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农村社会学透析论文

时间:2022-08-03 06:32:11

民族地区新农村社会学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当下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武陵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看,目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有切合实际的对策与措施。

论文关键词:武陵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研究;社会学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进一步治理“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目标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武陵民族地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同区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工作,以避免少走弯路,这是由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和辩证关系所决定的。笔者以恩施市新农村建设为个案,从社会学的视域观察分析武陵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基于对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1.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辖的两个县级市之一,是恩施州委州政府所在地,是恩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湖北省西南角,总面积3970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5%,是一个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的多民族山区县级市,多次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之一。在这个山地杂居的多民族山区,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恩施市以秀美的自然风景(如龙洞河、恩施大峡谷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如哭嫁、跳丧舞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如连珠塔、土司城、革命烈士陵园等)享誉天下,有着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其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有烟叶、茶叶、畜牧业、水果蔬菜、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薯类为主;工业主要以水电、富硒食品、药材、建材等为龙头,发展比较迅速。自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该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稳健地推进社会各项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社会稳定、运转良好,而且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调查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恩施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在全市建设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生态家园文明村的总体思路,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改三建两提高”和“五化”,从而“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经归纳整理,其具体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2)“三建”就是“建沼气池、建农家房舍、建设致富家园”,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3)“两提高”就是指不仅要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4)“五化”是指“1+4+x”村务公开模式把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农户庭院美化、村组道路标准化、农村思想教育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的目标,从而把新农村建设落在实处。

3.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保障

2005年恩施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中出台了《关于生态家园文明村建设的决定》,全市上下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部门帮扶、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要求,全体人员都加人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据调查,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其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施分级责任制;二是基于相关制度设计实施政策激励,推行单位“对口帮扶”制;三是强化“典型示范”作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四是强化以沼气技术为主的相关技术服务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恩施市全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诸如“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民增收”等显著绩效。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协调发展过程,这样在相关政策的落实及具体实践中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1.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不透,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新村”建设

调查结果表明:在具体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一些基层干部不能从内涵上理解“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仅仅着眼于“新房屋、新设施等”硬件的改善和建设,开展所谓的“新农村示范性建设(空心村的前兆)、农家乐、农村文化广场等”形式化的东西,没有从内涵(如农民素质)上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是“四个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房屋、新环境、新设施”等硬件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内容,关键是要在农村新风尚营造的基础上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2.把新农村建设视为政府的事情,忽视农民的主体性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任务艰巨,必须由政府引导并协调好各方面积极参与,政府“进行科学规划、注人资金、进行项目建设等”是其应尽的职责。但是,若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很片面的,不应忽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基于农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来有效引导并激励农民积极地、主动地投人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当然,由于民族地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和新农村建设的全方位性,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应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新农村建设“克隆”,政绩形象工程“争功”

由于不同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状况(自然区位、交通、气候等)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必然有所不同。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各地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自身的能力和特色,“盲目模仿”兴建新村,搞“一刀切”事实上,不同区域的新农村建设应保持和发扬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并创建不同的新村模式——丰富多彩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有城市景观,更应具有其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以防止“克隆”。同时,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要盲目“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地搞“样板工程、重点建设示范工程”,避免农民以往的“三怕”(怕敛财、怕强迫、怕折腾)再次出现,而且要保持新农村科学规划及政策的连续性,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政府和领导的面子工程,更不能只顾“政绩第一”而忽视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要问题虽然是在恩施市深人调查及理性分析后的归纳,但在武陵民族地区这种情况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系统性和全方位性,各级政府在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结合当地“三农问题”的自身特征和实际情况做深人地调查和研究,从而更科学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现代化。

三、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国内外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适时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并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正在做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是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方位建设的一种农村社会状态的动态演进过程。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而且需要政府协调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以实现“社会、政府、农民、市场等”的良性互动,这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条件。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全方位性、层次性、长期性及复杂性”,武陵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1)科学规划,有效引导;政府应对不同地区的基础自然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及各种资源及要素,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综合发展的科学规划(就是保证政策、措施及思路的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不搞“克隆”;引导农民找准农产品的市场,搞好“科技扶贫”工作,顺应“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为农民提供社会经济信息服务;(2)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这要求政府不仅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而且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从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3)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潮流中,新农村建设要以“科技兴农”、“市场导向”为原则,合理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产出社会急需的优质农业产品,进而“加快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及其进步和推广来实现现代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4)坚持“走出”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剩余农民转移”与“优秀人才引进”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通过“农民的技能定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等途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要把“有知识、懂技术、有资本的经济能人引进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知识化)。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化,民族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就需要一批“有知识、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队伍,这是由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及时展的新要求所决定的。因此,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对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干部的文化素质教育对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探求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伦理基础论文 下一篇:音乐术语的调与调性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