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LDV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10例为观察组, 同期确诊为脑梗死但未发生LDVT的患者 30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行D-二聚体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081.43±36.42)ng/ml, 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402.15±32.27)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D-二聚体检测;急性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
急性脑梗死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高危人群[1], 而LDVT是引起肺栓塞(PTE), 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 早期及时地诊断和治疗LDVT,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对诊断血栓性疾病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比较1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与30例非L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情况, 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LDVT诊断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 患者10例为观察组, 同期确诊为脑梗死但未发生LDVT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LDVT根据患者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诊断,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观察组10例, 男7例, 女3例, 平均年龄(67.1±6.3)岁;对照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63.4±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血浆D-二聚体检测 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 用3.2%枸橼酸钠抗凝, 静脉血与抗凝剂比例为9:1, 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血浆, 3 h内上机检测。检测仪器为日本Sysmex公司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 采用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临界值取500 ng/ml, 高于临界值为阳性, 低于临界值为阴性。
1. 2. 2 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包括患侧与健侧的深静脉和浅静脉。
1. 2. 3 血栓的标准[2] ①静脉管径增粗。②血管腔内为低回声或无回声, 部分或完全充填管腔。③可压缩性消失。④侧支循环形成。
1. 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1081.43±36.42)ng/ml, 明显升高, 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402.15±32.27)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LDVT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静脉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等, 多见于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患者。脑梗死患者易发生LDVT与患者卧床、肢体瘫痪、高龄、脱水治疗等有关[3]。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发病率达21.7%[4]。
机体内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 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异常凝聚, 出现异常凝血, 在凝血过程的同时, 纤溶系统也被激活, 生成纤溶酶, 其可降解交联纤维蛋白,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反映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在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 D-二聚体即迅速升高, 因此作为静脉血栓筛查的标记物。
有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后体内出现高凝低溶的失衡状态, 血脑屏障破坏后脑组织成分进入血液循环, 纤溶功能进一步增强, D-二聚体含量随之升高[5]。本研究显示, 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与上述研究不符, 可能与采血化验距脑梗死发病时间较短, 或者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后, 易引起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 另外, 患者下肢制动, 严重影响瘫痪肢体的康复, 影响预后, 本研究显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血浆D-二聚体作为反映体内血栓前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能准确反应机体的高凝状态程度, 作为血栓性疾病的首选筛查排除指标, 具有经济、方便及可重复测量等特点,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Shinohara Y, Katayama Y, Uchiyama S, et al. Cilostazol for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stroke(CSPS2):an aspirin-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ira1. Lancet Neurology, 2010, 9(10): 959-968.
[2] 李俊来,宋阳光,唐杰.提高下肢静脉血栓超声诊断水平的对策.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5):6-9.
[3] 孙葵葵,王辰,庞宝森,等.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12): 1019-1023.
[4] 孙葵葵,王辰,庞宝森,等.住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情况分析.中华医学杂志, 2004,84(8):637-641.
[5] 陈奕农,胡仁平,储照虎,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蛋白质z和相关凝血因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8):1418-1420.
[收稿日期:2014-04-18]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早期急性乳腺炎的干预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分...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