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抹重彩西域风情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简析

时间:2022-08-04 04:37:36

王建民17年前以《第一二胡狂想曲》饮誉中国民乐坛,至今已留下十余部广为流传的新创力作。其“三狂”更是掀起了二胡曲创作的又一次高潮,在二胡曲的技术性、艺术性、群众性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

《第三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近年来的一部新作,它是应2003年的金钟奖组委会委约而作。作为第三届金钟奖二胡比赛青年组决赛指定曲目,该曲以优美的新疆韵味旋律、丰富的调式变化、富于律动而多变的节奏、色彩绚丽的和声烘托,迅速地成为又一首二胡力作而得到广大听众和演奏家的喜爱。

这首作品以新疆地区民间音乐为素材,杂糅各种乐曲的散板乐段以极富新疆音调的羽调开篇,经过伴奏声部的小二度对比音程的和声衬托,旋律在徵调式和宫调式间游走,结束在G宫调上。行板乐段的音乐委婉而不失弹性,附点音型极富新疆韵味又赋予音乐以蓬勃向上的动力感。旋律由短小的动机组成,经过中间与乐队的协奏,音乐变得激越而流畅,结束在D徵调上。慢起自由的连接段,旋律清新、活泼,延续前乐段富有昂扬情绪的节奏型,加上乐队“飞花点翠”般的衬托,引领二胡进入第一个华彩炫技段。华彩炫技段由三音列延展而来,调性依旧游弋不定,经过动机音型的密接和音阶性的快速奔走等手法,挖掘了二胡的表现性能,音乐结束在E徵调。快板乐段的音乐运用二胡的碎弓,营造出快速奔走的音流,二胡和乐队交相辉映,发展为结构庞大的段落,是这部作品中最为长大的段落。该乐段中调性转换丰富但过渡自然流畅,旋律线条多变,或欢快、或奔放、或抒情、或激越,狂想曲的特点被充分展现,音乐结束在第二个自由散板的华彩段。华彩段是围绕E音展开的,伴奏声部以“点描”手法予以应对,二胡在高把位E音的泛音上结束。华彩段之后的慢板乐段在酷似驼铃单调的伴奏声中以“回忆”的意境展开,让先前激烈的音响进入到一个相对宁静的氛围,听者得以暂作沉思。音乐好似一首情歌,吟唱着、诉说着,遥想远方的情人、亲人、友人,节奏音型仍选自第一部分附点动机的素材,经过乐队广板的情感加浓,音乐进入急板乐段。急板乐段的主题音乐仍然来自前面附点节奏的极富动力的素材,独奏乐器将主题音乐进行各种变奏,音乐渐趋火热,其中大量快速的分解和弦明显有西方协奏曲技法的影子,在快速的音符涌动中,全曲音乐嘎然而止于A宫调。

注重传统音乐韵味而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是王建民二胡作品给人的一贯印象,这成就了作品“雅俗共赏”的美学定位。这首二胡协奏曲延续王建民注重挖掘民间音乐传统的创作风格特点,注意了作品的旋律美感和歌唱性,杂糅了新疆等西域音乐的音调素材于一炉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提炼、延展,在展现传统技法的同时挖掘了二胡炫技性的演奏特点,给演奏家提供了充分施展技艺的空间。这些特点促成了这部作品兼具艺术性、技术性的撼人心魄的力量。除此之外,作品在群众性、时代性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充分运用中国音乐线性延展的技法特点,在谋篇布局上以二胡旋法的发展为纽带串联各段,音乐紧紧抓住二胡的音乐线条展开,以线带面、策动全篇;深入挖掘中国音乐作品长于意境展现的特点,在各乐段中,常以“写意”的手法展开,并能抓住人们审美情感的发展规律,依此安排音乐的浓淡缓急,使音乐一波三折、回味悠长;狂想曲结构自由多变、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在这首作品的结构发展上得到充分利用,不再囿于传统曲式框架的羁绊而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安排或缓或急;作品深入领会民间音乐精髓之所在,极大发展了民族音乐中的音程关系、调关系,注意了小二度和增减音程的合理运用,注意了同宫系统转调和调性游弋的民族音乐特点的应用。

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展现的不仅仅是新疆音乐的时代特点,而是整个西域色彩浓郁的风景画;挖掘的不仅仅是新疆地方音乐的精华,而是中国民族音乐精华的迷人韵味之所在,是一曲狂想新疆风韵,交响民族乐魂的颂歌。

上一篇:上海欧亚与德国深入合作等 下一篇:淑女演奏家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