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

时间:2022-08-04 08:04:07

我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财政贴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它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教育消费的推动力度并对普通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但自其实施以来,一直存在着风险大、收益低以及不良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这就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为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有必要认真分析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存在的原因,找出规范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该项工作的良性发展,更好的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个人信用

当“房贷”、“车贷”、“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时髦的名词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时,消费信贷这一银行业务也逐渐被很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所谓消费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而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消费信贷的一个门类,是指由银行向借款学生发放的,由国家财政贴息,用于借款学生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助学贷款。因为该种贷款不同于其他消费信贷,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特点出发,分析造成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存在的因素,提出了解决违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历史变迁

1999年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由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城市进行试点。商业银行为防范该项贷款风险,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要求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必须按《贷款通则》规定的要求提供担保。但由于在校大学生在校内寻找担保人比较困难,出现了助学贷款“难”的现象。为此,2000年3月,国家对有关政策做了部分调整:规定18岁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助学贷款,要求学校提供介绍人和见证人。虽然介绍人和见证人不承担担保责任,但规定如发生学生贷款逾期不还,则要在报刊公布介绍人和见证人的姓名。因此介绍人和见证人的确定又成了另一难题。2002年8月,国务院对助学贷款又做了较大的调整。并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该办法出台后,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无担保信用贷款,仍缺乏信用保障,且银行获利小风险大,因而其放贷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6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改革了财政贴息方式;延长了还贷年限;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国家、高校、学生、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健全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改革了贷款审批和发放办法,明确了高校和银行的管理职责,完善了还款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对于减轻学生还贷压力,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起到重要作用。

从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历史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在此项业务中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也不断的根据市场状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但这些努力毕竟属于宏观管理方向的,其作用在于为商业银行积极主动的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本身所推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才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我认为,要想制定出一套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于该项业务的特点认识及风险预估。

2.“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特点及其风险存在的原因

2.1 “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特点

2.1.1 贷款发放群体的唯一性

国家助学贷款有别于其他的消费信贷,它仅仅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校学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

2.1.2 贷款发放环节的特殊性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贷款,是所有消费信贷中唯一不需要提供任何形式担保的一类贷款,而且该项贷款的借贷人并不具有一定的经济交易能力,其信用很难记录和考证。

2.1.3 贷款发放手续的复杂性

国家助学贷款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申请人数多,所需要的申报材料就达十多页甚至于更多,发放贷款的工作量非常之大。

2.1.4 贷款利息分摊的独特性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财政贴息的消费信贷,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

2.1.5 贷款回收工作的艰巨性

大学生消费群体毕业后流动性非常大,“跳槽”现象频繁,使得银行对学生进行贷后跟踪和管理工作难于顺利开展,且存在回收工作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2.2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存在原因

从国家助学贷款的诸多特点中不难发现:银行在整个贷款发放及回收过程中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及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还款违约率更是加重了商业银行“惜贷”的心理。自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虽然帮助众多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但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不强等原因,已经出现拖欠还贷现象。据信全国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我国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这是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主要原因。

2.2.1 约束机制不健全

社会对逾期不还贷的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没有相应的惩罚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按期还贷是每一个借款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体现其诚实守信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标志,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中各方面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理应自觉还贷,可是社会缺乏约束机制,不归还贷款所产生的成本很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产生非理性想法:不还贷的毕业生占了便宜,自觉还贷的反倒觉得自己吃了亏。此外,我国法律在此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措施,自然助长了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守信用的不良风气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偏高现象。

2.2.2 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援助机制不完善

社会对部分经济能力差,还不起贷款的借款人没有相应的保障和援助手段。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日渐困难,不再像计划分配那样就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是一部分毕业生确实缺乏还贷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工作无着落,没有固定的收入,不是不想还贷,而是没有能力还贷。而国家和社会又缺乏必要的保障制度和援助制度,比如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失业在家的毕业生实行暂缓还贷;对就业不理想、实际收入不足以还贷的给予减免等。此外,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变故的情况下,允许有一个缓冲期。这些富有人性化的保障与援助机制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感激社会,从而在行为上报答社会。

2.2.3 信息不对称

贷款管理部门对学生贷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偿还能力、信用表现等有关贷款学生的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由此对借贷人的还贷能力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价,只是凭道义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入学——为给他们提供助学贷款支持。对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工资收入水平、职业变动、区域流动等有关毕业后的实际信息更难以及时掌握和跟踪,还贷追缴成本很大。

2.2.4 还贷追缴执行工作难以操作

银行在贷款学生毕业后缺乏反馈渠道,国家助学贷款在具体操作中缺少专业机构提供的风险管理技术服务,如有效的风险分散和转嫁措施等。加之各执行机构的具体操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各部门配合不紧密,造成在工作衔接上存在漏洞等。

正确的认识风险存在的因素是强化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建立好一套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把带有政策性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好,还可以从单一的贷款业务中摸索出多元化的经营思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必须从严格贷款发放条件和规范贷款审查程序入手,配合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紧抓“贷前、贷中、贷后”三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具体的措施如下:

