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合资自主之路

时间:2022-08-06 12:23:32

激辩合资自主之路

在合资企业“技术换市场”战略几乎可以宣告失败,本土自主品牌频频遭遇天花板的2011年,这些由实力雄厚的合资公司推出的自主品牌,能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打通未来成长空间的“第三条道路”?

本刊邀请三位业内专家,各抒己见,激辩中国汽车合资自主之路。

穆易:自主与合资,差距何在?

在真正实现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的目标之前,自主品牌需要直面的现实是,这二者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

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这两类汽车产品,最直观的差距就体现在技术上,尤其是涉及车身、内饰、底盘、动力总成等汽车制造的四大核心能力。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基础已跃上新的台阶,加上汽车全球化分工明确,上述“老大难”问题在中国早已经不复存在。

“现在,自主品牌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造车的问题,而是如何想方设法造出品质接近合资品牌,甚至比合资品牌更好的车。”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如果说前三十年中国汽车发展的潮流是合资品牌替代进口的话,那未来三十年的主流趋势将是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品牌。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自主品牌具备了替代合资品牌的资质和能力。从目前来看,这种“前提”并没有体现得很充分。拿消费者最先关注到的汽车造型设计举例,目前自主品牌推出的新产品中,仍有较大部分新车型存在明显且不加修饰的模仿痕迹,这种在造型设计上“傍名牌”的做法,不仅极大地伤害了竞争对手,也对自主品牌塑造自身独立的品牌形象不利。

“造型设计上的独立,是品牌独立的第一步。”某自主品牌高管表示,纵观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造型设计都遵循一脉相承的品牌语言,例如奥迪前脸进气格栅的大嘴设计、宝马的双肾型格栅,以及凯迪拉克的多面钻石刀切割设计,这些都属于独具品牌特色的汽车设计语言。

而在此之前,奇瑞QQ与通用雪佛兰SPARK、双环来宝SRV与本田CRV、长城“精灵”与菲亚特“熊猫”等涉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案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本土汽车品牌在造型设计上的短视和功利。毫无疑问,自主品牌这些做法不仅没有提升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反倒因为“抄袭”和“剽窃”的质疑,使自主品牌在与合资品牌正面交锋之前,就处于舆论道德的下风。

品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同样是自主品牌在与合资品牌竞争时的软肋。全球最具价值的丰田、奔驰、宝马等11个汽车品牌,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不可能一步跨跃世界品牌培育与发展的路程,而注定要花十年甚至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一步步经历品牌的洗礼、历练。

因此,无论是奇瑞、吉利和华晨,还是比亚迪、长城和力帆等国内正形成的进军中级轿车的自主品牌集群,还有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曾是中国人骄傲的一汽“红旗”,“创新传塑经典”的上汽自主品牌“荣威”,乃至去年底刚杀入国内中高级车阵营的广汽自主品牌“传祺”,这些品牌都需要长时间的历练。

当然,除此之外,现阶段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差距,还更多地体现在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由于合资公司中的外方在进入中国之初,就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属于自主品牌自身的体系能力建设,同样显得尤为必要。

张志勇:自主乱局亟待破解

合资汽车企业推出自主品牌,其实更多地应该叫做合资品牌,因为此前合资企业一直生产的是外资品牌,合资企业目前推出的是属于合资企业双方共同拥有的品牌,真正的自主品牌还应该是那些本土企业完全自己推出的品牌。

经过了“市场换技术”的挫折,合资企业推出所谓的自主品牌,从目前来看应该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更加有利的战略。

这种战略本身可以加大合资企业采用本土汽车配套供应体系的分量。过去,合资企业的国产化只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国产化,因为这些国产化的企业有相当部分是外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配套的技术和权力仍然掌握在外方手里。

而合资汽车推出的自主,则可打破这种怪圈。

虽然合资自主采用的是外资成熟的平台和技术,但是扩大纯粹本土企业的采购比例应该是必然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合资自主将可以培养中方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全程产品研发技术,这种技术比所谓的产品核心技术更为重要。

