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偻平地起

时间:2022-08-05 07:34:00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就是依纲扣本,抓实基础,为第二轮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基础知识的权重也相当大,从字、词、句、阅读理解,无不渗透着基础知识的内容,而且从种种迹象上看,很多内容有回归课本的倾向,例如,文言文阅读,古诗欣赏,现代文阅读,甚至名著和专题知识都会在中考试卷中出现。所以第一轮复习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学生从容应对中考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为要搞好复习工作,不妨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一、基础知识积累

这部分内容,在中考试题中分量占10%左右,基本题型是:字词部分,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四字短语,形式是给出8―10四字短语其中有4个有错别字,找出来并改下,或给出4句话,选出成语或词语运用的正误;古诗文默写,一般8―10小题,根据上下旬填空,或根据语境来默写。以上内容共15分左右,并且多是记忆性的,属于基本分。考试的范围基本上是初中三年必须掌握的字词,默写内容也都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所以一轮复习要有针对性。

字词复习以本为本,还要兼顾到名著阅读,专题知识等,容易被师生忽视,给我们的复习留下真空。这些字词大多数是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命题者一定会在命题给出一两个较难的字词以便考出差距,所以教者复习时要重点强调逐一落实。

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复习。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复习时,要以课内为主,注重课内外的结合,尤其注意名家名篇、名言名句。包括有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例如,《成功》一文中引用王国维《人间辞话》中境界说的三句话,韩愈的两句名言等,都要求会背会默。专题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也都是考查的内容,不可忽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古为今用,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名言名句,这是考试的难点所在。例如,“被称为‘诗人总理’,他曾经引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

’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考查的内容提示性会更隐蔽,这就要求学生在背诵时要活学活用,善于联系。

二、古代诗词欣赏

近几年中考,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古诗词阅读一直走俏,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考查以课内为主适当顾及课外。考查主要内容是:关键词含义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重点词句所蕴含的哲理;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等。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快速提取(或筛选)关键信息。既然是课内古诗词阅读,那么其答案还得从课本中去寻找,并适当联系有关语文知识来解决。古诗词阅读的答案大都暗含在课文中各种解释和课后思考练习题当中,重点和难点教师当时都已经讲过。当看到试题后,要快速地回顾每一课的“阅读提示”,从提示中提取古诗词中有关思想感情方面的关键信息;回顾每一课的“题解”,了解诗词的作者及有关创作背景知识;仔细回顾课后练习题,因为练习题中的内容多数是对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名言警句的理解、诗词的语言揣摩、诗词意境的描写等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注意把课本上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复习,详细地把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含重点诗句)、重点字词的含义、名句赏析(含诗词的意境)、语言揣摩等整理出来,不要仅仅局限于背诵和默写,这样应付考试是不成问题的。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有这样一道中考题,“‘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好处?”在我们语文课本上,关于这首诗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从一段提示语中,我们既了解了主题,又了解了写法;既体会了感情,又分析了语言的特色。我想命题者也是围绕这些提示语进行命题的,所以我们要深挖文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

2 善于运用语文知识来突破疑难问题。中考古诗词中有一些问题,仅靠复习课本是解决不了的,还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语文知识来回答。例如诗歌的写景句,可以联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时就简单了,因为环境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两个作用,一是渲染气氛,一是烘托人物心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去详细回答出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一些答题技巧,把经常在阅读中用到的一些知识分类归纳和整理,便于记忆。包括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表现手法的类别等,并且注意灵活运用,这样,在答题时就能贴船下篙,找准答题点,减少无畏的失误。例如,关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这样一道题“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道题既要求考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把图面内容描绘出来,又要分析写景的作用。考查的点有表达方式,有连词成句,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只要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问题就容易多了。

三、文言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以初中教读篇目为主。复习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考试大纲和中考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找出每一篇文章的要点,特别是文章的主题,往往是设计简答题的依据。

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要有选择,选取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复习时要感知全文大意,然后重点突破重点字词和句子。在翻译句子时要做到逐字对应翻译,遵循换、留、删、补、调原则,抓住关键字词,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文言文中的问题设计也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的。如,写人类,分析人物性格;叙事类,简述故事情节;写景类,考查写景特点或景中之晴或表现手法等。总之,在复习时一定要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那些遭遇贬谪的作家作品,不联系具体情境是难以推测他们的心境。

依据课内文言现象为突破口,到课外找例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在复习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把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归类整理,形成体系,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类似词语时,联系课本,然后对号入座。而且中考中的对比文言文大多与所选的课内文言有共通之处。例如,《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的对比阅读中,解词是“阻而鼓之”的“鼓”,这个词《曹刿论战》中就有这个词语的解释,看似是考课外,实则是课内。另一题是“曹刿和子鱼在作战的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答”,即使对《子鱼论战》理解不透,但是我们对《曹刿论战》理解深刻,只要结合选文内容回答就可以了。所以,做题时要多联系,多联想,大胆推,这样一来课外文言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四、现代文阅读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模式基本上是一篇议论文,一篇说明文,一篇记叙类文章(记叙文或小说或散文)。因此,在一轮复习时,要依据课本,把重要篇目或者是带有典型性的文章,结合知识要点有目地的加以训练。特别是近两年,中考试中的试卷中频频出现课内的现代文阅读,例如2010年江苏宿迁市的《看云识天气》,2011年贵州铜仁市《苏州园林》节选,2011年江苏苏州市《孔乙己》节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能离开课本,要以课本内容为例子,把知识点贯穿其中。中考试题命题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有针对性,要求学生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

总的说来,语文复习就是厚积而薄发的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真正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和判断能力。请相信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复习有侧重统筹兼顾,一定会在一轮复习中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对我们中考,乃至今后的发展都不无裨益。

上一篇:新年快乐 第1期 下一篇:分类人手,突出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