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赠远》与《题都城南庄》的异同

时间:2022-08-04 01:18:18

摘 要:独孤及的《和赠远》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题材大致相同,抒发的情感也相差无几,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尝试在分析这两首诗歌的同时,比较它们的异同,并浅析其原因。本文意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崔护《题都城南庄》言简情深、品之不尽的意蕴。

关键词:《和赠远》 《题都城南庄》 异同比较 原因探究

唐人孟さ摹侗臼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崔护郊游时于一处庄园遇一佳人,二人相见倾心,但当时无果。一年之后崔护再次寻访,庄园仍在,美人却无踪,于是在门扉上题下此诗。将这记载作为《题都城南庄》的本事,合情合理。但本事诗中大多事迹并未有史实的依托,有些故事来源于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也或许取材于某个实有的人物事迹,但其中可能夹杂了不少作者的虚构。更何况《本事诗》中出现了崔护遇见的那女子死而复生,与崔护终成眷属的故事结局,带有中国典型的“大团圆”结局情结,略带牵强,因此我们与其把它作为一件发生在崔护身上的真实事件,不如把这个故事的核心情节抽出来,即“相遇美人却错失美人”,将之当做一个故事的原型。这故事原型只用来作为诗歌题材背后的依托,不止可以“发生”在崔护的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诗人的身上,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由。于是,从诗句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和赠远》也出自“相遇美人又错失美人”的故事原型,从而与《题都城南庄》在题材上十分相似,在此基础上,再来进一步地分析。

《全唐诗》卷八中记载独孤及《和赠远》诗云: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锁窗。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①

整首诗围绕着美人与春花这两个意象展开。美人与春日桃李芳树相映,桃李皆失了颜色。‘芳树’意为姿态妖娆美的树木,此时美人立于芳树之侧,如同佳木,亭亭玉立,美好的容颜同花朵一般娇艳可爱。如此美人,怎能不让诗人生出倾慕之情?从“今年新花如旧时”起,是诗歌内容的转折点,由“相遇美人”转向“错失美人”。从这句起春花的意象仍频频出现,内涵却已大不相同。次年春日,花儿依旧,可佳人却已无踪。此时满园的春色越鲜艳,却也越刺眼,变成了对诗人的强烈讽刺。但也只有未曾离去的花儿明了诗人的悔恨――悔的是当初只一面便匆匆离开,恨的是美人从此必是杳无踪迹,正如晏殊《踏莎行》所言:“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整首诗通过映衬勾勒出美人的倾城之色,通过两种境况的对比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细腻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其中也不乏直抒胸臆如“借问离居恨深浅”句。再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②

篇幅仅仅是《和赠远》的一半,但表达效果却毫不逊色。同样,崔诗当中用‘桃花’意象来对比与映衬,贯穿全诗,但写法略有不同。“去年今日此门中”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在这里不存在真正的时间推移,而是站在此时来回忆彼时,虚实结合,不变的是地点,改变的是人事。“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四字,极其工整简洁,于意义表达上却十分丰富,“相映红”,直接却不失于形象,女子双颊泛红,正如粉色的桃花一般艳丽,不需多做言语,便可知这门中女子必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③”之美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话锋一转,那与桃花相映的佳人却已不知何处,只有桃花仍在这里回应和煦的春风。而此时与桃花相伴的只剩下诗人的怅惘了。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题都城南庄》情感上的变化大体与《和赠远》一无二致:偶遇美人时的惊艳到错失美人时的叹惋。但在题材与情感都相似的情况下,两首诗歌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下面笔者尝试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和赠远》详尽,《题都城南庄》精炼。从与美人相识到错过美人,独孤及描写得较为细致,对美人的形象也稍微进行了铺陈描述,但崔诗只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便做了交代,表达效果却不见得更差,甚至有胜于精巧,独孤诗的铺陈则显得有些嗦累赘。再有,独孤及用“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四句来展现情感,由叙事转向抒情,也是自然而然,情思深致,但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有两句,却包含着更为厚重的情感。诗歌从始至终对于美人都以“人面”二字借代,这里并未有独孤及“独有庭花知”的寄托意味,但桃花的灿烂如旧人面给诗人内心带来的冲击却是深重的,细细读之便可体会。

