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效对话 共筑智慧课堂

时间:2022-08-04 06:55:51

实现有效对话 共筑智慧课堂

摘 要:对话,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尤其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多重对话关系,努力搭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提供生生之间对话的载体,从而创造互动的、生成的、富有感彩和理解深度的高质量的对话课堂。

关键词:对话 有效 生本 师生 生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各种“对话综合症”却是屡见不鲜。动辄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使语文课上不时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闲侃,或是口无遮拦、油头滑脑的“耍贫嘴”,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挤掉了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挤掉了难得的思考机会,也磨灭了“对话”的本意。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课堂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这里发生的教学行为应当是十分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对话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融合、激活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对话双方相互“敞开”、“接纳”和“分享”,建立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建构关系。

一、生本对话,潜心涵咏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打开任何一篇课文,就仿佛带领学生走进一座“精神家园”。无论是百年之遥,万仞之远的文学家、军事家,还是现当代的革命家、诗人,都是一次次心灵的交流、精神的碰撞。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1.直面文本,字字句句读出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显然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碰撞最直接,也是最好的平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把看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本次的语文课改中给予了朗读以高度的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不时地能看到学生书声琅琅的场面。殊不知,读书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文本的字里行间孕育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涵盖作者的逻辑思路,内容丰富。但从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看,获取这么丰富的信息资源需要一个过程,因而读要循序渐进地读,有要求地读,有层次地读。感悟文本要思考读,内化文本后展示读,赏析文本需要探究读,超越文本可以无声读。教师在对学生朗读环节的安排上,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导悟,不能单纯地从朗读的技巧上引领学生的朗读指导,而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来,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心情来,读出自己对人物想说的话语来。从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

2.体验文本,点点滴滴悟出来

文本是有思想,有灵感的,因此文本的内涵也是潜在的,要靠我们挖掘、开拓,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内在的情感,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言:“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我们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中体验、感悟文本,实则也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体验文本的同时,随文章的语言文字去历经人物的遭遇,感受人物的情感,与文本同悲欢,共命运,进行心灵的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凄美的放手》所选内容触及生、死、爱这人生三大永恒的主题。这样的题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以说明白的问题。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带着学生边读边体验文本,读到哪里点到哪里,点到哪里讲到哪里。只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到文本中,推敲文字,渗透“爱”的真谛。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自主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最后运用两个简单的句式:莫丽亚丝是为了______________。董方保的妻子是为了______________。。说出对文章人物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3.超越文本,丝丝缕缕问出来

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一堂课上师生双方持续交流的情感点,不仅仅是老师依靠自身情感不断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也不是学生一味地钻在书本中反复咀嚼文字,我们需要学生潜入文本中感悟朗读,也需要学生依靠文本但又跳出文本质疑延伸。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张弛有度的教学设计,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课前一无所有,课后点点滴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文本,并不断地帮助学生寻找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空白”,又填补“空白”,实现教学双边的持续性及学生与文本的多角度、有创造的对话。

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注重简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思维训练密度。整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质疑,一次次叩击文本,从文本中提炼问题,又回归文本寻求解疑,提炼观点。在这堂课中,教师还利用文本空白,让学生写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当时花园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后学生的故事表演,为故事配的画外音,不仅创造性地填补课文空白,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文本,体验文本后,对文本体会的自我超越,而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与作者的精神对话。

“言有尽而意未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热热闹闹地游走于文本之外,而应让我们的学生植根于文本世界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

二、师生对话,平等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的实质是对话,有效的师生对话能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有效处理课堂学习中学生悟练平衡、说写平衡,使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教学内容轻重有变,帮助学生向更高、更远的思维高度飞跃。

1.话题引领,实现言语建构

话题是师生对话的核心,探究性强、覆盖面大的话题易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使知识在对话中积淀,文本在对话中拓展,语言在对话中建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正是一堂在师生对话中互动、生成的高质量的对话课。王老师通过“作者身在哪里”、“作者心在哪里”预设的问题引领学生体验文本,直达作者的内心深处,一次次的叩击文本,触碰心灵。而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对话的话题“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语言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心田,让对话成为学生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

在课堂尾声,王老师又通过文本拓展《菩萨蛮》,引出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师转变角色,化身为纳兰性德,与学生展开精神的诉求,让学生在超越文本中获得言语的滋养和积淀。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看得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一次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倾听着纳兰性德“身在征途”而“心系故园”的无奈,感受着他“身”、“心”分离的相思之苦,同时也沐浴在充满激情和言语智慧的语文课堂之中。

2.巧导善拨,催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要巧妙地设计教学思路,认真预设教学环节,精心准备过渡用语,帮助学生盲点拓知、误点拨正、亮点深化。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和谐的对话中,教师的语言与自己的分析理解相结合,让文本学习更深入,品析词句更深刻,理解内涵更丰富,使得语文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轻拂学生心田,迸发师生交流智慧的火花,催生高效的师生课堂对话。

如孙双金老师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凭借一首乐曲,一纸文本,带着学生四听乐曲,在每一次听的过程中,通过及时地引导和点拨,实现与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对话,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促使学生知识自主构建,建构学生深层精神和价值观,达成每个环节的预期目标。一听,听出作者凄凉、悲苦、坎坷的命运;二听,听出少年阿炳对苦难命运抗争、呐喊的心声;三听,听出成年阿炳感慨命运的多难;四听,听出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对阿炳的无限崇敬。其中的四听中的一个“跪”字更是点睛之笔,教师适时地点拨“他跪下来,跪阿炳的什么”、更是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精彩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这是跪阿炳对音乐的无比热爱”、“跪他对坎坷命运的不屈”、“跪他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三、生生对话,实现超越

所谓“生生对话”,指的是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课堂是一个群体的学习空间,我们不仅要求每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勤于探究、敏于发现,还要求他们在群体的学习中互相交流沟通、合作切磋。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因而,有效地提高生生间的互动对话,能为教学带来高效的价值。

生生对话,是个体超越的过程。在对话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听清楚同伴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回答中的偏差所在,及时引发自己的“头脑风暴”。只有听得清,才能记得牢,想得深,也才能从同伴中获取相似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参与对话的同学要积极自信,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在教师引导下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懂得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与他人沟通交流,通过不同视界的碰撞,引发深入的思考,获得新的启迪,实现视点的融合和精神的互通,让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对话氛围,折神的对话光芒。

“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有效的课堂对话昭示着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关系,凸显着生成、创造、发展的精神魅力。让我们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在有效的对话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淀、人文的浸润、智慧的构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

[4]李春昌.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6(3)

上一篇:三视图问题考点例析 下一篇:让数学思想在课堂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