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旗 作虎皮

时间:2022-08-04 12:04:38

[摘 要]2008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北京奥运会,随着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体育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参与,体育营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赛事成为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本文浅述了奥运广告在广告宣传中的特殊性、优势,以及可口可乐公司在奥运宣传广告中的运作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奥运会 宣传

体育广告:借助体育赛事企业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广告。①

体育广告具有受众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随着体育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参与,体育赛事成为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体育赛事在受众中有较高的收视率和注目程度,为商家带来无限的商机。随着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体育营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广告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重大体育事件能引起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广泛参与和关注,体育事件广告利用重大事件,在新鲜创意和诱人题材的配合下,可以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广告主可以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奥运是全人类的梦想”,人们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奥运赛事保持持续的关注,所以巧妙的利用奥运事件,有力的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一. 奥运广告在广告宣传中的优势

奥运广告:借助奥运赛事企业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广告。奥运广告宣传影响商品自身的价值对与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广告传递的有利形象可以暗示出产品的品质,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理想,进而增加产品的价值。我们很多消费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欲望,不一定仅是商品的功能性,有时这种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或者说是让别人看起来像怎样的人)则可以通过购买的产品来显示,这时商品就需要给自己一些附加价值。广告则把产品与人们希望拥有的形象联系了起来,给商品塑造一种形象的概念,给人们提供满足心理需求与达到这些愿望的机会。就像购买宝马时同时也拥有了一种挚爱权利、目标追求自我、对生活充溢激情的理念,而这些是广告中的那辆宝马告诉消费者的。

所以将奥运精神赋予产品,对于体育爱好者、关注奥运的人们而言,就等于抓住了他们对奥运的喜爱,抓住了他们想成为奥运达人的心理,告诉了他们我的商品可以让你们看起来更“奥运”,刺激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在有充分的奥运意识的前提下,巧妙的利用奥运主题与奥运细小事件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在有较高知名度的情况下,充分的提高了品牌的美誉度,传达文化内涵。

二. 可口可乐公司奥运宣传广告的运作模式

1、将定位与品牌精神与奥运精神相融合

在奥运正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同时,商家要先给自己的产品一个明确的定位,将自己的定位与奥运精神相融合,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消费者在产生相关需求时,就会自动的、首先的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个公司及产品,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奥运会的体育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要让产品的品牌精神也和奥运会的体育精神融合,品牌是市场竞争中的标志,让商品在奥运中有其相关的地方,在借助奥运会做广告的时候才能让观众看了觉得并不突兀,不给受众一种强加的感觉。

可口可乐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让消费者分享奥运”, 让普通的消费者也感觉到与奥运零距离的贴近,也让可口可乐公司与奥运零距离的贴近。可口可乐公司长期赞助奥运会,提出了“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 的品牌精神与奥运会的体育精神相融合,让可口可乐的品牌特点得以清晰的展现。

2.、在产品形象上配合奥运

商品在外包装上的变化,给消费者的冲击是最直观的。产品包装在有一个整体趋势的情况下做一些不同的变化,即可以保持长期的风格,又可以给消费者新鲜感。想想商店里展架上摆满的带着奥运色彩的商品,给消费者视觉上的冲击,消费者看到商品就可以想到奥运会,可以将奥运、产品、广告中的形象再次联系起来,当再遇到和奥运会有关的事情时也会想到这个商品。可口可乐公司是奥运的赞助商,一向都是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到奥运时间中。

可口可乐公司在商品外包装上为了配合奥运会所采取的方法是:配合奥运会不同阶段的活动生产不同的可乐罐。首先是印有不同代言人的可乐罐,它们可以给消费者多样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一些人的收集兴趣。可口可乐在不同的时期会选用很多不同的代言人,会在整体风格保持一制的情况下制作出多款不同的可乐罐,来满足不同人们的需要。在奥运会期间多会选择体育明星代言,在包装上就会随之变化,更会根据代言人本身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

奥运中的细节事件,可口可乐公司也并不放过,借以为产品更好的服务。2003年8月3日,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隆重揭标的同一天,可口可乐公司有幸被授权使用奥运会会徽,推出的100万罐印有奥运新会徽标志的可口可乐限量精美纪念罐也正式上市。新会徽纪念罐的上市,为可口可乐公司占领市场主导地位迈进了重大的一步。就在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可口可乐公司又正式启动了“金色的喝彩”,推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纪念罐所配套的一系列造势及生产、配送工作!而这是在申奥成功后第一时间,第一个做出反映的活动和公司。2004年6月8日,雅典奥运圣火抵达北京。早在6月5日,奥运火炬传递纪念罐就在很多城市销售一空。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诞生。11日起有160多万罐印有鲜活可爱吉祥物形象的可口可乐纪念罐将在全国21个城市同步上市。按其一直的表现,其反映之迅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在广告中展现奥运精神

