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舌诊

时间:2022-08-04 10:14:18

中医诊疗技术――舌诊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舌诊主要有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舌质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根据临床观察,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因此,还需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辨别。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舌象的临床诊断有了新的拓宽和发展。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黏膜,尤其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

一、正常舌象

1. 淡红色舌质。由于黏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带有角化的黏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2.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二、舌象的变化

1.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机体生理失调、组织与细胞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2. 舌苔的变化与丝状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病人可见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可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可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泽现象。这是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黏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三、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2. 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上一篇:治验三则 第10期 下一篇:户外阳光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