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危机处理启示录

时间:2022-08-04 06:56:01

三水危机处理启示录

在高端汽配、智能家电、光伏太阳能等新产业的支撑下,三水能否将河床恢复成美景。

曾经的“两高”企业,在给三水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成了当地最大的污染源。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当地政府也曾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之间经历痛苦的抉择。

如今,三水工业园原有的传统产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升级后,取而代之的则是高端制造、智能家电以及新能源产业,新的产业已逐渐成了这里的主流。

但是,在新兴产业纷纷崛起的今天,如何协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同时,对于三水而言,如何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定位?这都是当地官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困境谋变

三水,这个由三条河流汇集而成,因水而得名的地区,由于一些用水大户,而受到极大影响。数年前,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如印染厂、陶瓷厂、皮革厂在此一度盛行。这也导致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环境污染。

随同记者的司机陆师傅,已经在三水生活了12年。数月前,他还是一位运输司机,专门帮企业四处进货、送货。在过去的10多年间,他几乎跑遍了三水区的角角落落。

在他的印象里,这里虽然是农村,却很少能看到人们心中的田园风光。“很多地方都是陶瓷厂、印染厂,河水污染很严重,有时只能捂着鼻子往前走。”回想起这些,他一脸痛苦的表情。

虽然这些企业曾经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但随着广东省提出“腾笼换鸟”的策略,加之第16届亚运会及残运会要在佛山市设立分赛区,这种污浊不堪的城市面貌,显然是当地政府不愿看到的。

三水区的官员们也开始了思考并进行了大的改变。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当地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的步伐在加快,低端的陶瓷产业坚决不发展。仅2010年,当地政府就关停了11家印染厂和陶瓷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充满诱惑。2008年,曾有一个投资约10亿元的造纸项目,欲进驻三水西南,利税也非常可观。但是,三水区环保局还是断然投了“否决票”。原因就是,这个项目日排放量达到万吨以上,对水质污染严重。

这样的诱惑,不止一次。当地环保局几乎每隔两天就会碰上一次。令三水区环保局副局长翁汉仕颇为头疼的是,“当时每个月都会有20~30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被拒绝。”近年来,三水区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纺织印染业,要求只能进入定点的大塘工业园漂染纺织城;对化工类项目同样进行定点,并严格控制。

面对诱惑,当地环保局为何断然拒绝?翁汉仕说,更多的还是为了三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重污染企业不仅占地面积大,能耗高,而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当地政府更是下了死命令,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批准: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此,三水工业园区管委会行政事务局局长吴成贵对记者表示:“我们要把环境的容量和空间腾出来,发展高端产业。”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企业,在早期开发的时候,当地政府在土地和税收上都给了企业一些优惠。而如今,很多来这里的企业已经不太考虑这些了,当地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及现在园区的建设条件所带来的服务,已经远远超过了低地价带来的吸引力。

另外,在传统产业转型中,当地政府也帮企业“牵线搭桥”,鼓励本地的企业,跟行业龙头或是具有高技术的企业、院校进行合作。比如,日本的伊藤忠收购了三水一家企业的股份,这样企业就容易发展。

如今,三水园区90%的企业都是在这五六年间进驻的。为了更好地吸引高端企业,当地与中科院建立了创新中心,并使之变成了园区的孵化器。同时,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局,引进了一批为企业服务的中介、会计师事务所、融资担保机构等,很多事情企业在园区之内就能办。在吴成贵看来,他们已经具备了承接世界500强企业的能力。

借力起跳

从广州白云机场到三水工业园,只需半个小时的车程,而从这里到广州黄埔港走水路,也仅需一个小时。这让三水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具有了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地理位置是我们发展汽配最大的优势。”三水区经济促进局局长何小玲说。据佛山三水工业园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6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三水设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目前,当地已引入了聚菱燕、日密科、金道汽配等30多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规模以上核心汽配企业约27家,其中包括5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

在广州汽车产业“一小时黄金配套圈”内,三水工业园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一区域内,有东风日产、日野、广州本田、广汽丰田等整车生产基地。而去年6月,汽车制造巨头一汽大众落户南海狮山,带动了周边汽配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三水汽配产业基地离南海狮山一汽的整车厂仅有1.8公里距离。

聚集的效应很明显。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以及承接一汽的项目,当地已经进行了准备。三水乐平镇党委委员何顺荣介绍说:“目前,我们已经规划了一块3000亩空地,用来建造汽配产业园,承接一汽大众的项目。”

不仅依托区域资源,三水还进行积极的结盟。不久前,长春汽车区与佛山三水工业园正式结为友好城区。这意味着,双方将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把汽配产业做大做强。在何小玲看来,一个整车厂的落户,一般都会引发配套供应商的跟随。不仅如此,三水区还试图通过开发区之间“结盟”,形成信息上的对称。

“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对引进相关汽配企业的落户会有促进作用。”配套商无需自行去物色落户地点,可以抱团一起过来。“我们充当的是一种桥梁的作用。”何小玲透露,三水在未来发展汽配产业上,除了工业园的空间布局规划,也会在产业上进行规划,将引入检测中心、研发中心。