在广告中融入体育元素:选用体育明星做代言人,可以更好的利用奥运契机。体育明星有巨大的号召力拥有庞大的体育爱好者群体、体育运动可以更好的诠释企业文化、还可以塑造健康、积极、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运动本身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广告中将一些正式的体育运动又巧妙还原在生活中,可以让广告看起来更有活力,在奥运期间也让消费者看到广告时联系到奥运,更能抓住一些体育迷和喜欢这些体育明星的人们。

可口可乐一直在走体育路线。作为全球奥运合作伙伴的可口可乐,主打“运动”牌,在中国地区的代言人多为知名运动员,如刘翔、郭晶晶、张庆鹏,杨鸣,滕海滨,姚明等等。可口可乐选择体育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除了突出自己奥运赞助商的身份外,也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体育运动在中国受到空前的关注,体育明星也逐渐走上舞台,与娱乐明星一起分享众人的眼球。可口可乐选择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更多的是看重他们的人气和品牌号召力,能够把可口可乐推销给巨大的体育爱好者消费群。在做广告中也更加多的加入了运动场面。在《可口可乐教练篇》中用跨栏,跑步,掉环等体育运动联系剧情,让剧情更加轻松幽默。在《可口可乐刘翔,腾海滨篇》中,两个人发挥各自长处争夺可口可乐,又让跨栏和体操等体育运动自然的在广告中表现出来。将可口可乐与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巧妙结合。

4、利用大型活动与节目对吸引消费者

产品在奥运时做电视节目,利用人们对奥运事件、奥运频率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取得最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配以大型活动。大型活动本身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关注,活动中可以邀请很多消费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的感受到品牌与奥运的联系,也给消费者一种主人的心态,拉近与奥运的距离,也拉近了与商品的距离。

雅典奥运会结束以后,可口可乐在央视的“奥运特别节目”以及“庆祝奥运健儿凯旋归来”特别节目中,签订贴片广告。还于2004年还精心设计了“要爽由自己——2004可口可乐奥运中国行”大型巡回路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可口可乐长期以来赞助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实际上体育营销已经成为其品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4年6月8日,雅典奥运圣火抵达北京。而作为火炬传递主要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公司早在数月前就启动了“雅典2004奥运火炬传递——中国火炬手/护跑手选拔”活动,6月9日,火炬在北京传递,可口可乐公司成功的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红色旋风,使普通的消费者与奥运零距离贴近,也成功的实现了它的营销定位。

三.可口可乐奥运宣传给我们的启示

可口可乐公司的奥运营销原则就是将“奥运精神、品牌内涵、消费者联系”三点连成一线。可口可乐公司在有奥运事件的意识的前提下,又做了精密的策划,不仅关注奥运的主题,奥运中每个细小的事件也充分利用,不仅做广告宣传,更是配合了一系列的活动策划,使得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电视感官上对其留下印象,也在平常生活中感受到可口可乐公司的活动,更多更优的刺激受众。

农夫山泉也是和可口可乐公司一样充分的利用奥运策划事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策划的事件多以公益为主题,提升品牌形象,也符合奥运精神,人们记得商品的同时,更是留下了好印象。

青岛啤酒展开奥运营销的速度也很快,几乎在青岛啤酒签约北京奥组委举行仪式的同时,青岛啤酒赞助奥运的消息、带有奥运赞助商标识的产品和广告宣传,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已经亮相,并在全国市场掀起了一场奥运营销风暴。06年6月,青岛啤酒就借助“梦想中国”大型电视活动,对“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进行了广泛传播,这一品牌主张与后来揭晓的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谋而合。

Google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但每逢这些重大赛事Google都会通过变换标识的设计,来制造与赛事的关联。在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崭露头角,标识上就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Google更进了一步,让自己的Logo出色的图案与冬奥会的赛事保持惊人的一致:冬奥会主项目是滑雪时,Google上就一定会出现滑雪的卡通人物。改变标识这一小小的创意,为Google省去了数千万美金的赞助费,也让数以亿计的网民想不误认Google与冬奥会存在合作关系都难。

奥运是全人类的盛会,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企业首先要有做奥运广告的意识,在有做奥运广告意识的前提下更要做好奥运广告,借鉴以前的经验,比出内涵,比出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度,企业的美誉度,品牌的影响力。

注释:

①贾玉斌:《广告与营销辞典》,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媒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 第一版

[2]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里斯特劳特《定位》.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第21次印刷

[4]郑新安《影视营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张国良《传播学原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

[6]李亚馨《奥运将促使广告投放增29%》 第一财经日报

[7]何辉《从作品分析开始学做广告》.中国传煤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上一篇:小议电子图书设计的情感语言 下一篇:大学校园文化题材动画短片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