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协调观点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2-08-05 11:48:24

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协调观点及现实意义

【摘要】对待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不同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观。本文研究发现,二者并不矛盾,而是通过理论实现了有效协调,这种协调对我国证券市场以及整个会计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选择最优的会计政策一直是公司管理层及会计人员比较棘手的问题,而如何适度规范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也是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课题。一方面,严格限定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最小化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但会导致由于会计适应性缺乏而不能应对日益变化的会计环境的成本;另一方面,给管理人员广泛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会降低会计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成本,但增加了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给公司带来的成本。

一、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观

(一)有效证券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效的证券市场有“看透”公司所公布信息的功能,证券市场价格能“正确地反映”投资者的集体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它把会计视作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来解决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认识到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地位,它给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也带来了重大启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通过要求公司“充分披露”的方法来体现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影响。按照有效市场理论,只要公司详尽披露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或变换会计政策的详细附加信息,投资者就能做出必要的计算得出公司净利润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不管报告哪一种会计政策,市场都能看清楚最终的现金流量。根据这种理论,人们长期存在着会计不同政策采用上的争论,如不同摊销方法上的选择、油井开采适用完全成本法还是成功法等完全没有必要,不同的会计政策只会产生“字面”上的差异,只会影响报告净利润而不直接影响未来现金流量和股利,对公司应该支付的所得税数目也不会产生影响。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证券市场可能并非如我们原来所认为的那样可以有效识别公司所公布的会计信息,并迅速对其做出正确反映。以公司所公布的重要指标净收益为例,尽管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得出结论:证券市场价格会对净收益的信息含量做出反应,而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会计净收益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仅仅有2%-5%,且份额还在不断下降。可见,对于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仅依靠市场自觉识别,必然存在问题。

(二)经济后果观

该理论认为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政策无关紧要的观点与实际经验不一致,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具有会计后果,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后果,而关于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何种会计政策的争论在财务会计的许多方面正不断进行着。斯蒂芬・泽夫的早期论文《‘经济后果’的产生》是对存在经济后果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文中他提出了“第三方”的观点,即如果会计政策无关紧要,对其的选择只能严格地存在于准则制定机构和准则的执行者(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之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他方面如公司管理者、投资者等相关利益群体也非常关心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

(三)二者矛盾之处及问题解决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市场理论预计,证券价格对不影响基本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改变没有反应,并且也暗示了公司充分披露的重要性,特别是会计政策的披露:当会计政策充分披露时,市场会根据一定的规则来评价公司证券的价格,不会被单纯因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报告净利润所蒙蔽。而西方实证经验的结果是财务报告使用的三个主要群体(公司管理者、政府和投资者)的确对由于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财务报告变化做出了反应,这可归结为经济后果观――会计政策是有影响的,即使在它不影响公司现金流量时。

现存的解决思路:或者经济后果存在的证据证明证券市场并不充分有效,或者有效市场与经济后果二者能够相互协调。一个最好的办法是“实证会计理论”主要关注公司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管理层对新会计准则提案做出的反应等行为,其把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实现公司有效治理的一部分――要求权衡资本成本和契约成本,实证会计理论强调通过经验研究在上述两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该理论的目标是要解释和预测不同公司间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的选择。

实证会计理论的经验研究证明管理人员对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反应最强烈,甚至于有时不惜通过游说政府来实现其目的,不难看出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了经济后果。实际上产生经济后果的观点和有效证券市场假说并无冲突,它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公司内外)来看问题。相反,公司会计政策最终的选择是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相协调的结果。

二、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观的协调――理论

理论是研究当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存在冲突时,如何设计合同(契约)来激励理性的人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最典型的理论体现在公司所有者和管理人员之间的雇佣合同上。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限制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有者可选择直接监督、间接监督、出租公司给管理人员、让管理人员分享回报等方式,而所有这此都依靠签订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契约来实现。基于经济人假设,公司管理人员从预期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来选择会计政策,这种选择即带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且并不依赖于所选会计政策是否对现金流量有直接影响。由此,经济后果观和有效证券市场理论通过理论实现了有效的协调。两种理论的协调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会计政策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而管理人员却做出了另外的选择?这也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监管部门有着深刻的政策含义。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协调观点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意义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晚,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不是西方所谓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王跃堂,2000)。然而,依据西方会计政策理论并联系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规范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明显经济后果的事实说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遵循特定的程序,充公考虑、听取各方的意见,集思广益,使每项会计准则的执行达到应有的效果。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中都有与财务报表具有利益关系的主要利益集团的代表。而且,对于听证会、征求意见稿及全面的公开性等方面都有明文规定,新准则前还要征得大多数票或绝大多数票的赞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早期,征求意见的反馈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和相关行政部门,大部分上市公司并不真正关注会计准则可能产生的影响。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准则制定程序逐步规范,制定过程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评,标志着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国情的“应当程序”,通过各种手段,引起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协调好各“利益集团”的冲突问题,调节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注重保护我国特有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会计准则应有的作用。

(二)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经济后果观依靠基于契约观的理论实现了有效协调,而订立契约的主要依据是会计信息,如一般以净利润为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契约签订和成本,进而反过来影响管理人员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人员掌握着公司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为确保订立合同所依据的会计信息可信,就需要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公认会计原则是作为一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手段来限制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影响报告净利润,签约双方都应知晓依据公认会计原则所计算的净利润,由此实现会计信息透明、可靠。审计通过自身特有的专门方法也可用来增强公司管理人员报告净利润的可靠程度。如通过审计可检验公司内控制度的完整性以及公司是否遵循了公认会计原则等。从某种程度而言,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有效证券市场的建立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对我国不甚完善的证券市场尤其重要。

(三)理论还涉及到一个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相关性与可靠性。显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利润在契约签订中优势明显,因其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净利润更不易纵,能较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能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考虑会计信息有利于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一个基本思路是保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会计的框架,而集中解决如何使财务报告更有用问题。有效的办法是采用“充分披露”策略,让投资者详尽了解公司所采用的特定会计政策以及有关公司前瞻性等信息,以便对其未来业绩作出预测。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货币易等准则中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可以说是在改善传统会计,提高财务报告有用性上作出了大胆尝试,而是否能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最终的效果还要等会计实践来检验。

(四)在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和理论中都存在一个会计界不容忽视的问题: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的竞争,其他的信息资源指新闻媒体、财务分析师和公司管理人员的讲话等。作为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会计要想得以生存就必须提供比其他信息渠道更相关、可靠、及时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由此可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是一个对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责任问题,还直接关系到会计作为一种职业的生死存亡。无论是会计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都应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影响到会计的生存与发展。

上一篇: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资本市场优劣势分析 下一篇: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在风险防范中的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