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意愿创新低不必大惊小怪

时间:2022-08-05 09:30:53

购房意愿创新低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仅凭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一些表象就做出改变调控政策的判断,显然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反而可能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危害。

近期的房地产市场,一则消息无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根据央行目前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情况显示,未来3个月打算买房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3.3%,分别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1.8和2.8个百分点,创1999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居民的购房意愿创了新低,这可让许多市场中人士激动不已,似乎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忙不迭地喊出了“救命”的呼声。一些专家甚至提出了危言耸听的观点:“一旦房价和交易量出现大规模下降,房地产市场将发生‘崩盘’。”更为让人诧异的是,日前大名鼎鼎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甚至上书国务院,要求改变目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松动”建议。

对此笔者认为,居民购房意愿虽然创出了新低,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而如果仅凭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一些表象就做出改变调控政策的判断,显然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反而可能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危害。

首先,购房意愿创新低是与当前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的,而并非房地产市场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在经济运行出现了回落的态势,股市早已跌去了大半,大量中小企业倒闭,银行储蓄再次成为人们的首选。在这种情况下,购房意愿下降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在近期“两率”下调后,有种种迹象表明房贷利率正在步入下降通道,由此购房者的预期在未来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其次,当前的房价下降了吗?虽然近期各地的打折促销不绝于耳,但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来看,除了环比出现调整之外,同比的价格仍然是上涨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涨幅比7月低1.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这就是说,房价仍然还在上涨,只不过是涨幅减小而已,所谓的“崩盘”又从何而来呢?

第三,房地产市场不同于股市,受土地资源的制约,其供应同样也是有限的,其内在的上涨压力不可小视。据上海某房产专业人士曾经做过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建设周期的影响,在建面积保持在全年房产需求总量的3至4倍区间内是一个合理范畴。而按照上海每年2000万平方米左右的消耗量,在建面积规模应该保持在6000万到8000万平方米。不过最近的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在建住宅总量不足50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如果楼市成交复苏的话,上海全部的在建住宅只能支持上海两年的需求。

其实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是,成交量大幅下降,房子没那么好卖了,也不是只涨不跌了。然而这些市场波动的出现,笔者认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世界上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中国的楼市也同样如此。

有人说现在不少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苦不堪言,怎能对它们不理不睬。殊不知不少房地产企业之所以会步入现在这样的窘境,完全是在此前市场火热时候“捂盘囤地”造成的结果,是其自身对市场判断上的失误。去年不少房地产企业“捂盘囤地”造成了房价的畸形上涨,而现在爆发的市场风险也只能由它们自己来承担,这一点儿也不冤枉。一位开发商甚至曾这样坦言:“如果此轮调控可以通过房价下降带来短期阵痛性的效果,那应该是件好事。”

既然所谓的危机并不存在,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放松调控的论调呢?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就是希望能够维持房地产业的超额利润。但我们要明白的是,任何行业都有一个从暴利走向回归,甚至发生亏损的过程,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经济规律。然而在房地产市场,有些人似乎只习惯了涨价和高利润,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跳出来哭爹喊娘叫救命,实在是叫人看不下去的小孩子把戏。

而且最为可悲的是,就像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目前所指出的那样,房地产界“豢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或通过“重金”让一些专家和媒体为其制造舆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阴谋将越来越难以得逞,因为任何贪得无厌地维护暴利的企图,都将会被社会所唾弃。

上一篇:构筑沪上金融人才高地 下一篇:从容应对金融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