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时间:2022-08-03 01:55:47

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0年上海世博会自开幕以来,如今正以创新、创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其实,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开始,它就成为吸纳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产品的一个巨大磁场,同时,也就成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巨大引擎。

世博会历来是各国文化创意展示的舞台

世博会历来是世界各国文化创意的展示和竞赛,是全球文化创意的盛会。1937年8月出版的《今日法国建筑》杂志曾经这样描述世博会:“伟大的博览会始终表达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形态,表达某个鼎盛时期的风尚,与之共存的某些勇敢的领先尝试,以及对昔日风尚的依稀回忆。”

肇始于1851年的英国伦敦世博会作为19世纪留给人类世界的一个富于创新的传统,至今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历届世博会的办展理念、主题演绎、展品陈列、区域影响、文明进程等方面,可以发现世博会越来越浓厚地突出着“文化创意”,文化创意越来越成了世博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

提起1851年的英国伦敦世博会,人们必然会想起那座与它同时诞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宫。这座历史上第一次以钢铁、玻璃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

从1855年巴黎世博会开始,更多人文元素的注入,为世博会增添了灵气并焕发出勃勃生机。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促成了“万国邮政联盟”的诞生。1873年,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在维也纳世博会露天音乐会上进行了演奏,这期间还先后举办了12次科学论坛,从而塑造起了维也纳世界会议之都的形象。

1893年,被称为“改变美国的世博会”在芝加哥召开,菲力斯摩天轮、爆米花、口香糖、麦片,还有穿着黄色广告服的柯达小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说,芝加哥世博会娱乐色彩浓厚的“大道乐园”,启发了米老鼠的设计者沃尔特・迪斯尼。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想就来自这座乐园。40年后1933年,芝加哥又迎来了一届世博会,它以百年舞台、好莱坞专馆、仿真动力恐龙、机器人表演、小矮人林庄等丰富多彩的各类娱乐游艺表演展示了展会的特色。

除了建筑展示与文艺表演,世博会的展览布局设计方面也表现不俗: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首次突破展馆群体设计的对称格局,让设计师们在一个巨型公园绿地中自由地创意主体展馆、艺术馆、机械馆、农业馆和园艺馆。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利用依畔塞纳河之利,别具匠心地设计了23公里长的管道,将塞纳河水引入各个展馆和景点,用来降温、操纵电梯并形成喷泉。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文化创意是如此地充满魅力与神奇,这也就难怪法国作家和哲学家德布雷要发出如此感慨:世博会“在仙境般的场景中使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世界得到了升华”。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创意更是精彩无限

世博会的看点不是建筑,是创意。没有创意,哪来的生活。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形态的改变的确令人惊叹!建筑、音乐、摄影、写作、服装设计等这些“设计”领域的艺术,甚至包括生活中人的本身,都不能远离文化创意!比如上海世博会,其会场本身也可算作一个创意展品。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这一主题,上海世博会在园区选址规划上颇具构想,将很多理念蕴含其中并得以展示,在世博会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做足“水文章”:“河流孕育了城市,城市影响着河流。”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上海的城市文明,述说着城市的变迁沉浮。纵观世博园区规划,从市区北外滩航运中心起,到陆家嘴金融圈以及老城厢文化景观,无不折射着上海的城市轨迹,跨江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

变历史为“展品”: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历史保护保留、改造利用建筑,通过保留部分文物建筑,修缮部分老厂房以改造利用,诠释了上海世博会改造旧建筑、融入新展区的创新理念。这一片被选中的旧城区,其实是上海乃至中国早期工业的发祥地,聚集了造船厂、钢铁厂等众多重工业企业。所有的旧建筑都根据世博园区布局的需要作了推敲整合,保留的保留,改造的改造,一些极具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等正悄悄变身为博物馆、企业馆等。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上海世博会是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这又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又一大特点。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星球馆、城市文明馆以及城市未来馆分别叙述了5个“城市概念”:城市人、城市、城市星球、足迹以及梦想。

