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04 12:55:42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摘 要: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就业工作内容、就业力的构成等入手,分析了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提升就业力的对策, 以期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就业力 就业指导 社会实践

学生就业力是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就业力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就业力是在多年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择业过程中具有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合适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如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因此,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角度考虑,学生就业力不仅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较高满意度、保持工作稳定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本文就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就业工作和就业力的主要内容

(一)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工作内容看,就业工作主要是就业市场挖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以及日常就业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就业市场挖掘包括:协助招聘单位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走访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利用网络对就业信息进行梳理和更新;建立就业创业基地等。毕业生就业指导包括: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政策宣讲和解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等。就业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和办法;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研究、分析就业情况;毕业生签约、装档、派遣、文明离校和就业工作调研等。

(二)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employability) 指求职者或就职者获得新岗位和保持所从事工作的综合能力[1-3]。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 DFEE) 关于就业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 就业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际劳工大会(ILC)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著名的就业力研究学者李・哈维( Lee Harvey ) 则进一步将就业力定义为一种展现某种特质的倾向,而这种特质被雇主认为在提升其组织未来的效能方面是必需的。1992年,加拿大政府出版了《就业力素描:加拿大就业人口的必备能力》报告,其中将就业力分为:学术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三大方面,并细分为许多项目。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力分为5个类别,即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把握就业力的内涵方面缺少统一标准。

就业力在构成要素上,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个人基本素质、求职能力三部分组成[4-5], 这三种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和利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它是大学生就业力的核心;个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理解与交流能力等, 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求职能力主要指自我定位能力、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自我决策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它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力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受企业重视。各个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不仅包括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的要求。可见,学生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长期以来知识、能力、素质积淀和养成的反映,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就业力的关系分析

(一)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为掌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就业单位对工科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及需求状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对2008届、2009届和2010届某工科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其中对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融合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就业力满意度自我评价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专业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就业力评价调查。通过实际走访、邮寄调查、发送e-mail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毕业生调查问卷164份,回收有效率为82%;共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用人单位调查问卷68份,回收有效率为68%。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从毕业生就业力满意度自我评价调查结果看,在所有受访者中,对自己工作状态基本满意的占85%,7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75%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课程对自己工作影响较大,45%的毕业生认为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最受益。在自身素质方面,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好和较好为95%),而管理能力则有待提高(55%)。毕业生普遍认为,基本素质、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岗位必不可少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中未给予任何差评,在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技能、现代设计技术与加工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符合与基本符合占86.2%),尤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演讲报告的能力(好或较好占93.1%)、口头表达能力(好或较好占89.2%)、人际交往能力(好或较好占96.2%)等表现卓越。相比之下,毕业生的文字表达(差评占13.5%),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敬业精神和社会适应性方面所调查的毕业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评价(好评率均高于90%)。但是,有3.5%和5.6%的毕业生在压力承受与自我调适能力方面,用人单位给出了差的评价。

(二)通过就业工作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方法研究

尽管毕业生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就业力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但我们试图探寻学生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协调资源、搭建平台,将就业力的提升与培养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

1.挖掘就业市场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实践平台

要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因为就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走进社会,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就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重视开展正规教学活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概念,其侧重点在体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

就业工作中的市场挖掘,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客座教授到校讲学,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可以有效缓解学生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就业要求与工作经验的矛盾。这个平台是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融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中强化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了解了就业前景与需求,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掌握了就业资源, 在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从而缩短了他们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此外,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他们将获得的经验在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分享,间接提升了未参加实习的学生的就业力。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市场的挖掘越深入,基地建设得越多,辐射面越广,学生可以施展和锻炼的舞台就越大,就业力的提升也就越快。

2.全程实施就业指导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观念引导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应当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的。因此,对毕业生开展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建设。

就业工作中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要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生毕业,在不同的阶段,辅导的侧重点不同。以授课、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分析,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其实现方案,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通过不断加强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改进。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是通过授课、测评、培训、辅导等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指导学生写求职简历,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讲解就业政策,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调适择业心理,灵活就业, 多渠道就业, 主动创业,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从而全面提高就业力。

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都是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来进行的,这对于毕业生个人基本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求职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当是多层次、立体式的,要因人而异。

3.定期组织就业调研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保障

就业工作中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如果局限于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对于就业形势,尤其是行业前景等专业性指导不够,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就会不正确,就会存在好高骛远和功利化倾向。在日常的就业管理工作中,除注意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还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分析和综合,掌握规律,研究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长效机制,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前瞻而有效的就业指导,为保持学生持久的就业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设计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上升通道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中国的工程教育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纳入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相应地,就业工作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供上升通道而不断扩展。

把企业的工程师“请进”高校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是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有效做法。这就需要在就业工作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桥梁,把优秀的高级工程师引入到学校,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探讨工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及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建议,从而不断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这些做法无疑会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会为学生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学生的就业力也将得到提升。

学生就业力是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学生就业力和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业工作一定要树立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从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09-B-21)

参考文献:

[1] 丁怡.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 J] . 思想理论教育, 2008, ( 15) :81-84.

[2] 苏敏.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 D] .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冯勇. 国外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及其启示[N].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1):83-85.

[4] 陈根.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 J]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 7):75-77.

[5] 何军峰. 大学生就业力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J]. 2006, 6(4): 178-180.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王秀彦系该校党委副书记)

上一篇: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下一篇:还课于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