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式“三招”各有其用

时间:2022-08-04 06:25:54

央行打出一套调控“组合拳”,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同时动用、三种货币政策手段一次齐出,这在央行历次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出乎市场的预期之外,可谓“指向明确,各有其用”。央行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的起落,此时货币政策的出台蕴涵着央行深刻的调控指向。

从陆续公布的4月份经济金融数据中,人们或许可以发现央行的良苦用心。

投资方面。从增长率看,今年1月~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比第一季度的25.3%高出0.2个百分点。再看先行指标,1月~4月,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2121个,而第一季度为同比减少2294个。这些都显示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正在加大。

物价方面。4月份CPI仍处于3%的调控目标上限。而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决不可大意。首先,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构成价格上行压力。其次,随着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部分上涨压力还将向下游产品传导。此外,受职工劳动保障改善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价格也将趋于上升。

货币信贷方面。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高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3月份,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了958亿元,但到4月份却重新回到了快车道,同比多增了1058亿元。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特别是信贷激增令人心忧。

流动性过剩是导致货币信贷增长、投资反弹和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央行近年来一直把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收紧流动性的工具选择上,提高稳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掉期等方式具有见效快、成本低、可控性强等特点,因而屡屡被央行采用。因此,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次0.5个百分点),累计冻结流动性约80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由于通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收缩流动性不仅可以永久锁定资金,而且对新增存款会形成动态的资金冻结效应,是非常好的回笼流动性的工具。在没有新的对冲工具回笼流动性之前,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仍是必要和可行的。目前,上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1.5%,尚低于历史最高水平1.5个百分点,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预计,在流动性继续增多的情况下,央行还可能会搭配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以及引进货币掉期工具等措施来回收过多的流动性。

在此次加息中,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将贷款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仅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提高0.09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不对称加息”。此举背后既体现了央行的良苦用心,更蕴涵着深刻的调控指向。

上调存款利率意在稳定储蓄,抑制通胀。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当月居民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创下历史纪录,反映出储蓄资金从银行搬家到股市的现象仍在加剧。央行此次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通过弱化负利率,意图从政策导向上吸引储蓄资金向银行回流;而长期存款利率高于短期,也表明央行鼓励定期存款长期化,以试图纠正M1与M2间的“倒喇叭口”。

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旨在控制信贷增长,抑制投资反弹。这次贷款利率的调整有两个特点,一是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二是5年期以上的长期贷款利率的提升幅度明显小于中短期。分析第一个特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比调整前被压缩了,这也有助于削减贷款发放主体――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而贷款利率的实际提高,自然会增加贷款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样能抑制贷款企业的借款冲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从第二个特点不难发现,央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改善商业银行资源错配的调控动机非常清晰。目前,商业银行存款短期化趋势明显,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又较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资产错配状况,而这种差异化的贷款利率调整,显然是针对这一现象开出的一剂良药,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变依赖存贷款过大的利差赚取利润的局面,增加金融服务产品品种,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微幅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彰显“保消费、压投资”的调控指向。由于住房按揭贷款属于5年期以上的长期贷款,而这次仅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向上微调0.09个百分点,目的在于鼓励消费性贷款,从而避免打击大宗消费的增长。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央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指向,亦体现了央行金融调控的艺术性。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改革后,经过近两年的检验,企业和居民已经开始适应人民币汇率逐渐升值的趋势。央行此次将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幅度从0.3%扩大到0.5%,系2005年7月汇改以来首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幅度。此举的目的在于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培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培育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可视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项制度性建设措施。(摘自2007年5月21日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金融 下一篇:不可低估货币新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