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创意尽现眼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和国际组织在展馆建筑和展示设计上创意独特,折射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其生态绿墙无疑是浦东主题馆建筑的亮点之一。主题馆东西立面设置垂直生态绿化墙面,面积达5000平方米,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待建生态墙。

完后是国家馆。参观上海世博园,很多人是从“东方之冠”――中国国家馆开始的。这个鲜红的巨型“粮仓”,一度曾颠覆人们的想象,现在,更多人给予它赞美。如今,中国国家馆成了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中国残联主席、著名作家张海迪说。“特别是‘中国红’,我拍了照片,太震撼人心了!” 是呀,中国国家馆“中国红”的创意深深地烙在了人们心里。更为神奇的是国家馆内,高6.3米、长130米的《清明上河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图中人物在店铺与街道间穿梭,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华盛景。还有《同一屋檐下》,世界人民同住地球村的创意令人记忆犹新……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充满“万象和谐”东方文化气质的印度馆,整个建筑中,小型风车、太阳能电池、雨水收集系统、楠竹网格为材料织就的吸音天花板等元素,充分体现了印度馆节能高效的理念。

“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建筑”,日本馆“紫蚕岛”的设计融入了“庇荫”与“洒水”等与自然共生的日本传统智慧,其明媚的色彩和可爱的造型很是诱人。

“种子拥有着无限可能,蕴含着无限变化,代表着希望和创意。”名为“创意之馆”的英国馆,就像一个伸展出大量带光源的触须,随风晃动,变幻着多种色彩和图案。奇特的是,呈现在参观者眼前那6万根“触须”顶端还是6万粒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松果、咖啡豆……

用万千藤条编织的西班牙馆外形宛如一个藤编的大篮子。它的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的裙摆,婀娜的造型在外国自建馆中独树一帜。8524块色泽深浅不一的藤条板包覆在用先进技术造就的钢玻璃结构外,呈现出如波浪起伏般的流线型。当阳光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给人带来了梦幻般的感受。

此外,瑞士馆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顶楼将种满绿草和蒲公英,观众乘坐缆车登顶,便可闻到蒲公英的芬芳。法国馆看上去像漂浮在水平面上,和黄浦江相得益彰,这个方案在能源方面应用了高新技术,展馆将实现能源自供。芬兰馆从外观看就像是一座矗立于水中的岛屿,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冰壶”。更有 “梦幻城市”丹麦馆内,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在讲述她经久不衰的故事……

如果说一座座展馆承载着世博会的科技含量,那么园区里各式各样的广场、巡游、讲坛,则是世博会传播文化的舞台。 4月30日,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开幕式上,《茉莉花》《蓝色多瑙河》《长江之歌》《今夜无人入眠》等中外名曲的优美旋律交替响起。不过,这仅仅是世博会文艺演出的序幕,更多精彩的节目将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陆续上演。

世博会成了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文化名片”。在这里,既可以观赏到西班牙热烈奔放的弗拉明戈舞,也可以聆听到中国黄土高原悠扬高亢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全国人大代表王荣华说:“世博会是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没错,世博会的确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多样性和太多的可能性。184天里,中国与芬兰合作的音乐剧《轮回》、中德合作的世博首演剧目《不莱梅的四个音乐家》,以及亚洲国家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团的《两千零一夜》、非洲大型民族歌舞秀《非洲脚印》等,无不诠释着世界文化交融所释放出的魅力。184天里,不知将产生多少文明的碰撞,激起多少理解、包容、自我完善的火花。多姿多彩的表演不仅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也是各国人民的心灵对话和文化交流。五大洲特色演艺节目在世博园区32个场馆中竞相登台,将让中外游客感受到“地球村”的呼吸,体验世界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生命律动。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克伦贝格尔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能在未来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将深化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

文化创意的兴盛,必然会带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开幕式,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是中国现代文明和品牌城市形象走向世界的奠基礼。上海世博会一定能够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烟台样本” 下一篇:让社区老人热情“触电”