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散文教学的“三美”意境

时间:2022-08-04 07:07:16

把握散文教学的“三美”意境

[摘 要]不同的文体,自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对于散文来说,关键是要紧扣语言、结构、意境进行突破。具体策略有:抓住语言美,夯实语用训练;凸显结构美,提升表达水平;突破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关键词]散文教学;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69-0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强调学生个性阅读的同时,怎样提升阅读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趋同呢?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文体确定相应的重点。对于散文来说,关键在于把握好结构、语言、意境。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望月》一课为例,浅析通过抓住“三美”来突破教学重点。

一、抓住语言美,夯实语用训练

散文的语言比较凝练,对其进行品味鉴赏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进行多元对话,通过对话来走近语言、品析语言、感悟语言,继而实现迁移,夯实语用训练。《望月》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具有一种诗的味道与意境。

比如“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小外甥在比喻月亮,还有“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具有非凡的想象能力。这里仅仅列举了几句,就透露出了一种调皮和精灵古怪。作者不仅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生,而且在字里行g还透露出作者对小外甥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此进行重点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强化语言感悟与品析,这样可以推促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小外甥进行深度对话,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有效训练。比如,可以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月亮还像什么”,还有什么“诗的语言”。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被激活,表达也会精彩纷呈。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有效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

二、凸显结构美,提升表达水平

对于散文来说,其结构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表面上看,作者海阔天空,洋洋洒洒,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实质上所有的语言,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服务的。因而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素材表面的凌乱现象,紧扣主题,紧扣中心,即“文眼”,进行结构分析,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望月》这篇散文,其“文眼”就是“幻想”。当然,这“幻想”不是空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而是围绕月亮进行描绘的。因而教师在分析中,需要扣住“幻想”这一“文眼”,按照顺序分析江中之月、诗中之月与想象之月。诚然,月亮不仅是这篇散文的意象,更是其主要内容。比如开头提到“夜深人静”,结尾提到“凝视着月亮……”前后照应,让整篇文章浑然天成。同时,一个省略号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比如小草、雪,等等,甚至可以按照“幻想”主题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而且还能推促学生进行表达迁移,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突破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散文如同水墨画一样,追求的是意境。分析散文,如果只停留在语言结构上,那么对于散文的把握还是肤浅的。只有深入散文之“意”,切实做到与作者进行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情感的共鸣。散文的“意”更多的是指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这种情感一般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景物、一定的事物来表达的。作者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而与作者产生一种类似的心灵感应。

对于《望月》这篇散文来说,其“意”应该是对小外甥的喜爱,对月亮的赞美;“境”则是指文中的人和相应的景。通过语言描述,将人和景融为一体,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感受。比如,作者与爱幻想、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一起背诗、赏月,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这里分析意境,发现其中的美,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教学难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其审美意识。研读这篇散文,其价值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片段描写中的特定感受,即作者对小外甥的喜爱、对自然景色的一种由衷赞叹。分析此文,需要挖掘其原生价值,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取舍。这样才能让散文教学更加高效。

总而言之,针对散文教学,需要把握重点,有机地进行选择,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语言美、结构美与意境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散文,理解散文的特征。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让“教”与“学”不再“唱双簧” 下一篇:“学习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习单”的设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