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建设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03 10:23:14

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建设模式初探

摘要:师德建设作为高校师资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从扩规模向提内涵转型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难题。厦门理工学院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契机,将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工作有机结合,探索构建了一套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师德建设新模式,对同类院校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师德建设 教师发展 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专科院校抓住机遇、顺势而上,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成为普通本科院校,并迎来了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持续扩招也给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处海西前沿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许多同类院校一样,当前都面临着扩招带来师资队伍年轻化。来自企业无教学经历的教师多的状况。为了帮助大批量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上快速入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以往一直放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品格的教育塑造则相对滞后,师德建设缺少明确的牵头单位,业务职责分散,开展形式也比较单一。师德建设机制的不健全,加之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了部分青年教师重物质、轻精神,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有教师发展特色的师德建设模式

厦门理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福建省高校第一家“教师发展中心”,以“点燃教师激情,追求教学卓越,致力教师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为服务宗旨,致力协助教师提升包括师德水平在内的各项职业素质。部门创立至今,依托在教师培养上的业务优势,结合教能分类提升计划的实施,通过新教工训练营、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上岗认证制度、教师成长档案系统等一系列教师成长平台,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构建了一套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顺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对同类院校突破师德建设瓶颈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教师发展中心在师德建设上的业务优势

(一)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更有利于和谐推进师德建设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服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专门机构,业务特点重服务、轻管理。因此由教师发展中心来主抓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在规范的制定上可以更多地从教师成长需求出发,从更好地帮助教师心态入门、素质进阶、理念重塑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师德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学生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教师追求更高自我价值的内化需求。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制度建设,才能将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利益统一,三方形成良性互动的成长共同体,和谐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

(二)依托系统化的师资培训体系,使师德建设具备更丰富的平台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高校中的一个新兴部门,一方面是拓展创新性业务,另一方面必然也是对已有师资培养职能的重新划归、整合和强化。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多数是在整合人事、教务、工会、宣传等部门师培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备学术性、服务性和一定行政职能的专门机构。因此,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业务和平台上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推行师德建设这一综合性、系统化的工程,建立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同时,新部门所具备的改革和创新特质,也有助于推动破除一些落后、低效、形式化的师德建设方式,创新平台和渠道,使各项举措更具实效和活力。

三、从教师发展出发推进师德建设有效举措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教师提供业务学习和交流平台,结合各类教师培训和交流项目,开展形式丰富的师德教育活动,是我校各项师德建设举措的基本设计思路。

(一)依托教师上岗认证制度,落实师德的常态化培训、考核机制

2000 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这一制度实施十几年来,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有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很多方面已经明显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大扩招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师资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学校层面的教学准入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我校2011年出台了《厦门理工学院新教师培训与教学合格认证实施办法》,规定我校新入职教师除了必须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还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校、院两级入职培训,并通过校内的上岗认证。校级培训以师德塑造为主线,不仅帮助新教师熟悉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及高等教育的前沿理念,更是让新教师认识到教育者的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塑造良好师德的开端;院级培训则以专业教学的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培训结束后,随即启动新教师上岗认证工作,多角度考核新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否达到“站讲台”的基本要求。通过考核并取得《厦门理工学院教师上岗证》是我校教师承担课程主讲任务、职称评聘、公派研修等的必备条件。除了通过上岗认证从源头把关师德准入,还配套建设“教师成长档案系统”,结合学生、督导、同行多维评价,对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表现进行定期评鉴,复核不达标教师取消上岗资质并参与返训。

(二)依托多维指导计划,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

以《厦门理工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为基础开展的多维导师计划,是指学校不仅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老一青双导师,还提供教学团队指导、教研室指导和教学督导组指导等多维指导服务,通过团队合作、以老带新的形式,对新教师成长进行全面指导。同时,不断强化了导师制在师德教育上的功能,将青年教师导师制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打造成一条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常态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其中,“双导师”是开展师德教育的核心力量,学校除了为新教师配备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的名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帮助新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新教师教学心态入门、能力过关;同时招募历届教学竞赛获奖教师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让青年教师通过零距离学习“身边的榜样”,感受关爱,传承美德,加速成长。同时,提供沙龙、晚会、户外拓展等丰富的团队活动,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营造良好教风。

(三)结合教师交流项目,开展常态化的师德教育活动

教师发展中心的业务特长就是为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供丰富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将师德教育与日常交流活动有机融合,通过教师间良性互动学习身边典范,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举办新教师沙龙、博士沙龙、教授沙龙等活动为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供经常性的交流教学体会、学习先进经验、探讨发展问题的机会;每月一期的“名师讲坛”,为青年教师提供定期与名师面对面,感悟高标师德典范言、身、行的机会;举办“卓越论坛”邀请校外专家和师德标兵走进理工,为我校教师发展带来的新思维、新动力;组织新教工户外训练营,熔炼品格,培养团队精神,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定期遴选 “教学卓越教师”、“教学优秀教师”,入选教师享受和科研人才同等的绩效奖励,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潜心育人。

(四)结合地方性高校特色,构建市校协同推进“立体式”师德师风养成体系

国内高校在开展师德建设时,主要侧重对教师教书育人行为的规范,往往弱化了对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教学、科研、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厦门理工学院作为地处厦门特区的地方性高校,服务地方建设是其主要的社会职能。我校除了倡导通过校内志愿服务进行优质教能和师德的传帮带,更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到“美丽厦门”、“诚信厦门”、“科技厦门”的文明城市创建中去,在吸收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同时贡献新范本、新经验。让教师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网络文明传播等活动中去。结合“服务闽西南计划”“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文明学校创建过程,不断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拓宽师德建设的广度,深化师德的社会化属性。

参考文献:

[1] 徐颖.把握师德内涵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教学与管理,2010(6):37-38.

[2] 傅大友.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6):10-16.

[3] 万晓兰.疏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8):62-63.

[4] 胡钦太.拓宽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视野[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32-34.

作者简介:林爱娟(1982-),女,学历:本科,职称:助理研究员,职务:副科长,研究方向:高校师资培养.

上一篇: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 下一篇:公立医院债务风险成因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