在吴成贵看来,物流成本低和土地资源相对其他区域较多等,都是大多落户的汽配企业所看重的。同时,加之当初汽车零部件做得很好。“未来汽配将是我们的一个主导产业。”

在高端汽车配件之外,三水还瞄上了智能家电。在佛山,家电领域一直有着格兰士、科隆、美的这些老牌企业。有着先天优势的三水区,把海尔也列为了考虑的对象。

2006年,当地在做招商的产业分析时,就开始关注海尔,并一直反复追踪。尽管电器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当地看中的是海尔的活力和文化。

另外,海尔也出于它的战略考虑,要建海尔华南基地,辐射东南亚。这个基地更多地是瞄准第三代智能家电。

三水借力的支点,不仅仅局限于汽车零配件和智能家电,光伏也正在成为他们最新的名片。

光伏异军突起

当海归派人物、无锡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在美国纽交所引发了一轮光伏热潮时,广东的官员和企业家还在光伏是否是高污染产业的争议中徘徊。

“在做光伏的时候,大家有一种担忧。晶硅电池会不会污染很大,尤其是高能耗的炼硅。”吴成贵说。

事实上,在当地目前最大的光伏企业,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康太阳能)车间,更多的是高科技的设备和洁净化的生产。与很多光伏组件企业一样,当记者走进这家光伏企业车间时,除了佩戴专门的防尘衣帽、鞋套外,还要在强大的吹风机前进行除尘。同时,进入车间的每一位员工,同样也要换上专用的鞋子和外套。

爱康太阳能,2010年7月正式投产。目前年产能达到600兆瓦,是广东首家规模化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作为企业董事长的陈刚,当初之所以选择佛山三水也有一定的原因,在此处工作了20年的他,对三水甚是熟悉,但更重要的是,当地光伏产业是一片空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他如此打趣自己。

与爱康太阳能一墙之隔,是一家在技术路线上以薄膜立命的企业。这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下称中建材)投资的一家企业,在三水投80亿兴建光电玻璃基地,着力发展太阳能薄膜技术。

不过,就在记者采访期间,这家企业尚未有新的动向。站在爱康太阳能二楼的过道上,顺着沈昱手指的方向,中建材的厂区一览无余。沈昱是爱康太阳能的战略规划经理,他与现今担任天华阳光CEO的张怡曾是同事,均擅长于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

在中建材空旷的厂区内,几栋厂房整齐排列,只是厂区内鲜有车辆和行人。“他们还在等,相对于每台上亿元的设备而言,厂房值不了多少钱。”沈昱说。也许,在当下光伏市场整体遇冷的形势下,等待是最好的“过冬”方式。

虽然中建材厂区冷清,却并未阻挡其他光伏企业前来的热情。

不仅保威太阳能来了,有着央企背景的内蒙古神舟光伏公司也来了。2011年9月,神舟光伏把“金太阳”项目带到了三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屋顶光伏电站项目,是三水首个金太阳项目。据该项目负责人徐淑通介绍,其总装机容量2.5兆瓦,将与电网供电形成互补。11月18日,菲利斯这个原本在广州的太阳能企业,看重了这里的聚集优势,也举厂搬迁至三水工业园。

不过,面对园区土地日趋紧张问题。何顺荣说,未来要更重视引进优质项目,菲利斯的到来,有利于延长三水光伏产业链。而未来,他们还将在完善光伏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上下功夫。

在吴成贵看来,大批光伏企业聚集三水,对于处于危机状态的光伏产业而言,恰好是他们的一个重大机遇。他说:“面临危机,这个行业会洗牌,会去泡沫化。这样我们不会走人家的路,技术落后的企业,我们不可能再引进;同时,我们上的项目,会减少调整期。”

对于三水光伏产业的未来,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教授沈辉毫不讳言:“三水是广东光伏产业的希望。”

探寻新位置

随着原有落后产业的退出,以及汽配、光伏等新产业的兴起,如何找准三水工业园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位置,成为了摆在当地官员面前的新问题。

何小玲表示,要想在佛山五区的汽配产业中脱颖而出,“三水的汽配产业将往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上聚集”。针对三水的起步晚于南海、禅城、顺德等地的劣势,三水区则提出了“要错位,而不是竞争”的思路。

依靠周围的资源优势,吴成贵深信:“我们能够把汽配做得更好。”同时,佛山狮山做LED的新光源,与三水的太阳能产业完全可以联合发展,重合之后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吴成贵看来,太阳能这个产业一定会用到家电上,找准结合点,产生效益。美的出了太阳能空调,既然美的能做,海尔也能做,智能的交通指挥系统跟太阳能结合。这样来看三水与周边区域进行融合,抱团发展的契合点还有很多。

目前,当地的这一思路已经得到了上级政府的首肯。而对于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做法,当地也在不断地向长三角学习。

同时,企业转型也是当地的一个抓手。当地的铝型材行业通过技术改造,能够生产太阳能设备边框;原有的设备生产企业,转型后可以生产太阳能设备;硅胶厂转型就可以生产太阳能设备背后的胶垫。

