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05 04:14:27

尼莫地平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62 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两组光敏感度、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仪测量视盘筛板的血流参数, 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16.67+2.95)dB和(12.23± 2.79)dB;血流量分别为(14.01±7.49)、(11.21±6.32)L/min;平均血液流速分别为(207.35±93.15)、(188.96± 92.36)mm/s;红细胞移动速率分别为(0.89±0.37)、(0.79±0.06),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尼莫地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97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在不伴有眼部或全身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眼部病变, 患者前房角开放时眼压升高, 从而导致视萎缩和视野缺损, 其临床特点为两眼中至少一只眼的眼压持续≥21 mm Hg(1 mm Hg=0.133 kPa), 房角开放, 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1]。目前的研究认为视盘的血供状态在青光眼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种因素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眼部血循, 这也促使临床寻求一种药物来改善眼部尤其是视盘的血供。研究发现, 部分青光眼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后, 其视功能得到有效保护[2]。为探究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 作者做了临床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本院接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2例(80眼),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其中男36例(50眼), 女26例(30眼)。年龄25~63岁, 平均年龄(44.5±4.7)岁。病程为2~4年。两组患者均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房角开放或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治疗方法 用药前后应用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仪测量视盘筛板的血流参数。对照组患者采用卡替洛尔滴眼液进行治疗, 早晚各 1 次, 1滴/次; 同时口服维生素B1, 10 mg/次, 3 次/d;过程中要口服甲钴胺胶囊, 以保护患者视神经, 500 μg/次, 3 次/d。治疗时间为6个月。

1. 2. 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 口服20 mg/次, 2 次/d。治疗时间也为6个月。

1. 3 观察指标 用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仪对患者进行视网膜的血流检测, 观察两组患者眼部光敏感度, 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3]。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视网膜光敏感度 治疗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分别为(14.63±2.26)dB和(15.13 ±2.82)d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后, 两组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分别为(16.67±2.95)dB和(12.23±2.79)dB,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视盘筛板血流检测参数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量、血液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经过6个月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均有明显的增加, 但实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两组视盘筛板血流检测参数比较( x-±s)

组别 例数 血流量(L/min) 血流速度(mm/s) 红细胞移动速率

对照组 31 9.28±4.66 153.45±92.15 0.55±0.27

实验组 31 9.31±3.11 154.35±92.31 0.56±0.16

注:两组比较, P>0.05

表2 治疗后两组视盘筛板血流检测参数比较( x-±s)

组别 例数 血流量(L/min) 血流速度(mm/s) 红细胞移动速率

对照组 31 11.01±7.49 188.96±92.36 0.79±0.06

实验组 31 14.21±6.32 207.35±93.15 0.89±0.37

注:两组比较, P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视盘的血供状态对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引起患者眼部血循环的因素有多种, 这些因素也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对患者眼部血循环产生影响, 因此要治疗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就需要一种能够改善视盘的血供状态的药物, 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激光扫描眼底血流图、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等先进仪器的不断应用, 让研究者能更好、更清楚地观察和了解到血流异常状态对青光眼患者产生的影响 [4], 这也让临床能够对改善青光眼患者视盘血供的药物的治疗效果做出更好的评价。而当前被认为能够有效阻止或减轻青光眼性神经病变的常用药物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

尼莫地平是一种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与细胞膜的电压门控性钙通道结合, 引起通道蛋白构象变化, 从而阻止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动, 减少细胞内钙离子, 发挥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尼莫地平能够保护青光眼患者的视野, 可纠正视神经缺血。尼莫地平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而产生明显的舒张血管作用, 减少动脉阻力, 防止血管痉挛, 增加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从而改善视野[5]。临床试验结果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视盘筛板血流中的血流量分别为(14.01±7.49)、(11.21±6.32)L/min、血液流速(207.35±93.15)、(188.96±92.36)mm/s和红细胞移动速率(0.89±0.37)、(0.79±0.06)。实验组检测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16.67+2.95)dB和(12.23±2.79)dB,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庞晓红.白内障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30):135-136.

[2] 张文防, 陈胜利, 杨海燕.尼莫地平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北京医学, 2013, 2(12):722-724.

[3] 魏国英.尼莫地平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心理医生(下半月刊), 2012(2):22-23.

[4] 郑金华, 李志敏.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3(14):1293-1295.

[5] 张跃红.银杏叶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2, 12(4):22-23.

[收稿日期:2015-01-29]

上一篇:匹多莫德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开展说题活动 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