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机制下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04 04:11:10

办学机制下职业教育论文

一、高职办学机制中现存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1.产学合作受到制约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只能使产学合作停留在浅层面,无法触及产权、经济管理等深层次内容。譬如,在企业或社会单位出资的场地与设备所有权、管理权如何归属,经济效益如何分配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2.政府主导力不足

作为主管部门的当地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监管和指导不足。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大多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高职院校不能从官方获得关于地方经济的准确数据,无法有效指导院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就业率低下、人才流失等社会问题。政府部门没有将一手的人才需求数据、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等资料传送给本地区的高职院校,造成了区域人才需求错位、区域人力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现象。

3.行业组织指导作用较小

在我国,第三部门早已存在,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行业协会组织最为了解当地行业的最新技术、最新行业标准、最新行业动态等,但由于与高职院校的交流、衔接不足,导致高职课程内容滞后,学生掌握的技能大多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可见,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对于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十分重要的。

4.企业参与不积极

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管理的正规章程。企业对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参与人才定向培养的全过程,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关心不够。我们要认识到,出现这种现象,并非是企业单方面的原因,主要因为高职院校未将企业吸纳为办学主体,导致企业未能真正参与校企合作。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办学机制策略研究

1.构建“四维一体”的高职院校管理机构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改革高职院校的组织管理架构,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四维一体”的管理机制,是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的必要途径。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组建以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也能使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也能够从董事会或理事会中获取解决资产管理与资金筹措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融合民主与多层面的管理机构,将成为高职院校创建先进办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当地的教育相关部门制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后期的实行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保障高职院校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行业协会主要由当地各行业协会会长组成,旨在将本行业的最新行业标准、设备或技术标准衔接到专业培养内容中,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是人才的直接使用主体,以当地主要的支柱产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企业代表为主,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制订、校企合作具体操作层面起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一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参考对象。最后,校方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主体,在专业技能、基础技能和社会培训等操作方面都将成为主要的实施者。可见,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核心内容。

3.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人才。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定向培养人才的主要措施之一,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将全面施行订单式培养、实地实习、师生全面实践锻炼、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技术革新开发、在职培训、捐资助学等具体的发展方案。产学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等四个方面。校方需要发挥其在师资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流程、承担部分的关键加工工序,并针对兼职教师课时费、顶岗实习耗损补贴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同时,企业需要完全接纳院校师生的实践实习,承担实习的工伤保险,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实习指导老师等,并为此拟定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学校要与行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聘请专业的行业协会成员担任顾问,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邀请当地的专业骨干担任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促使高校的科研水平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根据校方与行业协会的共同探讨和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学历认证与职业资格认证都将更贴近社会或行业的需求,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4.构建专业社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的社会动态调整机制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区域支柱企业或重点产业,及时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进行调整。高职院校能够根据这些主要部门的需求,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进一步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专业设置做出调整。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合理引进师资,实现按需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人才培养和需求状况,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引导全国性的人才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

传统的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与激励性,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开发基于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性尝试,能够将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按岗位相对价值和贡献率匹配薪酬等级,不仅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要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企业共同研究、实施、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能够推进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进步,提高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性,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创建高职教育产业集群

职业教育的区域集团化发展,将促使高职院校形成区域教育产业集群,这不仅显示出我国高职教育强劲的生命力,也将实现区域教育资源集约化和资源共享。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健全,办学机制的创新也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走教育集团化的道路。这不仅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机制,将带来高职院校由内到外的全面转变,整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与政府的所有资源,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化。教育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动力,两者共同成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

作者:沈怡玥章永刚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下一篇:学生实习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