3.1 进一步严格贷款发放条件,规范贷款审查程序

针对贷款发放条件,我在对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现行的贷款发放条件进行比对后发现:上述三家银行都提到了需要学生所在院校审查或举荐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个条件在运作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漏洞,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其所在院校对其过往的表现并不十分了解,只能是通过相关的档案记载,真正的调查举荐重点其实应该放在其就读过的高中学校,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应将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街道出具的相关工作表现说明作为发放条件之一。另外,在贷款审查过程中,一定要对提供证明的单位进行发函或是电话调查,以确定其真实有效性。

3.2 逐步推广在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目前大部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及发放的工作还是以学生所在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中办理,其所在学校与贷款发放行都有相关的《银校合作协议》,所以贷款的发放是以学校为属地来发放的,其实银行可以尝试由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银行发放生源地贷款,在手续上只需要将困难学生的信息从就读地银行转到改行在生源地的服务机构即可,这一工作对于目前相对发达的联网系统是很容易实现的。进过此项改革,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及时就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入学困难,方便困难学生申请贷款,由于各高校生源的相对分散,也避免了就学地银行基层人手不足的矛盾;而更关键的是,由于家庭居住地的相对固定,学生家长迁徙率低的特点,也更容易掌握借款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子女的毕业去向。据悉:我国已有少数城市采用了这种方法,我认为还应该加大推广的力度,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对当地的金融业亦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3.3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性管理,改进工作机制,提高还贷率

一是改进还款方式。银行可以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对其还款能力的预期,从而制定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比如:设立标准还款、延期还款、按收入比例还款等;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提前还贷,如以时间为单位,实行梯级优惠利率等;三是加快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的采集与共享,积极开发助学贷款全国联网管理软件,这一措施可以适用于尚未实行生源地属地贷款的银行。一方面可以克服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带来的收息收贷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银行异地追讨欠款的高成本;四是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规范贷后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将国家助学贷款的追讨工作社会化、私有化。可以与社会上某些合法的贷款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将国家助学贷款的追讨工作完全交给他们,同时制定出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这对解决贷后信息的反馈及较高违约率的问题都是一条途径;五是尝试从学生所在单位入手,如果学生毕业后所在的单位通过该行发放工资,银行可以利用这一条件,与学生及其所在单位协商一致,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扣款,在学生拒不还款,且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执行。

3.4 有效利用国家助学贷款这一金融品种,增进银校双方的合作,扩大业务范畴,增强综合收益

高校与经办银行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也可以把经办行作为基本户,为经办行增加存款业务,还可把风险小,收益较大的中间业务提供给经办行。与此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丰富的金融产品,包括存款、零售贷款、个人理财、银行卡、项目授信、网上银行等为高校及其教职工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并注意将目前的在校生培养成为个人业务潜在的优质客户。

4.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以信用为担保的助学贷款,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问题,因此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信用制度是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障,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和对策:

4.1 不断加强个人信用制度的外部文化环境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信用文化精华,推行“人若无信,不知其可”的美德意识。通过广泛的和形式多样的信用宣传,让社会公众真正认识到讲信誉、守信用、重信义的重要性。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把个人信用既看成是一种道德品质,又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凡是申请贷款的学生,都必须承诺在离开学校后及时向贷款人提供有效的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且承诺当有贷款逾期不还超过一定时限且未及时说明情况之行为发生时,可由贷款人在相关的媒体上公布其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予以查询,从而在他们心目中切实把个人信用当作其形象工程而高度重视。

4.2 加快完善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法律建设

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制裁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虽然我国以就此问题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以及《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但缺乏一部系统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来指导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使得对个人信用缺失行为的责任界定难以实现有法可依。

4.3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分为毕业前和毕业后两个阶段。毕业前个人信用档案可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学生自然背景信息(如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学籍管理信息(如院系、专业、学术成就、奖惩情况等)、学生日常收入与支出现金流信息(如奖学金、打工收入、学生津贴、每月支出等)、助学贷款信息(如贷款原因、用途、金额、期限及介绍人等)。毕业后个人信用档案也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毕业后贷款学生个人自然信息(如户籍、有效联系方式等)、学生贷款情况(如还款方式、还款的信用记录、银行的追债记录等)、就业情况(如单位名称、行业背景、个人月收入等)、个人在银行的基本账户和财产信息(如工资账户、养老金账户、住房权利等)。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经验,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依据“5C”原则:即品行、资本、抵押、担保和条件,对大学生个人信用进行评级,最终形成学生在校和毕业后个人信用报告。同时,要配套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奖惩机制和追债系统。

4.4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大学生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必须要有高效的电子信息传递网络作为硬件支持。虽然新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加强了对借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接受经办银行对借款学生有关信息的查询,并将经办银行提供的违约借款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单一的信息渠道依然会给人以可趁之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大学生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实现公安部门的学生户籍信息网、教育部门的学籍管理网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网等相关网络的联网,最终形成一个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资料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

总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该项制度的实施主体之一,必须明确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认真分析其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积极寻找风险规避及控制的途径,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惜贷”,与此同时,要彻底杜绝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贷款制度的建立和贷款计划的实施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并加强相关部门工作的协调、信息沟通和操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才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才能将国家“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更好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网http://.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

[3]魏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1).

[4]刘忠燕,张少杰.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作者简介:范瑞华(1963—),女,云南德宏人,云南省潞西市人民银行会计师。

上一篇:会计文化建设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下一篇:“旧瓶装新酒”词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