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癫痫临床医学论文

时间:2022-08-05 11:44:21

脑卒中后癫痫临床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1995年3月——2010年4月期间经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70例。所有病例脑卒中的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标准[1],且均得到颅脑CT检查证实。其中,混合性卒中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4例,脑出血168例,脑梗死226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癫痫病史,亦无引发癫痫发作的颅脑手术史、外伤和其他脑部疾患。其中,男性318例,女性242例,年龄最小30,最大85岁,平均年龄56.7岁,随访时间0~18月,平均11.5月。所有病例发生卒中前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中所有癫痫发作者均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同时都经过脑电图检查。脑卒中患者中所有癫痫发作者都按照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痫样发作标准[2]进行分类。

1.2研究指标

1.2.1卒中后首次癫痫发病率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分类标准[1]将脑卒中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和混合性卒中。首次卒中后每组的癫痫发病率:各组首次癫痫发病人数占各组人数的比例。

1.2.2癫痫发作时间与卒中性质的关系将脑卒中患者分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和混合性卒中四组。同时根据发病时间上的早晚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早发性癫痫是指癫痫发生在脑卒中后一周以内;迟发性癫痫是指癫痫发生在脑卒中后一周或一周以上。研究不同组间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在发生率的差别。

1.2.3癫痫发作次数与卒中性质的关系将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分为仅发作1次和反复发作者,其中反复发作者是指癫痫的发作1次以上。同时研究四组间癫痫发生次数的差别。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应用χ2检验对两组或多组间的率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首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

表1各型脑卒中后癫痫首次发病率脑卒中后癫痫的总发病率为7.66%(36/470),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16.67%(9/54),混合性卒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13.64%(3/22),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8.33%(14/168),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4.42%(10/226)。其中仅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癫痫的发病率与脑梗死组发病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性质的关系

表2各型脑卒中后癫痫类型分布在3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有12例为迟发性癫痫,24例为早发性癫痫。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的早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但是,各组的迟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无显著差异。

2.3各型脑卒中后反复发作癫痫的分布率

表3各型脑卒中后反复发作癫痫的分布率在3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有9例则反复发作,27例仅发作1次。而其中混合性卒中的反复发作率最高为4.55%(1/2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反复发作率为1.85%(1/54),脑出血的反复发作率为1.79%(3/168),脑梗死的反复发作率为1.77%(4/226)。但各组之间反复发病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又称卒中后癫痫,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并排除脑部和其它代谢性病变。脑卒中后癫痫是癫痫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研究表明[3]约2-4%的卒中患者会发生癫痫;卒中是成年人中症状性癫痫的主要原因,约达11%;在青年人群约1/3初次诊断痫性发作或癫痫与卒中相关;约1/3的卒中后癫痫发生在老年人群。

卒中后痫性发作病理生理机制:(1)源自神经细胞生化代谢的紊乱,如细胞外谷氨酸浓度增加,细胞内[Ca2+]i增加及钙稳态机制的失常等。(2)源自神经胶质增生和脑膜脑瘢痕形成有关。细胞膜生理特性改变,神经元选择性丢失、神经元活动同步化等导致痫性发作。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癫痫是由于出血导致弥漫性脑血管痉挛,使脑部缺血缺氧所导致,同时颅内高压、血肿、脑水肿及代谢紊乱、血细胞分解、缺氧等刺激致使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发作。

目前,对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报道不一。而本研究的发病率为7.66%,不同文献中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卒中类型所占的比例、随访时间、收集病例数等有关。[4]不同类型卒中的发病率不同,本组病例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最高16.67%(9/54),混合性卒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13.64%(3/22),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8.33%(14/168),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4.42%(10/226),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癫痫的发病率与脑梗死组癫痫的发病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早发性癫痫发病率率最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最高,说明脑梗死诱发早发性癫痫的机率比较小。而各组的迟发性癫痫发病率差异性不明显,这可能是迟发性癫痫和早发性癫痫发病机制不同所导致的。

通常认为一般对于早期癫痫发作不必进行抗癫痫治疗,只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脑损害,而迟发性癫痫则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5]在本组研究中,所有卒中后癫痫患者均给与了抗癫痫治疗,治疗后有27例患者只发作了1次,仅有9例患者反复发作,且各组之间的癫痫反复发作率并无显著差异。

大多数第一代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影响脑梗死预后,存在与其他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相互作用,而且易导致骨质舒松症,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等。所以大多数第一代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苯二氮卓类等不是治疗的首选。而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奥卡西平,妥吡酯,左乙拉西坦等不存在这种现象。建议拉莫三嗪和加巴喷丁作为卒中后癫痫的一线治疗药物,[6]低剂量(拉莫三嗪100-150mg;加巴喷丁900-1200mg)和几个星期时间缓慢调剂量是有益的,同时低剂量长效卡马西平对于骨健康及不需服用抗凝剂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合理且廉价的选择。

抗癫痫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抗癫痫药物的毒性作用、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决定了卒中后癫痫的药物治疗应当个体化。通过对不同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疗效分析,制定出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上一篇:中型房地产企业管理论文 下一篇:合作学习教学初中英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