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名校

时间:2022-08-03 11:25:01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一些名校去参观学习,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细细透视、咀嚼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特别遵规守纪的学生

看过好几所名校,不管是五六百人的学校还是两三千人的学校,不管是早晨到校、晚上放学还是课间,无论是教室内还是教室外,学生特别稳重,很少有玩耍跑闹的,基本不跑不跳,特别遵规守纪,而且走路都是一条直线,三四个人以上必排成一纵队。有的学校还在地面上专门铺一排特别的地砖,或画出一条线,学生必须沿线活动。我还发现,学校有专门的值勤老师或学生虎视眈眈地监督着每一个过往的学生,随时记下违纪者的名字。

反思:凡事都有个度,从严治校、从严管理是目前大力提倡的,但是这种泯灭儿童天性的军事化管理到底需不需要?儿童特别老成,特别懂事,特别听话,这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校不姓“学”

一些名校,特别是经济实力强的名校,你会发现校园规划好,布置整洁美观。校园里各种景观和书画题字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就是由教师或专门人员设计,装饰精美,而且越是名校档次越高。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室里的壁报、黑板报也很少是学生的作品,字是老师的字,插图是美术老师的作品――因为学校要对班级办的壁报、班报进行评比,它们又是对外的“窗户”,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作品幼稚、水平低,难登“大雅之墙”。

反思:教育的主体是谁?为谁办学?放一放手,水平低一点又何妨?总有一天,他们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要知道,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才是台上真正的主角。

三、特别整齐划一

现在特别讲究大一统,不管课间时间多少,不管离操场有多远,必须统一到操场按统一指令做操:不管天气如何,只要有参观者,学生必轻装上阵向来访者展示。

反思: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即在整体和谐中尽展个人的特色和风采。真正的名校,教育应是原生态。明明教室前面有很大的空地可以进行大课间活动,何必一定“下饺子”似的全挤到狭小的操场?要知道,“和谐中有点儿不和谐,是最大的和谐”,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教育境界。

四、研究课题特别多

现在一所稍有点名气的学校,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就不下十个八个,而且越是名气大的,课题级别越高,数量越多。我曾看过的一所学校,正在研究的课题有15个,平均6个教职工就有一个课题,有的骨干教师则同时承担几个课题的研究。

反思:教学的问题即课题,教师以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校本,展开研究,揭开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是好事。但是如此有限的研究力量,研究如此繁多的课题,究竟是为了出成果,还是为学校的“科研兴校”形象工程“添砖加瓦”?

五、牌子多

现在学校荣誉奖牌特别多,尤其是名校,半面墙壁挂的都是荣誉。有的学校更是大手笔,专门辟出展室,数不胜数的荣誉奖牌让人眼花缭乱。

反思: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上级部门乐意评奖发牌子,下级学校乐意争牌子。牌子越多,学校越有知名度,似乎教育办得就越好。到一个学校参观,在参观校容校貌后,参观代表办学水平的荣誉是必不缺少的环节,还有一个环节是听学校领导介绍治校报告。参观者很少有关注课堂、感受名校学生风采的机会,

浮躁,功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教育也不例外。耐不住寂寞的教育,永远不是好教育:走不出功利的教育,永远行不远。

上一篇:高考散文写作的“五要”与“五不要” 下一篇:动物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