吴成贵称,下一步他们要把三水园区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专业性的高新开发区,而第一个就是要打造专业性的光伏高新区。他们将主要在应用上下功夫,未来他们想建中国第一个“光伏应用实验区”。

但是,要想实现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也并非易事。今年3月,神舟光伏决定进军广东,徐淑通受派遣到当地进行市场调研,就尝过闭门羹。“太阳能在广东仍不被重视,很多企业嫌麻烦,宁愿让屋顶空着,也不愿装上电池板。”徐淑通说。此外,修建光伏电站对建筑的面积、承重、楼龄有不少要求,合作伙伴不易找。

由于光伏应用与建筑结合之后,从设计、规划都会有一套新的标准,所以,三水也正在探索。当地之所以要尝试设立“光伏应用试验区”,正是基于光伏现在国家有很多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全部综合到一个地方来用,“光伏应用试验区”只是将这些政策融合到一起。通过示范应用,最后形成一个行业标准。

按照当地的计划,在未来5年园区白天电力的应用中,太阳能占到10%。目前,当地已经被列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省市共建示范基地。他们将以此为基础,做全国光伏高新区,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除了做好规划之外,当地还要做好对环境的大提升。光伏行业的技术含量很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它需要用研发来支撑这个行业的发展,它对环境的配套要求相对于其他行业也比较高。

目前,三水正准备建立三水新城,其定位就是产业兴城,主要是为了支撑三水未来高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另外,当地的路网还要升级,提升整个交通的效率。路网的接通实际上是资源的接通,所以当地路网对接珠三角主干路网的工程,都在大力推进。

当地政府提出,坚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所以,在工业逐步有所起色之下,当地将会在环境美化上下功夫。吴成贵最后说:“我们要把河床变成美景,在这里建立一个真正的南国水都。”

针对汽配产业起步晚于佛山其他四区的实际情况,三水区提出了“要错位,而不是竞争”的思路。

如何战胜平庸

纵观佛山三水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三水将光伏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转变为了“新发优势”,从园区的前期规划、具体项目的招商到产业集群的建设、园区品牌的建设等方面走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首先,注重高起点规划,以打造专一化、专业化的光伏产业园区为目标。佛山三水将光伏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抓手。

与国内其它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思路不一样,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佛山三水便制定了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借助高起点的规划来引导产业的发展。

此外,为了避免国内有些地区出现的光伏产业与其他产业混杂发展的局面,佛山三水以乐平镇为基地,打造专一化的光伏产业园区,为日后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光伏产业,佛山三水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管理队伍与招商队伍,通过园区的专业性运营,提高园区的管理效率。

其次,注重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相比于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广东发展光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单独依靠自身的滚动发展(如无锡引入无锡尚德这样的创业型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起点,浙江地区依靠本地的民营企业迅速进入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等)难以实现快速的超越。

佛山三水依靠引进诸如中国建材、爱康、保威这样的大企业,一方面实现了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建材的投资就包括了TCO导电薄膜的成套设备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高密度ITO靶材生产和薄膜太阳能生产线等三个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借助这些企业的品牌优势,也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加快了园区的产业集聚。

同时,注重产业的错位发展、高端发展,以应对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园区数量众多,在产业布局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如江苏省的光伏产业以晶硅电池片的生产为主,浙江省的光伏产业以光伏产品的组件加工为主,江西省、四川省等地的光伏产业则主要聚焦在上游多晶硅材料领域。

面对各地的产业布局,佛山三水选择了错位发展和高端发展的产业发展路线,以中游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为龙头,以下游系统应用及专用配套设备的制造为延伸,打造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其中,中游太阳能电池强调多类型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晶硅太阳能电池同步发展,下游突出为太阳能电池生产配套的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的特色。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线,有效避免了区域之间的直接竞争,弱化了佛山三水发展光伏产业较晚的劣势。此外,注重软实力的打造,充分发挥公共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目前,三水已拥有佛山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与育成专业中心、中国电子信息标准化技术协会薄膜太阳能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服务机构,还将依托三水凯盛光伏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质量检验及认证中心、产品展示交易、技术成果转化等服务平台。

根据《三水光伏应用总体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今后5年中,三水还将建立1个国家级的建筑材料检测中心,2~3个省级光伏工程研发中心,持续完善服务平台的建设。

而且,注重园区品牌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对园区的认同感。品牌是一个园区长远发展的隐形助推剂。

2010年,佛山三水成功召开首届广东光伏产业(三水)国际高峰论坛,由此佛山三水光伏产业基地的品牌得到迅速传播,增强了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加快了产业集聚的步伐。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造成的全球光伏市场不景气、美国展开的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等复杂的形式和局面,佛山三水即将出台的《三水光伏应用总体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指明了佛山三水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应用促市场、以市场带产业”的发展思路将会再次助力佛山三水的光伏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超越。

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线,有效避免了区域之间的直接竞争,弱化了佛山三水发展光伏产业较晚的劣势。

上一篇:智慧东莞:渐进“后热身”时代 下一篇:“信息化市长”陈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