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直线运动”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05 02:56:12

“匀速直线运动”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1年11月江苏省南通市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在我校举行.本次比赛采用“同题异构”的方式,所有的参赛选手同上苏科版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匀速直线运动》.笔者采用学生不带课本,只使用学案,以“小组合作”为模式的真探究思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执教了本课题,受到评审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南通市一等奖第一名.现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课后研讨的几个问题坦陈于下,与同行研讨.

1 教学简录

1.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请仔细观察以下两种运动,看看有什么不同?(演示:①乒乓球的自由落体运动;②小铁球的单摆.)

师:乒乓球与小铁球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生:乒乓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小铁球做的是曲线运动.

1.2 激发探究兴趣

师:大家看一段视频.(注:两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从同一起点出发,遮去中间的运动情况,同时到达终点)

……

师:以上是我们用计算机模拟的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你们想不想来研究这两种运动呢?

生:想!

1.3 探究气泡的运动

师:要测出气泡上升时速度,就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生:路程和时间.

师:测量工具呢?

生:路程―刻度尺;时间―秒表.

师:测量路程的同时测时间,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讨论一下!

生:可以像体育课上那样先测出路程,再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

师:不错!联系体育课上测50 m的实际.可是这样只能得到一个速度,怎样判断速度是否变化呢?

生:多测量几组数据进行比较.

师:怎么操作呢?

生:将一段路程切割成几段.

师:很好,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测出物体在几段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师:桌子上的玻璃管上面标出了距离相等的五个标记,相邻距离是10 cm.同学们把玻璃管上下颠倒一下就可以看到气泡向上运动.如何测量出气泡通过各段路程的时间呢?

师:小组内相互讨论一下.

生:第一种:用秒表分别测出每段路程的时间(想不到第二种方法可以用收电费来类比);第二种:分别测出气泡通过每个标记处的时间,再相减可得在各段路程内的时间!

师:同学们看看具体的实验步骤.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

师:气泡做的是一种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人们把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严格来讲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多见.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地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1.4 探究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师:(拿出自制教具:将长木板上的一端用木条垫高,再在上面粘上两把刻度尺,中间留一缝隙,乒乓球可以在两刻度尺之间滚动)

师:乒乓球从斜面顶端滚下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吗?你打算怎么探究?

学生实验后全班交流.

师: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研究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使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师: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在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才有意义.

师:对照图像,我们来研究,乒乓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师:科学家用频闪照相机,拍摄了苹果下落时的照片.(多媒体给出苹果下落的频闪图片)

师:像苹果、乒乓球这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的,人们称之为变速直线运动.

1.5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播放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 m栏跨栏视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6 布置课后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利用刻度尺和手表测出各人步行的平均速度.

(2)查阅海安到南通的列车时刻表,计算某一车次的全程平均速度.

2 几点思考

2.1 怎样设计新课引入

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上课尤其是上示范课、评比课关注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事实上确实如此,巧妙的引入给人眼前一亮激发兴趣,引人入胜.曾有老师戏称看一堂课的成败只要看开始的十分钟.

但现实情况是,有些老师对课堂引入的形式关注超出了对内涵的关注,也超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完成自我构建的关注,头重脚轻.因此,教学中要力戒牵强附会、花哨复杂,应呼唤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以最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入手,用最简约而又能吸引学生思考的方式引入.一个小实验,一个小魔术既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节课原先的设计是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入,飞机、火车呼啸而过,神舟八号飞天等,确实能渲染气氛,激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为什么不能用最简单的器材,最容易演示的“低成本”实验来引入呢?两个简单的实验,每个学生观察后稍作思考就能获取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因此,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2.2 怎样渗透和体现物理思想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物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魂”!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的提升必须要能灵活运用各种物理思想.虽然,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响应,但现实教学中的“生搬硬套”,为讲方法而讲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就本节课而言,有些选手在总结中用了多媒体显现“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切割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是贯穿本节课的教学始终的.但如此这般,反倒使原本浅显易懂的东西,立马上升到高高在上的理论层面,抽象得使学生云来雾去的,大有神圣之感!

其实,物理思想方法隐含在物理教学中,是“无形”的,有时也是很好“意会”的,有时也大可不必“言传”的.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如课上有学生联系到体育课上50 m跑测量时间,笔者顺势提出只有一个速度,无法比较是否变化的矛盾,启发学生运用切割思想,水到渠成!

2.3 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给学生“真实”探究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要求将学生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显然,新课标要求我们寻求一种实验探究教学策略,给学生“真实”的探究体验,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少教师在上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时也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上课前发一张学案,让学生先预习,再把上面的填空填全.这种用预习的形式事先获得结论再展开探究,正是刘炳升教授经常在学术讲座中抨击的教学行为.试问学生事先都进行了预习,都已经知道了结论,你课上再装模作样地让他猜想、做实验、得出结论,不是“假探究”又是什么呢?这种“探究”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吗?

笔者上课前没有告知学生要上课的内容,没有预习当然也就不可能事先获知结论.课上老师发了一张学案,上面只有两个空白表格和两个坐标系.随着课堂的推进,一个个问题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被解决.问题解决后再开展学生实验,画图像,得结论,再利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尽管上起来“磕磕碰碰”并不流畅,但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4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是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有较高质量的物理课堂,所上的课才可能是一堂高质量的物理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是研究教材文本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现实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是在“教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平铺直叙.一堂课从前讲到尾,教者讲得累,学生学得苦,不知所云,因此许多中学生都觉得物理太难学了.对于一些重点章节,尤其是需要进行科学探究课题,往往是先预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猜想,再按照书上的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再做“验证性”实验,最后得出事先就知道的结论.一堂课看似流畅,师生互动也较多,并且都能得出结论.试问,这种课纯粹是“教教材”的课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笔者设计这堂课的指导思想就是,“弱教材”教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在进行简洁的新课引入后就抛出了问题――如何测量气泡运动的速度和比较速度是否变化?围绕该重点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有梯度的问题,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向终点迈进了一步,直至最后自己总结出实验的结论,并用自己探究出的结论解决了刘翔110 m跨栏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鲁教版《动能和势能》一节说课与反思 下一篇:引导主动性学习 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