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8-05 05:56:44

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对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做出总结,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3.1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桩基础形式,可以穿越各种复杂土质和地层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具有施工机具简单,施工速度快、施工安全、占地少、相邻干扰小、承载力大等优势而广泛用于房屋建筑、桥梁基础等的施工。由于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质检人员无法直观控制其质量,且施工环节较多,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病害,影响成桩质量,严重时甚至形成断桩等,难以补救,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现就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做些总结。

2、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问题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的众多操作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慎,都容易出现诸如塌孔、钢筋笼上浮、钻孔偏斜及缩孔、钻头掉落、桩头质量较差、断桩等工程事故。

2.1 塌孔

塌孔的表现特征为孔内水位突然下降,空内冒出大量细密水泡,出渣量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载明显增加。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如下:

a、泥浆比重不够或泥浆其它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者清孔后泥浆比重,粘度等指标下降;

b、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口进水或孔口附近地面受到浸泡,或钻机在护筒上振动使孔口坍塌等;

c、孔内水头高度不足,使孔内压力过低,造成孔内外有较大压力差,无法继续支护孔壁;

d、在松软土层中钻进,进尺太快,提钻时空转时间太长等;

e、起落钻头时碰破孔壁;

其预防措施如下:

a、泥浆的作用主要用来护壁,同时起到和降温作用,必须保证钻孔过程中泥浆质量的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清孔后应及时补充泥浆;

b、护筒埋深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桩位的水文地质情况确定,一般埋置深度为2~4m,特殊情况应加深以保证钻孔和灌注混凝土的顺利进行;

c、钻孔过程中应保证孔内有足够水头高度,以平衡孔内外的压力差;

d、在不同的土层中应选用不同转速和进尺;

e、在起落钻头时应将钻头对准钻孔中心,垂直缓慢进入,待钻头到达指定位置处再行启动;

f、回填砂粘土到塌孔处以上1~2m重新钻孔。

2.2 钢筋笼上浮

在灌注混凝土前,钢筋笼的自重与悬吊力相平衡,在灌注过程中由于以下原因会引起上浮:

a、钢筋笼孔口固定不牢,导管提升用力过大,将笼子钩起;

b、混凝土到达笼子底面时,混凝土灌注量过大,速度过快,引起浮力过大;

c、另外如果混凝土质量不合标准,离析的,塌落度损失较大的混凝土,都易使钢筋笼上浮;

其预防措施如下

a、在钢筋笼上加压重物,并通过焊接将其与施工平台固结,提升导管时也应缓慢进行,若不慎钩住钢筋笼,也不可强行上提;

b、用探孔器测量孔内混凝土深度,在混凝土达到钢筋笼底面附近时,适当减小灌注速度,待混凝土上升到钢筋笼底面以上后在恢复灌注速度;也可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埋深;

c、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灌注要求。

2.3 钻孔偏斜及缩孔

钻孔灌注桩规范规定单排桩孔中心位置允许偏差为50mm,出现较大偏差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a、钻杆刚度不够,钻杆弯曲接头不正,钻机底座安置不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

b、钻孔过程中突遇较大孤石或探头石,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侧;

c、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石倾斜处或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匀而向一侧倾斜;

d、在软土地层中钻进过快,水头压力差小;

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

a、钻杆,接头等应在开钻前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安装钻机时确保钻机底座水平,起重滑轮,钻头中心和孔位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确保其倾斜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b、在有倾斜软硬地层钻进时,采取减压低俗钻进;

c、遇到斜孔,偏孔时,用探孔器探明位置,在偏孔,缩孔处反复扫孔;偏孔,缩孔严重时要回填砂粘土重新钻孔。

2.4 钻头掉落

如果钻杆接头不牢或疲劳破坏,或者钻进过程中强提强扭,操作不当,都可能使钻头与钻杆脱离,掉落孔中,因此钻孔前仍要做好检查工作,钻孔中不能野蛮操作。钻头的打捞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打捞叉,打捞钩,打捞或套,偏钩和钻锥平钩等器具。

2.5 桩头强度质量较差

相关规范规定当凿除桩顶浮浆层后,应保证桩顶标高及桩身混凝土质量,因此施工规范也要求混凝土超灌高度在0.5~1.0m之间。而在实际施工中,超灌量控制不当是经常存在的问题。超灌量过大,造成浪费,超灌量不足,桩头质量无法满足。并且桩头混凝土内经常夹杂泥沙等杂质,严重影响桩头质量。因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控制:

a、严格控制泥浆性能,清孔要彻底,使沉渣,泥沙等杂质被混凝土顶至桩顶,在桩头处形成较厚的浮浆层;

b、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确保导管埋深保持在2~6m的范围内,尽量少上下活动导管;

c、必须控制好最后一次的灌注量,用探孔器探明混凝土已达的高度,结合设计高度及超灌高度,计算出合理的超灌量。

2.6 断桩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由于操作失误,设备不良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极容易发生断桩现象,造成重大工程事故。一般而言,常见的断桩形式有以下四种:

a、桩体与基岩之间有未凝固混凝土软体。原因是由于导管下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

b、桩体中段出现未凝固混凝土。原因是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够严密,有泥浆浸入导管,与混凝土混合,使水灰比增大;

c、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原因是由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被泥浆隔离开,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

d、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灌注,而是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对断桩的预防,是完全应该做得到的,在桩孔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沉渣厚度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灌注混凝土前要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批混凝土的灌注量,尤其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孔径扩展情况,严禁避免首次灌注量不足。

a、首批混凝土应保证足量且应该快速灌注,导管底距离孔底不大于0.4m;

b、混凝土配合比应合理,到场的混凝土要保持均匀性,应严格控制其塌落度在180~220mm之间;

c、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止水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

d、混凝土灌注要保持连续性,尽可能避免在灌注过程中停水、停电;

e、用探孔器测定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合理掌握导管的拆卸长度,保证导管埋深在2~6m之间,切忌将导管拔出混凝土;

f、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要定时测量导管内外混凝土的深度,做好灌注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找出原因并解决。

3、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技术含量高、施工环节较多的隐蔽工程,存在不可预见性,其成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安全,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过程,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

上一篇: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分析 下一篇:高速列车制动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