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好课”的追问

时间:2022-08-04 03:22:39

心理活动课“好课”的追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积极性;主体性;体验性;情境性;和谐性

心理活动课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但由于普遍缺少一种较为规范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引导,不少教师不知道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结合多年的研究学习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要禁得住五个追问。

一、追问积极性,好课的前提

积极性就是心理活动课要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方式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学生个体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内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和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和“矫治策略”上。此外,大部分学生是健康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大谈特谈问题,一是让学生觉得事不关己,无须参与教学活动;二是让学生觉得教师“作践”自己,心里会自发地抵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发展空间远远比教师想象的要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发展。如果教师上课时把视角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就会觉得上课内容和自己有关、对自己有用,并感到受到老师尊重。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体验与感悟。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心理活动课才会是好课。

二、追问主体性,好课的灵魂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提升无法靠外部强制实现。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堂课就不会是好课。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学生。这句话虽和双主体课堂理念相悖,有待商榷。但也说明如果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心理活动课就不会有成效。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精选“真实性”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有所想、有话说、有事做。其次,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表达、去辩论、去表演、去分享。改变学生原有的一些错误的观念、消极的体验。心理本来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感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最后,要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现状有个准确、清晰、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激发学生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强烈愿望。可以说,没有自觉性也就没了主体性。

三、追问情境性,好课的保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心理活动课要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修正不合理的观念,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升华。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课堂活动就脱离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比较干瘪,没有生气。

心理活动课不能就理论谈理论,就问题说问题。它既不是心理学专业课,也不是心理咨询或治疗课。它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有思维的碰撞和深刻的感悟。为此,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比如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乐学;设计真实的交往情境,改变学生不良的交往观念,消除学生的人际交往偏见,提高学生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营造真实的情感情境,让学生正确面对情感纠纷,学会自我调适,掌握合理的宣泄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离开了情境性,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就没有保证。

四、追问体验性,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一个道德概念成为一个信念,必须经过情感体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更是如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验主要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感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心理活动课尤其需要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在学生个体心理品质优化的过程中,说教的作用甚微,体验成为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有学者认为体验连接了认知与行为,是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枢纽与核心。

积极的体验积累了积极的力量,并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学生有了积极体验后,才能将各种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信念,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来自于学生自身,因此更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心理活动课有着特殊的教育目标,它着眼于学生的满意感和幸福感。满意与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主观感受,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主体活动、情感体验、师生对话与经验分享。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慢慢培养,需要学生慢慢领悟。因此,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从容不迫,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慢慢咀嚼。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顿悟”。可见,学生是否有所体验与感悟是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的关键所在。

五、追问和谐性,好课的基础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对每个学生来说,其经验世界都是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学生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面对相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表现。心理活动课堂就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性,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不仅仅培养心理健康的人,还要培养个性鲜明的人。心理活动课堂要有多维活动,既要有生生交流,也要有师生对话;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思想自由碰撞。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澄清异议、提炼归纳、鼓励支持、折中等技巧促进学生进行经验分享。

心理活动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真诚、理解、接纳、鼓励的氛围下,学生会放下各种伪装,开始真诚地面对与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自我检查、自我领悟、自我开放中自我成长。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压力,心情愉悦,师生围绕目标和谐共存,这是好课不可或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慧颖.心理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4):56-59.

[2]任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设计与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7):69-73.

[3]麻彦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启迪[J].教育探索,2009(8):120-122.

[4]刘慧.漫谈心理活动课之教学策略[J].人民教育,2003(11):35-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集团,扬州,225212)

上一篇:生态红线如何“落地”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对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