自己画面。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但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的太过。这无疑会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不管怎样,在画上题字、题诗,让画作和诗作,书法相结合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画,使书画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让书画美变得更加的丰富完整,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

书画之间不仅存在有很多的相同性,还具有差异性的存在。在艺术表现方面,绘画是“半抽象”艺术,而书法是纯抽象的类似音乐的艺术。书法是一种抽象的线条美,而画法在线条美之外,还必须有具体的造型美;书法家们一般是借助字体结构、笔锋、笔法、意境等方面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不是借助对物体的临摹来表达感情,在学习方面,书法主要是师古人,而绘画不仅要师古人,还要外师造化,才能中得心源。在墨色表现方面,书法以浓墨为主,而画法中讲究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墨以外还须着色。中国绘画在空间上使笔墨和点线相互结合,线条的畅快随性再加上笔墨的晕染,使中国绘画独具创造性,尤其是在绘画中加上草书随性洒脱的笔性,在笔墨的挥洒中赋予书画一种如流水般的律动美,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让中国绘画成为了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艺术。

正是因为书画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书画之间存在互补性。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时,将画的形象韵味作为意境,通过酣畅淋漓的书墨和神奇瑰丽的笔锋,将画作的意境融入到书法中使书中有画之意境,画中有书之神韵。书法使画作更有灵性,同样的,画作也使书法更具意境。艺术家们在书写时,往往会根据画作中的意境来进行书法创作,以画之境渲染书之气,使书中见其画,书与画之间的巧妙结合让书画更具有生命的气韵,二者互相影响、互相生发,互通共荣。

书画皆为内在灵性的呈现,是生命才情的写照。书画结合里,也极大地表现出一种文人意气。书为心画,画亦是心画,书与画本质都是写心。著名的清代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而闻名,他笔下的竹不仅具有清冷自在的自然之美,还具有一种高洁随性的人性之美。人们常说:“相由心生”,画作展现的往往是画家本身的心境。郑板桥就是将自己的心境品行和他笔下的竹重叠在一起,自如其人,画似其心。将自己从生活中得来的思考认知融入画作中,赋予了书画源于生活而与超脱生活般的神髓,也成就了“扬州一怪”――郑板桥。

笔墨和书画的相会使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人画。文人画素来以抽象为主要风格,文人画让笔墨和书画创造出了独特的韵律美,同时也因笔墨和书画的结合而相得益彰。笔墨在书画中充分展示了它的力度美和韵律美,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将书画的领域变得更加宽阔。将笔墨无限的创造力融入到书画中,成就了文人画独特的人文情怀,这种独特的人文情怀催生了文人画的进步,始终贯穿于中国绘画史的漫漫长河中。

上一篇:琴随心生,寓情于曲 下一篇:基于Hadoop+HBase+Hive分布式技术的云计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