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长期投资的烦恼

时间:2022-08-04 05:04:31

中投:长期投资的烦恼

国家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司)11月1日公告称,其下属公司中投国际通过全资子公司购买英国希思罗机场控股公司10%的权益。这是中司继投资英国泰晤士水务后,对英国基础设施的又一笔投资。

据透露,整个交易耗资不到8亿美元,中投将以财务投资人的身份参与投资,目前尚未确定是否要派出董事会股权董事。评论认为,中投再度出手英国基础设施领域,体现了对长期投资的关注。

不久前,中投提出了投资周期由此前的5年延长为10年。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中投选择长期投资者的定位,也属无奈之举,“因为凭中投这么大的盘子,要走短期路线也没办法。”

不过,对于这样“长期投资者”的说法,几家PE公司合伙人几乎不约而同地表示,尽管长期的业绩对于公司投资人的评价某种程度上更为公允,但公司每一年的收益同样很重要。

“打个比方,假如今年你的盈利水平只有5%甚至浮亏,那么要想达到五年或是十年年均20%~30%的收益率,那么后面几年的压力要大得多。”一位外资机构的合伙人说,更何况,未来你投资的这一领域发展环境好不好都是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中投每年还背负着5%的资金成本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中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曾提到“每天我必须赚3亿元才能够支付每年5%左右的资本金成本”,而时任中司副总经理汪建熙也曾表示,来自财政部特别国债的资金投资期限是10~15年。

“所以无论是否长期持有,只要是投资盈利都十分必要,而不是这几年亏损,后面几年再补回来。”该合伙人表示,即便是短期的投资,如果能够盈利的话,其实也可以列入考虑的范围,而不是盲目地充当“长期投资者”。

甩不掉的“黑石”

成立于2007年的中司,其使命是将中国的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风险相对较高的海外资产。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不到1.5万亿美元。

中投的管理层结构很复杂,有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三层,但最终决定权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成立当年,中司出师不利,它投资于摩根士丹利和美国私人股本公司黑石,结果这两只股票在金融危机期间大量缩水,造成巨额损失。这使中投在国内饱受批评。由于那次重挫,中投在2008年面对一系列的并购,都保持缄默。其后才开始商品、矿产收购。

截至2012年9月6日,著名的黑石公司在纽交所挂牌的股价依然徘徊在每股13美元上下,距离五年前中司每股29.605美元的投资价依然差了接近60%。而即便算上2008年中投以每股9~10美元增持的2.5%股权,如今浮亏也依然达到50%。

这也意味着,哪怕不要这笔投资的收益,仅仅将当初的成本收回,恐怕都还要等待更久的时间。

在中司今年7月公布的《2011年年度报告》中可见,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司境外投资组合的全年收益率浮亏4.3%,比起2009年和2010年的11.7%相差甚远。而这也是中投成立五年来,披露业绩最差的一年。

不过,在报告回顾公司过去五年的大事记中,2007年仅记录了公司成立和对摩根士丹利公司投资的56亿美元,成立前对黑石的这笔投资,报告只字未提。然而就算是对于摩根士丹利的投资,如今中投的损失也依然巨大。

楼继伟说:“鉴于中司长期投资者的性质,董事会于2011年初决定将投资周期延长至10年,把滚动年化回报作为评估投资绩效的重要指标,并对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程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或许这正是中投近日减持全球金融机构股份的原因——及时止损。日前,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显示,中司日前已经出售了其2009年持有的大部分贝莱德公司的股票,原因就是其股价比当初买入时上涨了不少。这次这位“长期投资者”选择了速战速决,从今年1月开始,便开始通过二级市场抛售贝莱德的股票,海外媒体称中投减持的累计投资回报接近30%。

而有消息称,中投还出售了其他一些公司的股份,5月起将启动新一轮减持海外金融机构股票计划。

中投VS国家外管局

“他们在开始时经历了不少成长的烦恼,但现在比较懂行了。”一名私人股本高管这样评价中司。

2009年,中投一改此前过于偏重北美与欧洲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主抓境外与境内新兴市场,主要投向资源、地产等更具抵抗通胀能力的非金融资产。

如今在海外投资业务中,中投也正在扮演越来越主动的角色。以前,中司的海外投资多数依赖于外部的资产管理机构,而非直接投资。现在,由于海外股份的不断增加,以及收益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中司正在通过与国外基金合作投资来增加直接投资的比例,而非通过第三方进行投资。

这一新投资策略将使中司获得更大的对海外资产的控制权,并且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但向主动投资者身份的转变却面临诸多挑战。更为直接的投资方式可能导致监管方面的难度增加。比如蒙古、澳大利亚或者加拿大公司的海外投资条款,可能会违背像中投这样政府基金的原则,那么就需要更加严格的检查。

但这或许是中投必须要面对的选择,因为在中司努力将自己塑造为可信赖的全球投资者之际,它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另一个始料未及的障碍——中国的另一家政府投资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它不仅与中司争夺投资,而且拥有更充沛的资金。

国家外汇管理局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保守地管理着中国迅速膨胀的外汇储备。保守管理意味着这些资金大部分投资于美国国债。但2008年开始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变成了更为激进的强大投资者,追逐中司受命寻求的那种海外投资回报。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投资决策,一定程度上与担心美元不断贬值有关,因为这会造成其持有的美国国债资产(在中国)的国内购买力下降。但此类投资将日益加大与中司正面冲突的可能性,而中司还面临披露其交易行为的压力。

相比之下,国家外汇管理局素有行事隐秘之名,人们不清楚其投资是通过一家香港分支机构,还是通过在北京新创立的另项投资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行事隐秘,使中司的日子更加难过。中司正试图提高透明度,以打消一些国家政府对基金的疑虑。

这两家机构出现争斗之际,许多国家的政府正在争论,允许相互竞争的国内投资机构存在是否合理,迪拜和新加坡即采用此种模式。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提振投资业绩,并实施更多的制衡。但另一种选项是只有一家机构,如科威特投资局,如今已成为基金中最佳行为的楷模。

面对现实,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银行董事长范一飞在10月31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目前境外投资监管环境复杂,投资保护主义时有反复”,他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金融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确实给我国境外投资活动造成较大挑战。面对这些情况,中司公开市场投资和长期资产投资约各占一半。

雨读根据《华夏时报》《金融时报》《卫报》《上海证券报》《南方都市报》综合编辑。

上一篇:印象派艺术家 下一篇:雨中的卡比托里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