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时间:2022-08-04 10:31:21

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北京市平谷区农广校试验示范基地是北京市首批特色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位于夏各庄“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区蔬菜基地”内。它既是实践田、科研田,更是推广蔬菜新品种、传播农业新技术的示范田、推广田,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基地建成后,平谷区农广校干部教师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发挥其集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作用。

一、 技术支撑是发挥基地试验示范作用的保障

1. 加强技术合作,引进智力资源和新品种。在市教委职成处领导的协调下,平谷区农广校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确立了合作关系。由市蔬菜研究中心提供优质种子,提供先进的技术,并派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理事、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作为基地的指导教师,同时聘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市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和北京市植物病理学会专家不定期地到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在市蔬菜研究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基地引进了许多蔬菜新品种,并根据实际将水果苤蓝、香港迟花、西兰芥等40多个品种作为蔬菜种植的试验品种;将小西瓜京秀、大果京阑等近50个品种作为蔬菜展示示范品种。

2. 加强基地建设,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地建设的关键。基地内建有一个育苗棚,棚内冬季有暖气增温,夏季有水帘降温,是平谷区仅有的一所较高标准的育苗棚,也是全国农广校系统屈指可数的示范棚。同时,基地还对普通的温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一是将部分温室冬季保温常用的草帘改为暖被,以提高保温效果;二是将大棚的后墙每隔3米打一个通风孔,并在各通风处安上防虫网;三是将塑料薄膜由两块变为三块;四是对种植不耐高温蔬菜的温室安装遮阳网。此外新建一个90立方米的沤肥池,将基地废弃的秧苗贮存在内,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又为基地提供了有机肥料。为便于农民掌握蔬菜选种、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搭建了科技长廊,设立科普展板19块,并在基地周围修建了1000米竹艺和400米的钢架观光长廊,用以提高基地观赏性和安全性。

二、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发挥基地试验示范作用的关键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多年来,由于条件限制,平谷区农广校的蔬菜教师一直在黑板上“种菜”,缺乏实践经验。在市蔬菜研究中心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教师们从购种、育苗、施肥、浇水、农药的使用、采摘以及温室的技术改造等整个蔬菜生产环节都亲自动手实践,和菜农一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快速掌握了蔬菜种植新技术。基地又组织专业教师先后到山东寿光、河北秦皇岛和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等地开阔眼界,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们还多次通过互联网就蔬菜病叶特征、形成原因、防治方法和栽培技术等与专家们进行异地交流,互相探讨研究。基地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开始由“专业型”向“专家型”转变。

三、 服务农民是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根本目的

1. 展示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做给农民“看”。为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平谷区农广校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区农委、区蔬菜服务中心联合召开现场会推广蔬菜新品种,传播农业新技术。2007年5月30日,与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区蔬菜中心联合召开“百村千户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现场会,全区蔬菜种植大户和各乡镇技术骨干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实地参观考察了基地的各种蔬菜新品种,并当场向专家咨询了有关品种引进、种植方法及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现场会的召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很多农民会后向专家们索要种子和联系电话,许多村又组织菜农到基地参观,纷纷邀请专业教师去授课,参观采摘人员络绎不绝。

2. 因需培训、田间指导——带领农民“干”。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平谷区蔬菜品种相对老化,技术相对落后,农民迫切需要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农广校依托基地先后在夏各庄、东高村和平谷镇等多个乡镇举办培训班。

山东庄镇鱼子山村菜农多数缺乏种植经验,为解决实际困难,平谷区农广校选派高级讲师在该村举办蔬菜专业绿色证书培训班。为提高培训效果,老师半天集中上课,半天田间指导,从整地、做畦到秧苗定植以及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深入一线为农民做示范,并帮助他们引进蔬菜新品种,深受农民的欢迎。

3. 发挥技术、设备优势——帮助农民“赚”。南独乐河镇新农村蔬菜大棚园区承包户以种植杭椒为主。由于缺乏育苗设备和技术,冬季定植的杭椒苗都需购买,市场价格每株0.9元,所需费用较高。在得知基地有育苗条件后,他们主动找到学校,寻求帮助。32户菜农于2007年10月底以每株0.25元的价格与基地签订了63100株育苗合同,其中26户育杭椒苗50500株。幼苗定植后,平谷区农广校高级讲师受邀到该村进行蔬菜知识培训,定期对菜农进行技术指导,老师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得到了菜农们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10月份杭椒收获结束期,产量达18万斤,仅此一项就为26户菜农创造收益30万元。

4. 开展中专班实践教学——指导学员“练”。平谷区农广校蔬菜中专班有562名学员。教师在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还多次组织学员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有效解决了蔬菜生产中的设计与施工、环境控制以及管理新技术等制约蔬菜发展的瓶颈问题。基地的建立为蔬菜中专班学员搭建了实践、实习的舞台,基本实现了市教委在“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加快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索产教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蔬菜中专班学员罗相友带领大兴庄村菜农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他主动与北京顺义高尔夫俱乐部、中央党校等单位合作,利用所学知识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从基地引进种苗,种植了京丹系列、根芹等特菜品种,发展订单农业,为菜农解决产供销难题。协会由成立之初的5户,现已带动该村近40户发展有机蔬菜生产,年销售量60万斤,创产值310万元,带领村民逐步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5.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解决菜农“难”。“改变工作态度,加大服务力度,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是平谷区农广校对菜农的承诺。农广校的教师以服务为宗旨,直接入户,了解和解决菜农们遇到的实际问题,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会诊”,当即解决。夏各庄镇魏太务村农民崔书云承包大棚,既没有理论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黄瓜刚刚结果,一夜之间叶子变黄,黄瓜发蔫。听人说可能是一种病毒病,可她连续打几遍药也不见效果,急得团团转。这时她想到了农广校基地的专业老师,立即找到农广校。经仔细观察判断后确定为非植物病害,崔书云回想起,几天前她打除草剂时未刷杯子,老师仔细分析后,告诉她是药筒中残留的除草剂在作怪,并讲明了原因、治病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教师指导她采取叶面喷肥、灌水等补救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几天后大量的黄瓜上市,正好赶上五一黄金周,黄瓜卖了个好价钱,她的温室收入超过了3万元。

北京市农广校平谷区分校 赵来友

上一篇:天使的世界 下一篇:夏南牛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