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考历史备考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8-04 08:01:43

提高高考历史备考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所谓高考历史备考针对性,是指有效落实《 考试说明 》中的历史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做法与高考要求相差较大,一是学生记忆中的知识孤立、零碎,缺乏系统的知识整合;二是对历史概念(包括时空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和片面的地方;三是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追问和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的意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考历史备考的针对性呢?下面就以《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营建良好的课堂情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营建良好的课堂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历史。

例如,用现实热点问题来营建良好的课堂情境,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2012年新春伊始,中国外交活动热闹非凡,我就将一些图片和视频在课堂进行展示:{1} 2月13~17日国家副主席访美。{2} 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3} 2月12~13日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应邀访问伊朗。{4} 2月17~18日中国政府特使翟隽访问叙利亚。我让学生据此回答问题:{1} 分别说出每项外交活动的主题。{2} 回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说说中美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3} 当今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什么?频繁的外交活动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国际地位?{4} 中国上述外交活动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谈谈你对外交的认识。

通过问题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关注国际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在阅读、记忆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可以提高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例如岳麓版历史教材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这一内容用了四个条目来解读,文字多,容量大,给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造成不小的障碍。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10分钟快速阅读教材,然后让他们依据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简表(表1)自主填写相关内容。

表1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简表

学生填完表1后,再让他们相互点评,在点评中吸收、完善自己的答案,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自主阅读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归纳能力,同时还自主完成了本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当然,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他们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在对相关内容的把握中有时还存在不足,这时教师就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学会对知识进行提炼与归纳,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正确理解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最本质的认识,它包括对各种历史问题发生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它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因此,历史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历史课堂的核心任务就是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特别是在高三的课堂复习中把握这点尤为重要。近年来的广东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核呈明显增加趋势。例如《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这个专题涉及的概念就很多,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全球史观统领概念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史与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发展、终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与瓦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相关,因此解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的相关概念必须置于国内外大环境的背景下,才能让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如“一边倒”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孤立、包围的背景下,为冲破重围加快复兴而采取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策略。再如“全方位外交”是中国在自身与西方国家关系普遍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需要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经济的背景下而采取的发展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政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外交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利益。

2.突破核心概念,总览专题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的核心概念,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总览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的所有内容,并实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成为总览全局的关键。首先本专题涉及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即“方针”与“政策”。方针,是指引领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由此可见,方针决定政策,政策可以因时而变。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所谓“和平外交”是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与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也就是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都是在这一方针指引下,依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改革开放时期的“全方位外交”和不结盟政策等。这些政策推动不同时期的外交活动。这样,一条清晰的现代中国的外交脉络就逐渐呈现出来了:外交方针——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重大外交活动——外交成就。核心概念是专题和单元知识的纲,要做到纲举目张,需要教师具有高屋建瓴的慧眼,才能让学生从纷乱的知识丛林中突围出来,总览全局,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3.史料辅助,找出概念区别

现在很多高三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备考中往往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识记上,忽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这样不但不能加深对概念的记忆,而且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还会出现概念混乱与运用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仅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和准确的讲解,而且还需要历史材料的佐证,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一起行动。例如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一边倒”“不结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练习来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材料四: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1)上述材料表明,中国政府始终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试举例说明。

(2)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中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由此可见,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本练习材料的选择与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一边倒”“不结盟”政策存在混淆理解而设计的,并试图通过具体的外交活动和不同的背景陈述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这个练习可以看出,历史材料对概念的理解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4.概括分析,强化概念理解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概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学生在备考中一般仅停留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把握和记忆上,而忽视历史发展阶段与外交的关联,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概括分析性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下面这道练习。

外交部网站显示: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为6个,到2011年7月31日,已增至172个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外交成就斐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贯穿新中国60多年外交历程的外交思想是什么?

(2)新中国60多年外交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外交新姿态、70年代外交新突破、80年代后新发展三个重要时期,请分别说出这三个时期外交“新”的表现及其原因。

(3)概括新中国60多年来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你认为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道练习中,问题(1)强化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记忆和理解;问题(2)以“新”强化对外交成就与外交理念的理解,是知识记忆的深化,也有激发好奇心和构建体系的作用,通过原因的分析,加深对不同时期外交成就和重要概念的理解;问题(3)通过特点和因素的分析,锤炼学生探索历史规律、揭示本质的历史思维,实现对历史概念理解的深化。

四、巧用联系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巧用联系法,特别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联系法,就是将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有机联系和整合,进而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的方法。联系法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尤为重要,一方面它能激活学生已有的孤立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它能引导学生整合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思维的发散中探寻到凝聚知识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复习“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这个知识点时,不但要厘清尼克松访华的前因后果,更要引导学生纵向回顾近代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20世纪50~6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革开放时期的中美关系等。通过联系法,可以从纵向让学生认识到中美两国的交往历程波澜曲折,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此外,还可以从横向回顾美国的强盛之路,20世纪40~60年代美国称霸全球的史实,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日本崛起的史实,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史实。这样,不但有效地重温了世界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知识,而且通过将中美双边关系置于世界经济政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总结出世界环境的变化与国力的消长是国与国关系调整变化的依据的规律性认识。

五、培养学生“以史鉴今”的学科素养

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既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高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中丰富的历史素材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如果注重历史事件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以史鉴今”的学科素养很有好处。

例如中美关系不仅是《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对现实的思考是复习备考的重要一环。可以让学生通过下面的练习了解中美关系经历的曲折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合国。依照联合国,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材料二:1970年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20世纪70年代“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实际步骤。

练习通过材料分析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华态度折射出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鉴古知今”,总结过去的历史,联系当今中美关系合作摩擦的复杂现实,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感悟力也能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只要坚守历史学科的本质,坚持科学的备考方法,掌握高考的方向,扎扎实实抓基础,“步步为营”促能力,不但可以赢得高考,而且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莞中学,广东 东莞,523005)

上一篇: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探究 下一篇:小学武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