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煎包 第6期

时间:2022-08-04 12:45:21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嘉祥四中门口的公社饭店前,就天天停满许多外地的汽车。据当时我家在饭店里工作的一个亲戚讲,他们很多都是多绕了好几十里地,专门过来吃马村煎包的。从早到晚,不论是什么时候,都会有一拨拨的客人。他们来了都是要上盘煎包,再来一碗小米稀饭,吃的时候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更多的人不但在这里饱餐一回,还要带些回去,送给自己的至亲。由于那时的交通还不是太方便,去一次马村不容易,别说是嘉祥、梁山、郓城、巨野等周边的几个县城,就是济宁市里的许多名人,都把吃了回马村的煎包当作荣耀。

马村的煎包之所以有些名气,除了得益于马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最主要的还是它用料的讲究,货真价实,水煎而成,口味独特。马村煎包是羊肉馅的,并且既不是绵羊肉,也不是白山羊肉,而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青山羊的羊肉。这种青山羊,繁殖能力很强,一胎一般能产四五只,但就是个头小,体型较大的成年羊,也不过是三四十斤,为此人们在它长到基本成年时就开始宰杀。都说浓缩的就是精华,用它做出的包子也就更加鲜香。

马村煎包的货真价实也是出了名的,直到上个世纪末,仍然是一毛钱一个,并且依然保持着咬一口满嘴流油,剥开皮就是个肉蛋的老传统。有些有心人曾专门计算了一下,就是自己割肉做包子,也很难做出这样的成色来,可见马村煎包实惠到什么程度。薄利多销,一直是马村煎包的经营之道。为此,别说是赶集做买卖的生意人,就是农村的一般人家,哪天想换换口味,就会骑上车子,到马村镇上买些包子,犒劳犒劳自己。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之所以有事没事就到马村集上转转,除了锻炼一下身体外,对煎包的情有独钟,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他们八九点钟从家里出门,在集上转悠半天,找个煎包摊一坐,要一盘煎包,高兴了再来二两小酒——这简直是神仙一样的日子。为此,乡邻们把能经常给老人买些煎包吃,视为最大的孝顺。

一些走亲访友的人,很多也都顺路买些煎包,用荷叶一包,把它当作上等的礼品。家中要是有老人,他们进门后就把煎包拿出来,让老人趁热吃下。我姑奶奶家的两个表姑都在马村镇上,因此她们经常给姑奶奶送些煎包,姑奶奶有时自己舍不得吃,就颠着小脚送给我爷爷,我也跟着沾了不少的便宜。每每看到姑奶奶来了,我就知道有好吃的了。

马村煎包的美味,更在于它独特的水煎工艺。很多人都知道用油煎东西,水煎的手艺却鲜有人知。采用水煎,即可有效防止油煎所带来的油腻,又能使人更准确地把握火候,这才造就出那远近闻名的美味来。

马村的煎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看不到更多的文字记载,但坊间的传说却把它记录得更为形象生动。据说,是过去马村客商云集的繁盛,给马村煎包带来的商机。码头附近,大道两边,牲口市周围,一个个包子铺如雨后春笋,大家都想分得一杯羹。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手段用尽,却一个个不由自主地败下阵来。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三两个月,就开始关门大吉。

当年有个徽商乘船路过马村,不但看中了马村的风水,更看上了在马村卖煎包的行当。那天他上岸在闫家包子铺里用餐,简直让那应接不暇的食客给惊呆了,人气就是财气,这里面有着无限的商机啊!为了稳妥起见,他一面私下里选派了一个亲戚到闫家当伙计学艺,一面物色以后开铺子的场所。尽管他后来高价弄到了全马村最好的铺面,他那亲戚也自以为学到了手艺,但他的铺子开张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关门歇业。

套路是一样的套路,用料是一样的用料,甚至连包子的大小模样都没有什么区别。起初在有人说他的煎包就是没有闫家、李家的好吃时,徽商很不服气,但在他专门请了马村街上几位绅士品尝过他家的煎包后,他也按绅士们指出的问题进行对比时,他终于认输了。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活鱼做出来就是好吃,其实肉类也是鲜的好吃。由于闫家和李家的煎包销量大,他们都是自己买羊进行宰杀,甚至是剁好的馅子还存有羊的体温,而其他人谁也没有这样的条件。达不到这一点,你在其他方面再下功夫,也无济于事。就这样,在所有的包子铺中,一直雄居马村,百年不衰的,只有闫姓和李姓两家,这也就是今天马村煎包的真传。

马村煎包虽然很早就有一定的名气,但它真正走出马村,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尽管如今在济南、南京等大城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它走出马村,也曾有过相当艰难的历程。

远的不说,就是马村煎包开始进城时,就曾被人多次砸过摊子。你想,你在这里一开张,别人的生意就没法做了,他们能不急眼吗?同样的价钱,谁不去买那些个大味美、咬一口满嘴流油的马村煎包?

上一篇:夏日九寨品“三绝” 下一篇:阿拉善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