第二,《和赠远》看似婉曲实则浅白,《题都城南庄》看似直截实则深厚。在情感的抒发上,独孤及一句“独有庭花知”,将自己的思绪转移至景物,以庭花来反映内心的“恨”,这恨在前一句却直白明了。独孤及多处使用衬托手法,需要稍许思究方能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蕴,但若要再进一步体会,却再也嚼不出什么新意。而崔护一开始便好似十分直截了当地对美人的面貌进行描写,对于再寻无人的记叙也是“人面不知何处在”七字结束,从头至尾干干脆脆,明明白白。但如果细细品味,句句都饱含着深情,隐含着无限的深意。“去年今日此门中”,时间的推移一下子拉伸了作者创造的意境之广度,将整个情境置于一个渺远的时间背景下。“人面桃花相映红”句,之所以能够巧妙表达出佳人的美丽,皆因为诗人在其中灌注了强烈的情感――当时初遇美人的惊艳,这样的感觉和画面深深地在诗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才会在斗转星移中依旧鲜活可感。最耐人寻味的是最后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在。”,虽然表面上只是平淡地在描写一件事实,但内里波涛汹涌,想必震惊,迷茫,怅然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桃花依旧笑春风”,用了一个‘笑’字,但这笑却是含泪的笑,饱含着心酸,桃花笑得越灿烂,诗人心中就越凄凉,只是悔不当初。《题都城南庄》的情感表达是节制的,符合中国传统。“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的审美倾向,但有时正是没有说出口的感情更为深沉,一读再读之后,越发地感染人心。这也许便是《和赠远》与《题都城南庄》虽十分相似,世人却只知"桃花依旧笑春风“而不知”只应独有庭花知"的原因了。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艺术成就上后者要比前者更胜一筹。而细细究之,也并非没有缘由。一方面,独孤及虽然也创作诗歌,但众所周知,独孤及是以古文家的身份享誉于文坛,具有极高的散文创作素养,他的散文在当时即被称赞“作为文章,律度当世④”。分析《和赠远》,我们会发现散文思维在他的脑中根深蒂固。首先,《和赠远》中存在着冗字冗句。在散文中,为了增强情感氛围与气势,铺排是必要的,在诗歌中却远非如此。例如“只应独有庭花知”句中,“只”与“独”都表达了“仅有”的意思,明显重复,在诗中是为赘述。再有,古典诗歌的句法一般当句自足⑤,“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中,以美人为主语一连写了两句,不合句法。“美人挟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月夜有怀》中,原句为“美人挟赵瑟。微月在西轩。⑥”,也曾被许多诗人引用。所以若要不拘句法,说这两句各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不然。首句在独孤及的这首诗中出现,只能算是一句老生常谈,缺乏鲜活感。因此纵使这两句都是描写美人,却只有第二句真正起到了塑造独特美人形象的作用,第一句在诗中显得多余。其次,《和赠远》的首和颔联,一个“去年”,一个“今年”,时间线索十分清晰,以这两个词所引起的两联诗歌分别叙述两个时间点所发生的故事,逻辑清楚。再者,从表达方式上看,正如前文所说,《和赠远》叙事较为浅白,对他的所遇所感展开了铺叙:在去年春天之时,在一个庭园中偶遇一位佳人,佳人的容貌如何如何,而今年之日,已无美人,他一人在此悔憾万分。一切娓娓道来,虽然使用了“春花”来衬托自己的情感,但总体而言较为直露无隐,读者在阅读时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以上这些特征很显然都是一篇散文应该具备的,却不一定体现在诗歌当中。是以,在很大程度上,散文思维的错用致使《和赠远》失去了高明的诗歌应有的含蓄、品之不尽的意蕴。另一方面,独孤及诗题名为《和赠远》,可以看出是一首和诗,究竟是一首与谁的和诗,今日我们已无从得知。但和诗在韵脚与格律上必定要有着种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独孤及的文思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和韵,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水平。这或许又是《和赠远》失于平庸的一个原因。更何况和诗,并非起意于“发愤⑦”,难免缺乏真情实感,更有“为文造情⑧”之嫌,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推究崔护的创作动机,但独孤及却一定是出自功利的目的。自然,《和赠远》就不如《题都城南庄》那么富有感染力。

通过这两首诗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学习诗歌和创作诗歌的启发。正如《题都城南庄》,诗歌应该有着自己的特色,富含情感又含蓄蕴藉,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借鉴散文的诗歌有时会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但若一味地使用散文的手法,诗歌本身具有的魅力便会大打折扣。

注释

①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770-2771.

②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279.

③ (南朝梁)萧统,主编.于平,马云华,等,注.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23.

④ (唐)独孤及,撰.刘鹏,李桃,校注.毗邻集校注[M].辽宁:辽海出版社,2006:285.

⑤ 蒋寅.作为诗人的独孤及[J].河南大学学报,1996(4):49.

⑥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909.

⑦ (西汉)司马迁,撰.卢苇,张熙煦,点校.史记[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991.

⑧ 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415.

上一篇:蔬菜中农药危害有多大 下一篇:陌生又常见的姿势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