所谓的核心技术不管有多么先进,都是从属于某一时代的需求,只要懂得如何掌握这种需求,那么,技术的突破就理所当然。

至少,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可以达到两个目的,而这两个目标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一,壮大配套汽车产业能力;其二,培养懂得市场营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合资推出自主品牌虽然有诸多有利因素,也并不会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万能灵药。因为,自主品牌被政治化了,甚至被有些企业当做挟持政策的利器。

自主有时候成为了一种噱头。当某些企业动辄以所谓自主品牌建设去宣扬的时候,眼睛盯住的不是消费者的感受,而是政策及因此带来的各种优惠红包。

自主是后发超越的手段之一,自主品牌则是相对于依赖其他品牌发展而言。提倡自主品牌,是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说没有在市场上有过硬竞争力的品牌。

因此,自主品牌是从政府层面鼓励支持的一种说法,但是却没有市场意义。

提倡自主固然对本土企业有着必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以自主来囊括所有企业的努力,那么,这种自主就会适得其反。

不管是什么品牌,都必须以市场为最终目标。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较大的有数十家,其中乘用车企业也有十多家。现在,是这些企业去传播自己品牌的时候了,而自主与否则是政府去考虑的问题。

消费者选择自己的汽车产品,不会因为自主与否而影响自己的偏好,他们顾及的是这个品牌背后的消费者利益到底是什么。

因此,自主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品牌。而要做好自己,关键不是做自主,因为自主的界定本身就很模糊,也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懂得市场,懂得以市场为支点来做大做强自己。

卫金桥:重压之下的自主品牌

“去年我说了大话,目标没有完成,为此我非常自责,愿意接受同行批评。”2011年4月17日,“中国汽车主编沙龙”半年会上,比亚迪副总裁、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坦诚。

四年之前的2006年,全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仅有63423辆,更早的2005年,这个数字为寒碜的11038辆。四年来的故事耳熟能详,比亚迪汽车销量从2006年的62423辆增加到2010年的51.98万辆。

今年以来,不仅只是比亚迪汽车,因为相关优惠政策的纷纷退出,自主品牌的发展增速骤降。

虽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车市仍然可以保持八年左右的增长期,但是,增幅很难复制2001?2010年平均接近25%的强劲增幅,市场已经不再容许试错机制的频繁发生。

中国本土汽车市场正在急速扩张,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成本激增,使得中国汽车单一的加工基地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合资品牌接连推出自主品牌,一方面要成功实现对小排量市场的低端替代,另一方面,外资品牌在成本压力和自主品牌的挤压之下,开始酝酿小排量市场的转移。

从2011年开始,尽管自主品牌在本土市场上面临合资自主品牌的阻击,但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率先完成产品和品牌梳理,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逐渐建立起稳固而且完善的产品体系,在国内低端细分市场上,确立了自主品牌的优势。

从2011年开始,以北京为代表的千万人以上大城市开始限制汽车总量,这对自主品牌影响并不大;相反,从2008年开始的城镇化进程,成为推动自主品牌发展的新动力。

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自主品牌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这一轮城市化进程将围绕交通设施更新、旧城改造以及城镇居民新一轮消费升级共同发生,围绕大城市周边逐渐建起的小城镇,为自主品牌的兴起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此外,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正在逐步走出国门,一方面拓展市场,同时把庞大的产能逐步向海外市场释放。

在中东、非洲和南美汽车市场,纷纷建立了代工或合资工厂,在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汽车第一陆链”。在释放国内庞大的汽车产能的同时,在“第一陆链”汽车市场,凭借性价比优势,和外资品牌展开正面交锋。

自主品牌的改变,除了发展路径和模式之外,还在于国家汽车产业战略的重新确立。从此前扶持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向重点倾斜自主品牌过渡。尤其是三十年的“市场换技术”彻底失败之后,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从2011年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转变。

上一篇:什么阻碍中国人出游 下一篇: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