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舟重工 应急先锋

时间:2022-08-04 09:24:13

1967年,由亲自批准建设的华舟重工的前身――中南金属结构厂在赤壁诞生。1800多年前的古战场,硝烟早已散尽。怀揣梦想的华舟人,以超常的勇气和智慧,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2012年4月,华舟重工武汉产业基地办公楼前,一座单跨51米、宽4米、载重60吨的应急桥梁在75分钟里横空出世。这是目前世界上单跨最长、架设时间最短的重型支援桥,是华舟重工应急工程装备的一次精彩亮相,也是集团公司对华舟重工的一次重大检阅。这样的应急装备,华舟重工目前已拥有两型三代四十多种,产品覆盖公路、铁路、水上和航空四大交通领域。

起航――战略引领

2005年4月1日,华舟重工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召开第一次战略研讨会。军品订货量较少,任务不饱满;核心产品技术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缺少资金,设备加工能力落后;人才储备不足,员工观念落后……“有梦才能远行!要敢想敢干!”董事长、总经理余皓打破了会场的寂静:“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把我们自己的发展战略做实做细,引领发展的航向”。

最终,他们明确了华舟重工“三步走”战略和“一二三四五”发展规划,即五年内,主业从舟桥拓展到应急桥,再扩展到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实现“壮大一个基地、构建两个平台、建设三支队伍、开发四系产品、总量五年翻番”的战略构想。

企业是船,战略是舵。从2005年起,公司每年召开一次战略研讨会。确定航向,酝酿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改革创新配套措施。近年的资本运作、国际化经营不断结出丰硕的发展果实,为企业把握大势、调整战略、制定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短短几年,华舟重工拨云见日,跳出原来徘徊不前的怪圈,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赤壁制造基地壮大了,昔日偏僻荒凉的小山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应急装备制造基地,具备年产值12亿元的生产能力。

研发和营销平台搭建了,武汉华舟应急装备研究设计院,成为我国该行业唯一专业化研究院;北京华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了内外贸易市场开发平台,形成了军品、民品、外贸三足鼎立的经营格局。

武汉总部落成了,华舟重工正式由赤壁迁至武汉,开辟了发展新天地,形成遂行工程保障、后勤支援保障、动员应急保障的多层次、多领域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体系。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迈上新台阶的华舟重工,迎来了国家大力发展应急产业的良好机遇,于是便有了更大的梦想:做应急产业的先锋,创中国应急装备行业的第一品牌。

扬帆――创新驱动

2011年2月21日,阿布扎比第十届国际防务展,一大群专业人士专注地看着华舟重工新型重型支援桥的演示表演,不时交头接耳:“有意思,不用人工”;“而且也不用吊车”;“单跨超过50米,世界最长”……

华舟重工历时四年,完全依靠自身技术能力研制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大跨度机械化应急桥,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各项性能、指标超过了西方先进国家,使我国应急大跨度快速桥技术一举跨入世界领先行列。这只是华舟重工众多技术创新成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次次战略研讨和头脑风暴让华舟人摆脱了观念的束缚,形成了坚持依靠全面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共识。他们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围绕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设立创新基金,加大创新投入,营造创新环境,构建起七个设计研究部组成的研究院。同时,加强研发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技术、产品为基础,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以公司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研发模式。华舟重工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华舟重工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用人、竞争和激励等制度上下功夫。推行了首席工程师制、首席技师制,不断建立健全三支队伍人才通道,形成了由8名高级管理者、7名首席技师、7名首席工程师带领的梯次结构合理和动态优化的人才队伍。

2010年5月12日,华舟重工总部从赤壁搬迁至武汉,实施发展模式、营销模式、科研开发、市场开发、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六大战略转型,这是公司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

目前,华舟重工初步建立了股份公司运作机制,资本梦想悄然起航;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专用车辆、专用设备、海外工程承包四大板块业务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大批用户,还打入国际市场,先后出口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经营稳步推进,海外分公司纷纷设立,工程承包业务逆势增长,已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护航――文化耕心

2008年5月2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10天。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一队队子弟兵在应急舟桥上前进,一行行灾民从应急舟桥上撤回,一车车救灾物资通过应急舟桥的场景。此时此刻,电视机前的每一个华舟人都激动不已,他们的努力和奉献都得到了回报,同时也更坚定了做应急先锋的决心。

汶川大地震后不久,中船重工接到总参谋部、国家发改委的紧急命令: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八座应急装配式钢桥。这是对华舟人意志和智力的考验。每天24小时全力赶制,零部件加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无缝转序,最终创造了8天完成8座钢桥的生产奇迹。部队首长这样评价说:“作为中国应急交通工程保障装备的旗舰,华舟重工不仅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在抢险救灾应急保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随后的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洪水泥石流抢险救灾中,华舟重工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在灾区救援中多次发挥重大作用。每一次紧急求援,都是对华舟重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考验,华舟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华舟重工、应急先锋”的承诺。

上一篇:Dandelion: OpenStack云平台的快速部署机制 下一篇:凯龙:民爆企业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