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老唱:淮剧进音乐课堂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2-08-05 04:35:15

新歌老唱:淮剧进音乐课堂的有效路径

摘 要:文章基于教学实践,以地方戏曲淮剧为例,提出“新歌老唱”教学路径,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进而找寻、落实淮剧进课堂之有效路径。并给出具体的课题设计思路与方式,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淮剧;音乐教学;新歌老唱;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64-01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可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意义重大。如何让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开口唱传统地方戏曲――淮剧呢?本文研究淮剧进音乐课堂的有效路径――新歌老唱。

一、“新歌老唱”概述

“新歌”,是相对“老歌”――传统戏曲而言,主要指现在的流行歌曲,为学生所熟悉;“老唱”,是相对现在的流行唱法而言,传统戏曲包含唱、念、做、打等众多艺术表现手段。通俗来讲,“新歌老唱”就是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用传统的方式进行重新编排演绎。对淮剧而言,即是将流行歌曲用淮剧的艺术方式进行演绎,以达到向学生传授淮剧戏曲知识、传承乡土文化之目的。传统戏曲之所以不为学生所关注,主要是因为其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了让淮剧走进课堂,可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曲目入手,变一般的欣赏或唱授课程为串编课程、引导诱发展示课程。

二、“新歌老唱”让淮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作为有教学智慧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和用好生成性资源。比如,一首曾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歌曲《最炫民族风》,就被教师加以利用,和学生一起将它创编成具有淮剧韵味的歌曲,以帮助学生学习地方戏曲――淮剧,教学实践如下。

环节一:因势利导,巧变唱法。教师播放《最炫民族风》,学生们都能跟随音乐演唱。然后,教师说:“看来大家对这首歌曲都很熟悉。我们做个游戏,在不改变歌词和旋律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改变唱法。”同学们纷纷发言,气氛热烈。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盐城方言来演唱,要注意一些字的发音。”同学们不禁兴奋起来,用盐城方言演唱起这首歌。唱完之后,教师对个别字的发音进行指导。

环节二:层层推动,逐步开展。当学生用方言演唱完成后,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演唱时有什么感受。然后,提示学生放慢速度演唱。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唱给出标准,指导学生用方言慢速演唱。当学生唱完之后,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感受,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有气氛、有内容、有实效,而且教学内容(新歌)逐渐展现出“老唱”的韵味。

环节三:适时补充,体现特色。用方言演唱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句子中加入一些装饰音。比如,学生唱“最美的云彩”后,发现加了装饰音歌曲更加有韵味,于是纷纷在自己觉得适合的地方加入装饰音,翘舌成平舌、后鼻音成前鼻音,使得这首歌曲更具有淮剧的韵味。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盐城方言,如“留下来”中的“下”字用盐城话该如何说。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将“颤音”“波音”也逐渐加进歌曲演唱中。

环节四:整体推进,提炼延伸。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教师可结合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加入一些“做”的动作。当教学进行到加入装饰音演唱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根据《最炫民族风》歌曲内容,注意抑扬起伏的语调韵律。比如唱“最美的云彩”时,应尝试声韵往上走;在动作上,则注重与情感的配合。在创编动作的过程中,可请学生分组讨论,创编并选出合适的、有代表性的动作,让大家一起学做。要提醒学生注意眼神,手到哪眼神就要跟到哪。这样,学生的唱腔、身板、幼鳌⒀凵竦龋都越来越具备淮剧的特点,学生不仅感受到独特的演唱效果,而且对淮剧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喜爱,知道流行歌曲也可以唱出地道的淮剧风。

环节五:课外拓展,创编新作。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充分领略淮剧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课外的学习和交流。可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寻找适合进行淮剧创编的流行歌曲,创编后唱给爷爷奶奶听,并听听爷爷奶奶的建议。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加入校课外艺术活动淮剧班,淮剧班有许多热爱淮剧、乐于宣传淮剧的同学,还有许多吸引人的新作品。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新歌”起步,通过对歌曲语言表达、韵律展现方面的创编,原本晦涩难懂的淮剧,逐渐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以将地方戏曲淮剧融入音乐课堂为例,提出“新歌老唱”的教学路径,以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同时,给出具体课题设计思路与方式,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总之,“新歌老唱”是一种促使淮剧走进音乐课堂的有效路径,更促进音乐教学逐渐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晔.淮剧进课堂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10(02).

[2]斯嘉.江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4(06).

[3]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察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长信宫灯的故事 下一篇:前列腺癌是个慢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