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共读的岁月

时间:2022-08-04 07:38:23

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杨绛和钱钟书可以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郊区公园、教堂、闹市一处处走,也光顾店铺。牛津的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碰到他们,就把来自远方的家信交给他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他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戴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定有人家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

回到老金家寓所,他们夫妇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开学期间,他们稍多些社交活动。同学间最普通的来往是请吃午后茶:先把茶壶温过,每人满满一茶匙茶叶,也给茶壶一满匙――四人喝茶用五匙茶叶,三人用四匙。这样,每晨一大杯牛奶红茶成了钱钟书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出产的“立普顿”红茶了,杨绛只好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和在一起作为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看到这种茶叶,总令她想起在英国最快乐的日子。

在牛津上学期间,他们家的常客是向达。他在伦敦抄敦煌卷子,又来牛津为牛津大学图书馆编中文书目。钱钟书爱玩文字游戏,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他们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钱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他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他刻薄了。

他们借住的老金家的伙食开始还可以,渐渐地愈来愈糟。于是杨绛想租一套备有家具的房间,伙食自理。

有一次他们散步“探险”时,杨绛发现高级住宅区有一个招租广告,再去看又不见了。她不死心,一人独自闯去,先准备好一套道歉的话,就大着胆子去敲门。开门的是女房主达蕾女士――一位爱尔兰老姑娘。她不说有没有房子出租,只把她打量了一番,又问了些话,然后就带她上楼去看房子。

房子在二楼。一间卧房,一间起居室,取暖用电炉。两间屋子前面有一个大阳台,下临大片草坪和花园。厨房很小,用电灶。浴室里有一套古老的盘旋水管,点燃一个小小的火,管内的水几经盘旋就变成热水流入一个小小的澡盆。这套房子,在杨绛看来是挖空心思从大房子里分隔出来的。

那里地段好,离学校和图书馆都近,过街就是大学公园,钱钟书看了房子也喜出望外,他们大约新年前后搬入新居。先在食品杂货商店定好每日的鲜奶和面包。牛奶每晨放在门外,面包刚出炉就由一个男孩送到家里,正是午餐时。鸡蛋、茶叶、黄油以及香肠、火腿等熟食,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店里应有尽有。他们只需到店里去挑选,有个男孩专司送货上门:货物装在木匣里,送到门口,等下一次送货时再取回空木匣。他们也不用当场付款,每两星期结一次账。

搬家大概是在午后,两人学会了使用电灶和电壶。一大壶水一会儿就烧开。他们借用达蕾租给他们的日用家具,包括厨房用的锅和刀、叉、杯、盘等,对付着吃了晚饭。收拾衣物,整理书籍,直到夜深。钱钟书劳累得倒头就睡着了,杨绛则累得睡都睡不着。

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杨绛因入睡晚,早上还没有醒。“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她的床前,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

有自己的厨房了,钱钟书就想吃红烧肉。俞家姊妹教杨绛把肉煮开,水倒掉,再加生姜、酱油等作料。买了肉,用大剪子剪成一方一方,两人站在电灶旁,使劲儿煮,汤煮干了就加水,横竖烧不烂。事后杨绛忽然想起她妈妈做橙皮果酱是用“文火”熬的。在下一次做时,杨绛买了一瓶雪利酒权当黄酒,用文火炖肉,汤也不再倒掉,只撇去沫子。这次红烧肉居然做得不错,钱钟书吃得挺快活的。

杨绛以为,自己“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从此一法通万法通,鸡肉、猪肉、羊肉,用‘文火’炖,不用红烧,白煮的一样好吃。”她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人站在电灶旁边涮着吃,然后把蔬菜放在汤里煮来吃。杨绛又想起曾看见过厨房里怎样炒菜,也学着炒,蔬菜炒的比煮的好吃。

就这样,他们玩着学做饭,真的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摘自《国际航空报》

上一篇:天无眼,人有道 下一篇:爆笑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