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8-04 09:45:51

东北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有利于整个物流业的均衡发展。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业的基础和优势,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要积极融入国内和国际物流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适应粮食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

【关键词】东北经济区 现代粮食物流 一体化

引言

一、国外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输便捷的粮食物流通道的形成,粮食运输基本实现了“四散化”,粮食加工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建立了“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化、一体化食品供应链。

美国大型粮食企业在粮食主产区设有乡镇收纳库,在水陆交通枢纽设有中转库、终端库和加工厂,出口粮食由专列火车和驳船运至出口海港。在加拿大西部粮食主产区,农场周围和交通沿线布局近800多个收纳库,进行粮食收购、分级、储存和发送,由17个终端库将粮食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小麦局授权5个州级散粮流通公司通过铁路、公路连接乡村收购站和港口中转站,负责粮食集货、分级、物流和销售。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多数以大型粮食企业为主导建立起连接粮食物流上下游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加快了国内粮食流通和全球粮食贸易,主导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从而有效地引导了国际市场粮价走势。

二、东北粮食物流的发展概况

1、东北粮食物流特点和现状。东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小麦、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东北常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主要作物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7%和39.1%,每年需要外运的粮食大约有2500万吨到3000万吨;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和出口基地,黑龙江的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比重一直排在全国前列,除了供应我国的东南沿海八省市之外,主要出口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重点建设的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之一。

2、东北粮食物流发展需求预测。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地域分布特征显著,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东北一向以粮食产量高、商品量大、外调数量多而享誉全国,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占耕地80%以上,常年粮食产量为5500万~7000万吨;其中,区际间的粮食商品率可达60%以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豆330亿~340亿公斤,特别是在粮食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可达1140亿~1180亿公斤,按人均需粮400公斤来算,东北区外调和外销粮食可以满足新增1.5亿人口的需求。因此,加速21世纪东北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东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保障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东北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1、对粮食物流认识不深。粮食物流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当前有关部门虽然对粮食物流高度重视,但人们对粮食物流涵义的理解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仅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和装卸环节,而没有扩大到粮食的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粮食收购及其网点摆布、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存储以及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环节。没有认识到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粮食物流供应链管理对农业企业发展乃至对全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独特作用。

2、缺乏合理的市场监管机制。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品的一般属性已在流通中得到体现,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同样是粮食营销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然而,现有大部分东北粮食物流市场在物流管理方式上仍然依据计划经济时期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化粮食流通相背离,导致粮食物流市场的无序化运作,还存在粮食交易透明度低,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信用制度体系,行业之间缺少自律,存在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阻碍交易的顺畅进行,增加了交易风险,不能并行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东北目前的粮食生产与出口存在很大潜力,然而由于铁路等交通行业与港口企业分属于不同部门,很难协调统一起来,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运输资源的效率。有数字分析表明,吉林粮食南运至广东的流通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1/3。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有80%的因素为粮食物流节点脱节所至。据预测,以东北地区玉米外运为例,如果铁路、港口等各种运输资源真正实现有效整合,其流通成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至少下降10%~20%。

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大多数粮食流通行业是由国有粮食企业转变过来的,设备陈旧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粮食经营手段陈旧,储备库存建设不合理、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等也降低了流通企业的管理技术。在企业规模、集约化程度、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20年。据统计,每年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则可供2000万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几百万顷的“无形粮田”。由于缺乏必要的营销网络,粮食企业之间信息服务不周到,沟通不顺畅,粮食流通速度慢、交易率低,资金周转不灵,我国的粮食流通行业远远落后于快捷、高速的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四、建立东北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市场高效运作的粮食物流投资模式。

(1)建设东北与南方现代化粮食物流产业链。东北地区发展粮食物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则,依托适应的经济主体进行构建和运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就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使得“北粮南运”等省区间粮食流通成了粮食物流领域内长期关注的课题,粮食流通企业和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开始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大物流。同时,粮食企业要突破以实物移动为主的物流模式,向产、购、销、加工以及粮食电子商务一体的供应链物流转变。

(2)建立高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随着粮食物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企业人员变动较大,东北粮食物流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与国际粮食物流对接环节上,缺少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等。因此要加快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高校和科研单位应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国内粮食物流体系的经营和管理,在与国外专家交流、合作中提高国内专业人员的水平,使东北粮食物流体系较快走上正轨。

2、构建一体化东北粮食物流系统。

(1)加快粮油交易平台的建设。即按照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在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现有粮食物流业的基础上,依据东北地区的粮食优势,搭建切实可行的粮油交易平台。通过采用现代物流观念与技术,改造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实行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提升功能、创新机制,从而实现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一体化,最大限度地适应粮食市场化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提升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健全粮食流出和流入体系,衔接粮食产销区的物流通道,是整合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关键。政府部门要加强粮食现代物流的规划,尤其是东北地区粮食的运输要采用散粮火车运输方式,以铁路、港口及交通部门的支持作保障,实现粮食在流量、流向、流体和流速的无缝化衔接。此外,要加强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支持和密切配合,有效利用资源和信息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各行业应有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的要求。

3、以港口为依托,加快粮食“四散化”运输。现代化的港口是整个东北经济区建设粮食物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连港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8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国家60%的商品粮的出口;75%左右的粮食外调是通过大连港向外运输的。在大连建立粮食物流中心,有许多得天独厚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1)区位优势。大连背靠东北粮食主产区,面向东南沿海,可以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枢纽和集散地,也是内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我国“大粮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8%~20%。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2005年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完成粮食吞吐量2809万吨,其中散粮吞吐量约2300万吨。

(2)交通运输优势。目前大连已形成海陆空相互协调,立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口岸综合集疏运体系。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环渤海地区-大连-世界各地-大连的海上中转运输通道;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布局合理的公路网和2小时直达各区市的经济活动圈;拥有生产性泊位10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8个,还有40个地方港口企业码头。

五、结论

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可以促进东北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因此建立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不仅能够确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而且能增强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振兴东北,农业先行”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际市场本土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趋势。培育东北地区粮食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东北主产区与南方主销区及国际市场的粮食流通高速通道,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高等教育的市场营销分析 下一篇:云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