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流感病毒又一个潘多拉魔盒?

时间:2022-08-03 07:49:55

人造流感病毒又一个潘多拉魔盒?

最近,美国和荷兰的两个研究小组称,他们借助基因工程技术,使 H5N1病毒发生基因变异,产生出一种 H5N1变异病毒。这种“人造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大大增强,可以轻易在数以百万计的人群之间快速传播。消息传出,世界为之震惊。

“人造流感病毒”研究被暂停

说起 H5N1病毒,好多人都不会陌生,它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全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 H5N1亚型。 H5N1病毒于 1997年首次在香港发现,至今仍在飞鸟和家禽中猖獗。但到目前为止,它很少传染给人类。从 2003年至今,全世界仅有约 700人感染该病毒。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 H5N1病毒对人类具有高致命性。一旦被感染,死亡率高达 59%。

如果变异的 H5N1病毒不慎流出实验室,那将是世界性的灾难,甚至会将整个人类社会置于毁灭的边缘。

“人造流感病毒”的工作由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是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另一个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他们希望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这两家世界顶尖级科学杂志,能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2011年12月20日,美国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要求《自然》和《科学》杂志只刊登这两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而不公开细节,理由是“防止技术细节被生物掌握”。

在外界的压力之下,今年 1月20日,两个研究小组的近 40名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自愿暂停禽流》H5N1病毒。

感病毒研究 60天。科学家们说,他们的工作对公众健康有重要的益处,但他们知道这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害怕这种致命的病毒有可能会从实验室偶然泄漏,或有可能被偷窃,这就会导致灾难性的传染病大流行。在声明中,科学家们反复强调,他们以往的实验都在严格的安全监管下进行,新病毒绝无泄漏。但外界的指责声仍然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责备美国政府不该支持这项研究。美国国家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采取非常措施,要求研究者对部分实验数据予以保密。

2012年第4期 总第280期 “人造流感病毒”引发争议

对于此项研究,科学家们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些人称赞其重要性,要求实验结果予以发表;另一些人则说,该实验太危险了,应该立刻终止。

荷兰伊拉兹马斯研究小组负责人罗恩-佛齐奥认为,该研究成果必须发表,这有利于帮助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提前做好防疫准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认为,实验室改造的病毒根本不可能在人类社会引起灾难。人类在鼓捣病毒时,他们通常并不知道病毒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有效地复制,也不知道病毒致病的机理,以及决定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因素。而大自然更善于生产杀人的病毒。美国过敏与传染病国家研究院院长安东尼-福西博士说:“我认为这是项很重要的研究,不单需要继续研究进行下去,还要在继续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投入。”

罗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 ・埃布赖特是反对此项研究的人员之一,他认为暂停研究是个好办法,相关部门应该提升生物安全监管的力度。流感专家、前世卫组织健康安全顾问大卫・海曼认为:“在短期内,大多数的科学家赞同停止对 H5N1变异体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好的姿态。”尽管如此,海曼以及许多科学家也认为,如果彻底终止对变异病毒和其他潜在致命病原体的研究,将是一个危险的先例。虽然添加和剪切基因片段能创造超级病毒,可将整个世界带入危险之中,但这项研究对开发新疫苗和诊断测试都有帮助;尤其是流感大流行时,快速诊断将是非常必须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性疾病研究和政策中心的生物防御与禽流感病毒专家麦克・奥斯特霍姆教授认为,可以对这一论文进行删节,并公开发表删节版本,将一些关键的信息隐去。而那些在医学研究中确实需要它的人,可以通过申请获得这些重要的信息。

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所有的争论都太迟了。因为这项研究已经做完,论文也都写好了。阻止发表虽然会对增加安全性有所帮助,但是同一开始就不做此项研究相比,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H5N1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禽流感病毒。图中的这些

小黑点就是H5N1病毒,它们由一个手感染的人类细胞繁殖而来。世卫组织禁止公布研究结果

2012年2月16日-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紧急会议,目的在于解决是否应发表美国和荷兰的两个实验室关于 H5N1流感病毒致突变方法的研究成果。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反复强调,本次会议是紧张的、绝密的,属于封锁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共邀请了 22位专家参加本次会议,这些专家包括本研究的参与者,原计划发表该研究结果却被叫停的《科学》和《自然》杂志的编辑,以及禁止研究发表的美国国家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的官员。

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做出决定,出于对公众安全的考虑,暂不允许美国、荷兰两个研究小组公布对 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变异病毒的研究结果。世卫组织称,与会专家一致同意,继续禁止各国实验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 H5N1病毒发生变异的研究,同时强调对自然界 H5N1病毒的研究不能威胁公众健康。

但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 2012年2月23日刊登论文,认为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被大大高估”。论文作者是美国芒特西奈医学院病毒学家彼得 ・帕莱塞及其研究团队。帕莱塞的团队认为,世卫组织得出 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高达 59%,这一数据“虚高”,实际致死率可能“低于 1%”。多家媒体指出,在一些政府机构和国际机构限制荷兰和美国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之时发表这篇论文,其时机别有深意。一些学界人士注意到,帕莱塞团队几天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已发表一篇相似论文,引用相同数据,传递相同观点。作风严谨的《科学》杂志允许“一稿多投”实属“不寻常”。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流行病学专家认为,《科学》杂志之所以刊登这篇“二手”论文,或许是为了平抑学界对变种病毒可能从实验室泄漏所产生的恐慌情绪。

《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近日透露,《科学》杂志将发表有关人造禽流感H5N1病毒论文的完整版本。艾伯茨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温哥华会议上发表评论:“我们的立场是全文发表,因为科学家和卫生官员需要设计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来保护广大人群”。

科学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为了防范禽流感扩散的科研,却培养出了更危险的新病毒。但目前,人们不必为此恐慌。按照规范,这些病毒都“禁闭”在生物安全等级相当高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受过严格培训,又在严格监督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作,病毒逃逸的可能性极小。不过,这次事件提出了新的警示:研究论文都已经投寄出去,主管部门才急急忙忙要求“有限发表”,说明对于高风险科研的监管存在漏洞。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总会碰到未知的风险。为了人类的福祉,有时候必须要放慢脚步。更理想的做法是,把高风险科研置于更透明的监管之下,不让高风险科研监管成为“马后炮”。

(作者系淮南联合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应对危机呼唤综合创新 下一篇:变形求生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