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钢琴即兴伴奏的误区

时间:2022-08-05 12:32:16

走出钢琴即兴伴奏的误区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课教学,人们曾一度提出过质疑,并对其传统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方法以及向专业院校看齐的做法,进行过严肃的批评。认为师范院校要实施“通才”教育,特别是钢琴课应该把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以适应普通音乐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钢琴即兴伴奏”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入了师范院校的课堂。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成效如何?现状如何?值得我们调查、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尤其值得认真总结。笔者认为,由于“盲目性”和“实用主义”造成的影响,钢琴即兴伴奏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有失偏颇,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已经误入歧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的误区

师范院校实施“通才”教育的目标应该说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确立一个实施的标准。这样的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彻底,就会引起教学观念的改变。目前,观念上的误区不仅来自于用人单位,而且在院校自身的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受教育者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并且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过于强调“实用性”,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的重心,一股脑地转移到了即兴伴奏上来。进而给学生造成一连串的错觉。即:开设钢琴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即兴伴奏;教授钢琴就是教授即兴伴奏。另外,和声课也要围绕着即兴伴奏做文章;视唱练耳课、声乐课等等都要体现即兴伴奏的内容。这样一来,对于钢琴教师而言,如果过多地强调技术性,惟恐有违背培养目标之嫌。对于学生来说,不注重基本功的学习、训练的做法似乎名正言顺了,因此助长了想通过走捷径而获取“本事”的浮躁心理的产生。在这种浮躁心理的影响下,钢琴练习曲不愿意弹了,和声习题不肯作了,甚至错误地认为这些对即兴伴奏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殊不知,必要的钢琴技术训练与基础和声写作练习是学习即兴伴奏的基础,因而造成很多弊端。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误区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合理,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脱节、相互排斥的现象也普遍地存在着。比如,视唱练耳与钢琴即兴伴奏到底是什么关系,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多数院校的视唱练耳课均以训练固定唱名法为主,而即兴伴奏恰恰表现的是“首调”思维。有的院校既开设钢琴基础课,又开设即兴伴奏课,同时还开设键盘与和声课,然而,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之间往往缺少必要沟通,甚至各自为政,故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浪费。

三、教材的误区

目前,有关钢琴即兴伴奏的教材,随着即兴伴奏的升温,也在层出不穷。但是,质量较高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材并不多见。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脱离了“即兴性”。有的教材是由理论家与钢琴家经过长时间的合作完成的,所选的谱例也完全是作曲家经过深思熟虑事先创作好的作品,有人还把舒伯特等大师的艺术歌曲中的伴奏作为即兴伴奏的内容来传授。在和弦的选配上,更是令“即兴伴奏者”难以招架。如各种类型的重属变和弦、属变和弦、下属变和弦等等。这对于普通高师学生来说,是否能够即兴掌握,值得怀疑。这里,笔者不仅要问:如此“严谨”,如此“高深”的理论说教,还属于即兴伴奏的范畴吗?又有哪位即兴伴奏者能够做得到呢?这样的教材与和声的写作又有什么区别呢?有的编书者还独创了一些“非常新奇的”、令人费解的和弦标记法。此外,目前所见到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主要采用的是五线谱记谱法,而质量较高的简谱记谱法的教材却很难见到,可以说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表现。因为在我们国家,即兴伴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普遍使用简谱记谱法的原因,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所谓“即兴伴奏”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和存在价值。

四、反 思

不可否认,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学及课外实践的确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事实也证明,高师音乐专业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当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对即兴伴奏确实感到很吃力。但我们不能以此为依据过分强调即兴伴奏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实践已经证明,虽然我们如此强调即兴伴奏,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可见,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将钢琴课改为“钢琴与伴奏”,或将和声课改为“和声与键盘实践”就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什么小组课、集体课所能够完成的,更不是由几部非常“严谨”、非常“高深”的教材所决定的。那么问题到底在哪儿呢?依笔者之见,主要缺少的是工作环境和音乐实践的锻炼。完全合格的教师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此“就事论事”作起表面文章来,更不能急功近利,走向极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兴伴奏弹得好的人,并不是在校期间学出来的,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更不是通过学习一两部“正规的”教材而获得的,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实践的锻炼,可以说是在实践中“悟”出来的。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学生不仅没有获取到即兴伴奏的本领,也没有系统地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而且相应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学好,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首先,观念的改变和更新至关重要。作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者及相关教师,应该从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认真对待“钢琴即兴伴奏”问题。要把“钢琴即兴伴奏”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建设联系起来,与艺术性和技术性联系起来,与重视和加强学术性人才培养联系起来,避免实用主义倾向的影响和干扰。真正处理好“即兴伴奏”在整体教学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体制。

其二,注重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科学性。钢琴课应以传授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钢琴演奏姿势和方法。要在以传授演奏技能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即兴伴奏方面的内容;和声学课要在注重多声部音乐写作训练的同时,加强和声分析与弹奏的练习。因为和声写作是钢琴伴奏写作的基础,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而是过于急功近利了,故造成事倍功半。此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于一些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可提前安排有关即兴伴奏方面的内容。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键盘基础的学生,不应操之过急,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待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和方法之后再考虑即兴伴奏问题,操之过急有害无利。必要的情况下,可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举行讲座,或采取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对即兴伴奏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即兴伴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而这种综合素质又体现在对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只有具备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掌握了必要的和声理论知识,以及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才有助于即兴伴奏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此外,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的锻炼,才能最终获得即兴伴奏的本领。任何脱离实际、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行为和做法,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

上一篇:民族民间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突破瓶颈 加速改革 服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