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署“创新型国家”

时间:2022-08-05 03:35:23

中央部署“创新型国家”

学术界把世界各国分为三类:资源型国家、依附型国家和创新型国家

1月11日下午,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闭幕。

这一为期三天的会议,被认为是继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后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媒体称“科学的春天又来了”。

会议的主题是部署实施国务院此前于12月30日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动员全党全社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会上,总书记明确表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会上讨论最多的,不是《纲要》,而是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讲话。因为《纲要》此前已经,内容已经见诸报端。”刚参加完会议的中国科技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法告诉《望东方周刊》。作为专家,王春法参与了《纲要》的制定。

省委书记省长参加科技会议

从与会代表的身份上也可以看出此次会议的深意。据了解,参会的2000多人中,正式代表包括各地的省委书记、省长和主管科技负责人等,政府各部委也均有代表参加。

问及的讲话与《纲要》的异同,王春法表示,《纲要》是一个政府文件,而总书记的讲话,是把《纲要》的关键内容点,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来。作为党的文件,讲话起到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实施《纲要》的作用。

与会者称,对“创新型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总书记讲话的主要特点。去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纲要》的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多,分为战略研究、纲要起草和审议等几个阶段。从2003年8月开始,来自科技、社会、经济、管理和产业界的2000多名专家参与了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形成了120万字的战略研究报告,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的需求,为制定科技规划奠定基础。

“《纲要》的制定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各方面的专家将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汇集上来,再集中进行研讨,表现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特点和趋势。”王春法表示。

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只有20个左右

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学术界把世界各国分为三类:一是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二是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三是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是制定规划的专家们讨论出来的。制定中长期规划时,需要有一个既符合实际、又好用的抓手,有人提出,国外有这样的说法,大家讨论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提了出来。”王春法表示。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一些具体指标,如R&D/GDP(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指标大都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都在30%以下等。

尽管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不仅获利菲薄,而且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难以为继。商务部长曾感慨,中国需要卖掉八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

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告诉《望东方周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从西方引进,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依靠引进,2007年我国WTO全面开放日期日益临近,在国际竞争上,如何在科技上取得主动权已成了重大的问题。

50年认识逐步深入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此后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从50年的过程看,关于科技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在中国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主要是增强新中国的实力。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取得了“两弹一星”等让世界瞩目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则配合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认识问题,将科技和教育放到更高位置,使大家从思想上更为重视。”王春法表示,1996年后出现的“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热即有此背景。

而此次的“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事实上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抓手”,进一步具体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上。

王春法特意提醒,有人容易将“自主创新”理解为什么技术都要自己研发,这样并不利于我国技术的整体的进步,反而容易造成技术封闭,要同时注意技术的引进消化,在技术的使用上,关键要看能不能自己支配,而不是由谁开发的。

科技发展思路将有大的转变

在科技大会的闭幕式上,总理强调,推进我国科技发展,要突出抓好五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四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他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组”组长。他表示,下一步我国科技投入有以下五大重点领域:一是支持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支持社会公益科技发展;三是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四是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支持前沿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总体思路是树立“政府引导型”全社会科技

投入新方略,并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度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

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组副组长王元则表示,中国的科技发展思路要有大的转变。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权威报告分析自主创新难在哪里

围绕与自主创新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以及科技等五类政策,近期,一个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专家参加的课题组作了一份名为《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分析与研究》的报告,重点对中国现行国家政策中与自主创新相悖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提出了促进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课题组共梳理了五类289项与自主创新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上看,五类政策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目标不一致,特别是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目标存在相互矛盾,二是对科技创新支持的政策条款大多属理念性,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三是对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难以取得政策效果。

就财政投入来看,由于相关规定过于定性原则,实际投入基本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例如,《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又提出,“增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根据测算,从1996年至2003年的八年间,有一半的年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从近年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科技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虽然2003年与相近年份相比有所提高,但仍低于1997的比例。

利用政府采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而据财政部国库司统计,虽然2002年中国政府采购中“国产品牌占绝对优势,占采购总量的90%以上”,但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数量的统计数据分析,目前政府采购的“本国”或“国产”商品,多限于较为低端的日常用品,没有体现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倾斜。

中国现行的增值税制也存在诸多弊端。目前中国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降低投资税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随着国际竞争程度的加剧,也需要调整。

另一个问题是企业消化吸收投入严重偏低。日韩等国每引进一元钱的技术,通常要花五到十元钱去吸收消化,而中国只花七分钱。企业研发投入上,发达国家一般占其销售额的3%,高技术企业则占到5%以上。1991年至200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始终在0.4%至0.8%之间。

自1980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国家技术改造计划》等13个针对企业的科技计划,但是这些计划主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支持的少。

另外,现行科技政策执行缺乏强制性。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但是从政策执行效果来看,截至2004年仍没有达到1.5%的目标。

核心在钱,关键在人

据了解,为了保证《纲要》落到实处,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出台。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着手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

王春法认为,落实“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主要应从两大问题人手解决,一是增加投入,二是人才培养。其中,人才是关键。

王东京则明确指出,核心是解决钱的问题。他表示,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很多企业从赢利的角度考虑,不愿意投入太多。而现在许多国有科研院所进行的研究,很多是为评职称或升职用的,对实际的科技促进不大。

一位来自北京的科技企业人士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他关心的主要是政府如何从“钱”上面来保证企业能够从科技创新中获得实际的利益。知情人士透露,政府今年的科技投入即会有较大的增长。在不久后的“两会”上,人们可以有所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由各权威部门完成的《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分析与研究》报告中,对于如何具体保证“创新国家”能够实现,除建议将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定位为国家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0年达到2%、2020年达到2.5%的目标纳入这一法律,修订《政府采购法》和《预算法》,政府采购不以单纯节约资金为目的,着重体现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等以外,还明确提出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开征“科技发展税”,为科技发展筹集专项资金,并建议为促进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成立国家科技发展银行,对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上一篇:他人如镜 第3期 下一篇:谁在抑郁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